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马淑然;徐雅;高思华
桃核承气汤功效在于泄热逐瘀,其主要病机是瘀热互结下焦、气血凝滞不通。通过系统收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均证实其可用于治疗多种男科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附睾炎、精囊炎、勃起功能障碍和男性不育等;尤其是对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具有良好疗效;在附睾炎、精囊炎、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不育中亦有报道显示其具有良好疗效,但报道较少,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现就详细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陈小均;张志杰;刘绍明;张岳阳;段平川;庄雨龙;贾玉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检测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比较合并和未合并缺血性中风两个亚组的IL-6浓度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IL-6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IL-6浓度下的中医证候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来探讨IL-6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中风组的血清IL-6浓度[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显著高于未合并中风组[21.47(5.52,45.44) vs 2.92(1.68,4.67)pg/mL,P<0.01]。高血压病患者血清 IL-6诊断缺血性中风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84(P<0.01),佳临界值为10.10 pg/mL,对应的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88.4%。与IL-6低浓度组比较,IL-6高浓度组的痰证出现率高,虚证出现率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与痰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4,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浓度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痰证辨证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吴爱明;赵明镜;张冬梅;高永红;孙逸坤;聂波;娄利霞;王硕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粉碎粒度赤芍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与其抗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揭示赤芍药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成分组”。方法对赤芍药材进行不同程度的粉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粉碎粒度赤芍提取液的指纹图谱,确定特征共有峰。以肝星状细胞LX-2为模型研究其对肝纤细胞的抑制效果,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300目与200目赤芍提取液对肝星状细胞LX-2的抑制效果无差异( P>0.05),但与100目、150目赤芍提取液抑制效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各粉碎粒度赤芍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中共有19个特征共有峰,其中峰16、峰9与肝星状细胞LX-2抑制效果( OD值)的相关性分别呈极弱相关、弱相关,峰7、峰17呈强相关,其余各峰均呈极强相关。结论200目为赤芍药材较优粉碎粒度。
作者:陈红鸽;肖云芝;刘朝勇;韩晋;袁海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三因制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原则,其通过时间、人物、地域的不同,来指导临床用药。男科疾病在病因病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治疗男科疾病时要因不同男科病种、体质、地域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更好的提高男科疾病的效果。课题组在临床中对男科疾病运用“三因制宜”辨证方法论治,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男科疾病疗效的关键,同时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也是男科疾病治疗的一大方向。而将“三因制宜”的辨治理论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男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赵冰;莫旭威;王彬;王骥生;李海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作者:蒋锋利;肖荃月;陈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属于临床疑难病。前人多认为哮病专主于痰,痰为发病夙根,多以发作期祛痰平喘治疗为重,笔者则认为哮病发作与迁延之根本实为“肾脾阳虚”,治疗重在峻补元阳,温阳益气。本文以1则哮病治疗验案为载体,探讨在温阳益气法基础上使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峻补元阳”治疗哮病的机理。本验案根据患者病证的不同阶段,治疗侧重不同,以清热化痰入手,以峻补元阳,健脾益气收尾,陈年久病,豁然而愈。
作者:孔令怡;张永生;王琦;康新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文旨在探讨川芎对血管性抑郁症( vascular depression, VD)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通过对近十几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研究发现,脑白质损伤是VD的主要病理学改变。川芎具有活血护脑抗抑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脑血流、调控凋亡基因的表达、抗自由基损伤、降低免疫炎症反应、降低氨基酸兴奋性毒性、调控核录因子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кB)表达以及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等。目前川芎及其复方制剂在改善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方面疗效虽比较显著,但对于VD脑保护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作者:谭赛;黄世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赵朋娜;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搜索2002年~2012年国内外各种医学期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维普、中国知网、Medline等医学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搜索相关杂志。按系统评价方法筛选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一年生存率、瘤体变化、生存质量评分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药组相对化疗组,1年生存率情况:RR=1.44,95%CI(1.15,1.80);瘤体有效率:RR=0.56,95%CI(0.44,0.71);瘤体稳定率:RR=1.00,95%CI(0.93,1.07);卡氏评分情况:RR=2.52,95%CI(2.05,3.08)。结论中医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提高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卡氏评分方面较一线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瘤体有效率方面存在劣势,但因纳入研究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在瘤体稳定率方面与一线化疗方案相当,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
作者:于宏杰;朱晏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肾化浊法对慢性脑缺血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海马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7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聪圣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尼麦角林片组,给药治疗60天后,采用Western-blot及Real Time-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HIF-1α、VEGF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聪圣颗粒中、高剂量组可升高模型组HIF-1α及VEGF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益肾化浊法对慢性脑缺血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区HIF-1α和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建伟;金香兰;刘雪梅;梁晓;闫妍;郑宏;张允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隐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余江毅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认识上认为宜病证同辨、分期辨证。在降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方面认为应该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中医分期论治,中西融汇贯通,治疗有较好疗效。
作者:熊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荨麻疹是临床治疗起来比较麻烦、疗效不甚理想的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如果想要取得疗效,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选取有用信息进行准确辨证就是关键。本文通过4个临床案例,介绍荨麻疹抓主证辨证论治的方法。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发病具有一定规律或特点的患者,例如症状多在某种身体状态下(如出汗后、洗澡后)或固定时间段(如日晡时分、月经期前)加重或缓解,然后运用中医理论甚至是西医的理论来分析理解患者的规律性症状,从而使医生更加简便而准确地抓住主证,找到病机,取得理想疗效。
作者:李超;刘明明;华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是一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的综合体,目前中医认为,它可见于“痰饮”、“肥胖”、“消渴”、“眩晕”等病证中,现将近几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作一综述。本文主要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三种辨证方法总结各医家对代谢综合征的论治。综合各医家观点,作者认为每一种辨证方法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病理基础是气滞、痰湿、瘀血、浊毒等,病性为虚实夹杂,主要以疏肝、健脾、益肾、理气、活血、祛湿、化痰、降浊、通利三焦等方法治疗。
作者:李云楚;倪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医圣张仲景之方称为经方。经方组方严谨,药少力专,主治明确,以其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广泛。然而临床上病症纷繁,病情复杂多变,用单一经方已经不能切中复合的病机时,则要使用经方合方,以使方证相符而获佳效。经方合方即将两首或者两首以上的经方相合为用。方证相合、病机相合、病证相合、体质相合是经方合方的使用原则。经方合方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可以增加临床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列举经方合方验案说明经方合方的确切疗效及必要性。
作者:田甜;马淑然;徐雅;高思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2, 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正常组、6-羟基多巴胺模型组和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大鼠黑质纹状体中bcl-2、bax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bcl-2在黑质和纹状体的细胞阳性表达率增殖指数( 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为0.43±0.022、1.14±0.057,均低于正常组(均P<0.01)和治疗组(均P<0.01)。模型组bax在黑质和纹状体的PI值分别为2.07±0.104、2.86±0.143,均高于正常组(均P<0.01)和治疗组(均P<0.01)。结论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bcl-2蛋白表达及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徐睿鑫;李绍旦;刘毅;于磊;杨明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当前心身医学在国内发展日新月异,中医心身医学病历在国内尚无统一规格。通过引进吸收日本九州大学病院心疗内科病历书写模式,并结合国内《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初步对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模式规范进行探讨。首先需明确指出,中医心身医学门诊诊疗对象以躯体症状为主,并伴随有情绪障碍及心理特征,故在门诊搜集病情资料时需追溯患者的社会心理应激情况;其次明确中医心身医学诊疗方案,治疗原则当“心身并治”,以心理治疗和中药辨证汤药治疗并用。对此,初步拟定了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在原有中医内科病历书写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先、后天形成的性格特征、情绪障碍表现、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对患者的心理应激史以及相关心理生理专科检查。后特举例加以说明。
作者:赵志付;原晨;赵鹏;张成;李健;张;柳红良;王椿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健心颗粒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室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4、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5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健心颗粒低剂量组、健心颗粒中剂量组、健心颗粒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每组24只。前四组分别予培哚普利0.36 mg/( kg·d),健心颗粒1.6 g/( kg·d)、3.2 g/( kg·d)、6.1 g/( kg·d),以2 mL生理盐水溶解,阴性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给药,每天2次。实验后每7天各组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迹检测上述各点心室肌组织TLR4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上述各点心室肌组织TNF-а蛋白表达。结果第7天,对照组、健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大鼠心室肌 TLR4、TNF-α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 P>0.05 ),但培哚普利组明显下降(P<0.05);第14天、21天,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心室肌TLR4、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但培哚普利组较其他组下降更明显(P<0.05);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心室肌TLR4、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但培哚普利组、健心颗粒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心颗粒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作者:王永;曾凯;赵红佳;陈璐;邓志兵;陈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法治疗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肾虚肝郁型老年期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补肾调肝汤(自拟)加减干预方案及西药盐酸舍曲林口服干预方案,观察期为12周,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指数判断补肾调肝法对肾虚肝郁型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前后补肾调肝汤和盐酸舍曲林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肾虚肝郁量表均有下降( P<0.01);其中对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的改善补肾调肝组不如盐酸舍曲林组,但对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肾虚肝郁量表的减分率优于盐酸舍曲林组( P<0.01)。结论补肾调肝法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改善睡眠及躯体症状的作用。
作者:邢佳;王嘉麟;贺立娟;张志辰;孙玉爽;郭蓉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加强科研是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意义重大。但科研应该立足中医学术创新与服务临床,以正确的科研动机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目的,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根基,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与严格的质控为保证,如此开展中医科研工作才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整体疗效,推动学术发展。
作者:朱立;赵进喜;肖永华;贾海忠;樊永平;田元祥;马同长;王艺霖;贾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对疾病认识过程中,作为中医理论认知中两个重要基本概念,证候与病机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证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逻辑起点,症状和体征作为感性具体,是医家认识疾病的出发点;病机作为医家诊疗思维活动中的抽象,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重要纽结。是进行理性具体证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之间既有所区别,又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诊疗思维对疾病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的证候到抽象的病机,再从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的证型,到证治具体(理性具体也简称具体)治则、治法、方药的论治,辩证思维运动过程,这个辩证思维运动的基础是医疗实践。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