学术投稿

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比较研究

曲圣元;陈荷清;车蕊;张明;刘柳青;马文珠

关键词:针灸, 火针,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摘要:目的:探究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于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 AA)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火针组、毫针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每隔3天测量各组大鼠踝部肿胀情况、体质量变化并进行疼痛测量评定。在造模后第28天每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观察左侧踝关节组织切片和足三里部位组织切片。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火针组、毫针组大鼠经针刺后左踝直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关节疼痛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降低(P<0.05)。踝关节切片也可见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得到改善,观察足三里部位组织切片可见火针针刺可对肌肉组织造成损伤,但愈合较好。结论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症状改善有一定作用,两种针刺方式对肌肉组织损伤较小且愈合良好。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述中医“正气”理论

    “正气”早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它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和,其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化生,又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消耗,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正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抗病祛邪、自我监控调和、适应能力、自和康复四个方面。年龄可以作为“正气”的主要量化指标,现代医学中的微观指标如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细胞凋亡基因、电解质、血小板、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皆是“正气”功能的体现,可以作为正气的次要量化指标,而热态自动分析技术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作为“正气”量化的尝试,也有其研究价值。

    作者:陈腾飞;刘清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符思教授运用中药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秀艳;杨晓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体质分类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体质分类研究既探讨了个体的差异性又辨识了群体的趋同性,将人的体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型,是体质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世界医学领域里一直是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回顾了历年来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体质分类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质分类研究的理论依据、体质分型等,并且总结了作为体质分类辨识工具的体质量表开发、应用现状。此外,还阐述了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当前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作者:朱丽冰;王济;郑燕飞;李英帅;李玲孺;王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辨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

    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八段锦运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例

    目的:观察八段锦运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进行八段锦运动处方干预,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另外运用FD生活质量量表( FDDQL)对患者日常活动、忧虑、饮食、睡眠、不适、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8个领域进行评估并计分。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对照组为86.36%,两组治疗均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干预后,治疗组上腹胀闷、上腹不适、早饱、嗳气、食欲下降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显著下降(P<0.05),但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未见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上腹疼痛、上腹胀闷、上腹不适、早饱、嗳气、呕吐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显著下降(P<0.05),但恶心、食欲下降的症状积分未见显著下降(P>0.05)。另外,经12周干预后,治疗组的食欲下降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而对照组的上腹胀闷症状积分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 FDDQL量表方面,经12周干预后,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饮食、睡眠、不适、疾病控制领域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显著升高(P<0.05),健康感觉、压力领域的积分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忧虑、不适、疾病控制领域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显著升高(P<0.05),在日常活动、饮食、睡眠、健康感觉、压力领域的积分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经12周干预后,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饮食领域的积分以及总积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而对照组在不适领域的积分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能够改善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曾进浩;潘华山;张怡;梁超;胡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议周仲瑛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三热论”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作者:娄妍;汪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火热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笔者认为火热、血瘀、正虚是过敏性紫癜病理机制的三个中心环节,火热、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本病治疗应注意分期论治,急性期以清泻邪实为主,中后期应兼顾补益正虚,而火热与血瘀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故除了辅以活血化瘀外,全程应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疗原则。自拟清癜汤治疗,临床上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作者:张妙良;蔡玲玲;张妙瑞;方多多;许开拓;林玮华;杨碧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巧用清肝引经汤治疗儿童反复鼻衄验案一则

    反复鼻衄病因虽多,均不离火、热之邪损伤经络,治疗上不离养阴清火、凉血止血之法。临证中还需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拓展常用方药的治疗范围。本文对运用清肝引经汤治疗儿童反复鼻衄的一则验案进行辨析,旨在记录反复鼻衄的治疗经验,体会临床中对“异病同治”诊疗思想的运用。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将治疗女性“逆经”的方药用来治疗儿童反复鼻衄并取得良效,值得深入学习。

    作者:王梓淞;王雪茜;程发峰;马重阳;翟昌明;穆杰;杜欣;王庆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的影响

    目的:基于 NF-κB 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AR的作用机制及以饮论治AR的合理性。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Forskolin干预组、H89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在治疗后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AQP5、p-CREB表达下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AQP5、p-CREB表达上调,而cAMP依赖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抑制剂H89能下调AQP5、p-CREB表达。模型组NF-κB p65表达上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NF-κB p65表达下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上调NF-κB p65表达。结论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兴奋cAMP-PKA信号通路使AQP5表达上调有关,为以饮论治AR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基础。

    作者:马岩;王金昌;王树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柴胡汤治疗应激诱导持续低热验案一则

    慢性心理应激引起的发热,被称为应激诱导发热( stress-induced hyperthermia,SIH),其发热机制为下丘脑延髓谷氨酸能神经通路介导心理应激信号驱动交感神经的产热反应,而与体温调节中枢的活性物质或体内致热退热因子无关。本案患者发病前半年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交感神经活跃,诊断为SIH。小柴胡汤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除具有和解少阳之功,尚有开郁散火之效。其治疗炎症性发热有效,与其对体内炎性因子、体温中枢等调节而起到抗炎解热的作用有关。其治疗SIH有效,考虑与其调整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起到抗焦虑抑郁的作用有关。

    作者:张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清肺抗炎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免疫球蛋白A ( immunoglobulins A,IgA)、免疫球蛋白 G水平显著升高, CD8、免疫球蛋白 M ( immunoglobulins M, Ig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IgA、IgG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水平显著降低,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IL-4、IL-10、IL-13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能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孟婷;王永仓;王东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论“脑为至阴”

    本文基于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从至阴的字义、比类及脑髓属阴、脑脊液属阴、五液属阴等方面诠释了脑为至阴理论。脑至阴的生理特征为上丹田命门藏元精、元气、元神,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充养,脑内窍玄府气液宣通,至阴元真出入通利,脑髓才能化生神机;脑至阴的病理特征为精气同病,形神同病;诸邪互结,虚实错杂。脑为至阴理论是脑髓为脏学说的内涵之一,在脑病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者:周德生;刘利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25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片20 mg口服,每天1次,中医辨证治疗组在口服呋塞米片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和脾虚湿蕴证,自拟汤剂口服。治疗3周后,通过测量左右臂臂围差值、疼痛程度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水肿程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水肿减轻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臂臂围差值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左右臂臂围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孙海芳;赵占强;宋立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烧、泻、秘九症,并分证论治,又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参考胃镜、病理等,运用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综合论治。

    作者:刘小发;刘建平;杜艳茹;白海燕;毛宇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伤寒论》方剂名称英译方法探讨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所载方剂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的方名具有高度概括药物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等特点。本文以统计学方法总结《伤寒论》方剂名称命名特点,提出在一般译式“……+剂型名”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命名特点的方剂采取不同的译式和翻译方法,并遵循简洁性、信息性、回译性的原则,灵活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同时应重视提高翻译研究人员的中医素养。

    作者:丁晓洁;董正平;王醊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以主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以“图”的形式将思维过程有序地表达出来;概念图以线条连接,呈现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展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谢鸣教授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充分发挥其可视、图式、发散、整合及一体化的特点,通过精心的PPT页面设计展示和生动的课堂解说,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重构了清晰的方剂学知识网络,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中医专业涵养的形成。

    作者:赵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浊毒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浊毒理论认为浊毒内蕴、瘀血内生、膏浊内聚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本文通过探析其病因病机,临床上以化浊散瘀调脂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作者:杨倩;张云凤;才艳茹;陈宏宇;刘勇涛;杜朋丽;谷诺诺;赵丹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化浊解毒治萎方对 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治萎方对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奥硝唑片0.5 g、克拉霉素0.5 g、雷贝拉唑片20 mg、枸橼酸铋钾胶囊0.6 g,每天两次,早晚各1次)连服用14天后停用;试验组在四联用药基础上应用化浊解毒健脾方,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变,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1)总有效率:试验组90%,对照组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Hp根除率:试验组90%,对照组4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胃黏膜病理:在改善胃黏膜萎缩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G Ⅰ/PG Ⅱ的变化:治疗后试验组 PG Ⅰ/PG Ⅱ为(12.92±1.31),对照组(8.03±0.98),试验组明显提高了PG Ⅰ/PG Ⅱ比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治萎方联合四联疗法可提高Hp根除率,减轻Hp对胃黏膜的损害;有效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甚至可以逆转萎缩性胃炎,其作用可能与提高胃蛋白酶原尤其是PGⅠ水平,促进胃黏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利于胃黏膜修复,恢复腺体功能。

    作者:郭敏;李佃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近现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和法有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之分,但是对于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的范畴并不统一。和法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但主要是以慢性病为主,对于和法的认识主要是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相对病位、相反病性的复杂病证,用药和缓轻缓、慎用峻烈药,多方(治法)合用或以治疗复杂病证,生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治疗疾病在于调其不和,以和为治疗目的,对于和法方剂的限定以及临床应用也是基于以上对和法的认识。

    作者:张晓雷;王玉光;沙茵茵;马家驹;姜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许铣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白癜风经验

    白癜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顽症,治疗周期长。许铣教授在临床上坚持中医辨证治疗,强调内治为主,外治为辅,认为发病部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胃,治疗主要原则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益肝肾等为主,重视调理精神情绪、脾胃及睡眠等,并配合小剂量激素,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当配合外治法等综合治疗,临床确有疗效,而且疗效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头面部白癜风易于消退,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合理用药,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作者:吴小红;廖桂兰;丁旭;曾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