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经方合方的应用

田甜;马淑然;徐雅;高思华

关键词:经方, 合方, 小柴胡汤
摘要:医圣张仲景之方称为经方。经方组方严谨,药少力专,主治明确,以其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广泛。然而临床上病症纷繁,病情复杂多变,用单一经方已经不能切中复合的病机时,则要使用经方合方,以使方证相符而获佳效。经方合方即将两首或者两首以上的经方相合为用。方证相合、病机相合、病证相合、体质相合是经方合方的使用原则。经方合方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可以增加临床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列举经方合方验案说明经方合方的确切疗效及必要性。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众生丸对 H1N1流感小鼠的保护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众生丸对H1 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奥司他韦为阳性药,H1N1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复制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比较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的肺指数、肺组织形态学、死亡保护率、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 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的数量变化。结果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众生丸可显著降低H1N1感染小鼠的肺指数,提高存活率,调节T细胞亚群含量,促进血清中IFN-γ和IL-10产生。结论众生丸可通过减轻炎症,调节免疫而减轻H1 N1亚型流感病毒所致小鼠肺部病变,提高染毒小鼠存活率。

    作者:戴卫平;李耿;申小花;吴依娜;张奉学;赖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伤寒论》清法诸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的治法十分丰富,其中清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归纳《伤寒论》清法条文,整理其运用规律,结合肺系病的特点及现代呼吸系统疾病的演变规律,分析清法中清宣、清散、清透、清利、清养的用药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伤寒论》清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并提出临床需辨证,用药需谨慎,同时提出顾护阴液的重要性。

    作者:张静;卫文婷;张纾难;韩桂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概述

    代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是一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的综合体,目前中医认为,它可见于“痰饮”、“肥胖”、“消渴”、“眩晕”等病证中,现将近几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作一综述。本文主要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三种辨证方法总结各医家对代谢综合征的论治。综合各医家观点,作者认为每一种辨证方法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病理基础是气滞、痰湿、瘀血、浊毒等,病性为虚实夹杂,主要以疏肝、健脾、益肾、理气、活血、祛湿、化痰、降浊、通利三焦等方法治疗。

    作者:李云楚;倪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半夏泻心汤对MNNG诱导大鼠前胃鳞癌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大鼠前胃鳞癌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20只、模型组100只、模型中药组20只,采用MNNG联合多因素造模。每4周抽检模型组大鼠4只,观察前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确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抽检各组大鼠,并将剩余模型组39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9只,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2.29、1.375、0.6875 g/mL的半夏泻心汤灌胃,10 mL/kg,1次/天,连续12周。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前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28周末前胃鳞状上皮增生、异型增生、鳞癌发生率,空白组为5%、5%、0,模型组为100%、83.3%、50%,模型中药组为0、0、0。40周末前胃鳞状上皮增生、异型增生、鳞癌发生率,模型对照组为100%、100%、77.8%,高剂量组为100%、85.7%、57.1%,中剂量组为100%、44.5%、22.3%,低剂量组为100%、77.8%、66.7%。结论半夏泻心汤对MNNG多因素造模法诱发大鼠前胃鳞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孔祥茹;李棣华;杜潇;高望;宋清武;李慧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百合知母汤配伍机理的红外光谱研究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进行了研究。方法实验测试了单味药百合、知母及百合知母汤剂的红外光谱。结果在百合知母汤剂中保留了百合、知母单味药汤剂中的某些吸收峰,如百合知母汤光谱2933 cm-1和1059 cm-1处等;百合、知母单味药光谱中的某些吸收峰并未在百合知母汤光谱中出现,如百合光谱1724 cm-1和知母光谱1453 cm-1等;在百合知母汤剂光谱中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如百合知母汤光谱1871 cm-1和1522 cm-1处等。同时,因吸收峰位置的改变,说明各基团在百合、知母和百合知母汤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或汤剂中化学物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结论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的红外谱图特征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对特征峰的指认和归属,可初步揭示百合知母汤及其组方药味的红外光谱差异;单味药的特征峰在百合知母汤中得到较好的显示,该方法可以用于百合知母汤的宏观质量控制,也为探索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孙冬生;王珠梅;金俊杰;迟宗良;陈丹妮;秦昆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仲景方桂枝功效与配伍关系初探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赵朋娜;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仝小林教授凉燥治验初探

    传统中医学认为,燥病是由外感燥邪或津伤化燥所引起的一类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仝小林教授通过对燥病病因的深刻剖析,认为内伤杂病中有一类津液充足的凉燥证,基本病机是阳气不足、不得宣达,根本治疗大法是通阳化气,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乌头桂枝汤为其基本方。在治疗过程中不可不问燥由何来,一概养阴。此为审因论治,结合辨证、辨病论治,可极大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于晓彤;郭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唐旭东教授香苏饮辅用 H2受体拮抗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唐旭东教授行医二十余载,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经验。以“通降论”立论,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胃通降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遣方用药紧扣病机,法证相依,必要时辅以H2受体拮抗剂酌情抑酸,同时将具有中医诊疗特色的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笔者跟随唐旭东教授学习二载,现将唐旭东教授治疗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陈婷;王凤云;卞立群;康楠;王晓鸽;朱恩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杨金斗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在伤科、妇科、内科等常见病种的推拿治疗方面颇有造诣。本文是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杨金斗主任医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特色手法———松筋点动配穴法(包括松解法、点动法和配穴法)的系统总结,并从传统医学角度分三个方面讨论了松筋点动配穴法的治疗思路,具体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以及“循经配穴、急取郄络、缓取原络”。

    作者:郝焕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作者:蒋锋利;肖荃月;陈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志在学术,服务现代临床;重视质控,加强科研设计

    加强科研是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意义重大。但科研应该立足中医学术创新与服务临床,以正确的科研动机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目的,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根基,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与严格的质控为保证,如此开展中医科研工作才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整体疗效,推动学术发展。

    作者:朱立;赵进喜;肖永华;贾海忠;樊永平;田元祥;马同长;王艺霖;贾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粒度赤芍药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粉碎粒度赤芍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与其抗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揭示赤芍药材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成分组”。方法对赤芍药材进行不同程度的粉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粉碎粒度赤芍提取液的指纹图谱,确定特征共有峰。以肝星状细胞LX-2为模型研究其对肝纤细胞的抑制效果,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300目与200目赤芍提取液对肝星状细胞LX-2的抑制效果无差异( P>0.05),但与100目、150目赤芍提取液抑制效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各粉碎粒度赤芍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中共有19个特征共有峰,其中峰16、峰9与肝星状细胞LX-2抑制效果( OD值)的相关性分别呈极弱相关、弱相关,峰7、峰17呈强相关,其余各峰均呈极强相关。结论200目为赤芍药材较优粉碎粒度。

    作者:陈红鸽;肖云芝;刘朝勇;韩晋;袁海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益心解毒方对气虚血瘀证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益心解毒方对气虚血瘀证心衰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梗后心衰动物模型,通过宏观表征判定该疾病模型的证候属性,将成模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心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中西结合组,福辛普利组和芪苈强心组。治疗4周后取梗死边缘区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又称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 P=0.004),而高剂量组(P=0.042)、低剂量组(P=0.027)和芪苈强心组(P=0.015)与模型组相比均可提高心肌组织中CD31的表达。 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心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模型组(P=0.047),高剂量(P=0.023),中西结合组(P=0.008)均显著升高;而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4)和其它治疗组(P<0.05)。结论益心解毒方对心梗所致气虚血瘀证心衰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且具有剂量相关性。

    作者:冯玄超;郭淑贞;武志黔;廉洪建;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峻补元阳治疗哮病验案1则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属于临床疑难病。前人多认为哮病专主于痰,痰为发病夙根,多以发作期祛痰平喘治疗为重,笔者则认为哮病发作与迁延之根本实为“肾脾阳虚”,治疗重在峻补元阳,温阳益气。本文以1则哮病治疗验案为载体,探讨在温阳益气法基础上使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峻补元阳”治疗哮病的机理。本验案根据患者病证的不同阶段,治疗侧重不同,以清热化痰入手,以峻补元阳,健脾益气收尾,陈年久病,豁然而愈。

    作者:孔令怡;张永生;王琦;康新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环球中医药》杂志应用在线采编系统收稿

    本刊2014年起启用在线期刊稿件采编系统。系统入口位于《环球中医药》杂志官方网站www. hqzyy. com首页。作者投稿,请首先在本刊网站在线注册账号,以该账号登陆稿件采编系统投稿,并可随时了解稿件编审进度。使用稿件采编系统十分方便作者和编辑的随时交流。同时本刊网站提供近年已刊文章的免费下载。此在线采编系统为本刊唯一收稿方式,本刊并未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收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本文从后天脾胃角度讨论了更年期血崩的病因病机、转归与治疗,强调脾胃与更年期血崩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及治疗的密切关系。更年期血崩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与脾主统血、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及气血生化之源等功能相关,更年期的情志波动是影响脾胃功能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上,宜多用调补脾胃之中药扶固气血,但忌盲目纯补,血崩久者须补中有行、理气散瘀,方以固本止崩汤、举元煎、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为常用,根据辨证灵活加减,并可适当辅以针灸三阴交、血海、隐白等穴位内外合治,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者:黄思远;郭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模式规范探讨

    当前心身医学在国内发展日新月异,中医心身医学病历在国内尚无统一规格。通过引进吸收日本九州大学病院心疗内科病历书写模式,并结合国内《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初步对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模式规范进行探讨。首先需明确指出,中医心身医学门诊诊疗对象以躯体症状为主,并伴随有情绪障碍及心理特征,故在门诊搜集病情资料时需追溯患者的社会心理应激情况;其次明确中医心身医学诊疗方案,治疗原则当“心身并治”,以心理治疗和中药辨证汤药治疗并用。对此,初步拟定了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在原有中医内科病历书写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先、后天形成的性格特征、情绪障碍表现、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对患者的心理应激史以及相关心理生理专科检查。后特举例加以说明。

    作者:赵志付;原晨;赵鹏;张成;李健;张;柳红良;王椿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补肾调肝法治疗老年期抑郁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法治疗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肾虚肝郁型老年期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补肾调肝汤(自拟)加减干预方案及西药盐酸舍曲林口服干预方案,观察期为12周,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指数判断补肾调肝法对肾虚肝郁型老年期抑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前后补肾调肝汤和盐酸舍曲林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肾虚肝郁量表均有下降( P<0.01);其中对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的改善补肾调肝组不如盐酸舍曲林组,但对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肾虚肝郁量表的减分率优于盐酸舍曲林组( P<0.01)。结论补肾调肝法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改善睡眠及躯体症状的作用。

    作者:邢佳;王嘉麟;贺立娟;张志辰;孙玉爽;郭蓉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余江毅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糖尿病肾病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隐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余江毅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认识上认为宜病证同辨、分期辨证。在降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方面认为应该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中医分期论治,中西融汇贯通,治疗有较好疗效。

    作者:熊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2, 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正常组、6-羟基多巴胺模型组和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大鼠黑质纹状体中bcl-2、bax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bcl-2在黑质和纹状体的细胞阳性表达率增殖指数( 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为0.43±0.022、1.14±0.057,均低于正常组(均P<0.01)和治疗组(均P<0.01)。模型组bax在黑质和纹状体的PI值分别为2.07±0.104、2.86±0.143,均高于正常组(均P<0.01)和治疗组(均P<0.01)。结论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bcl-2蛋白表达及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徐睿鑫;李绍旦;刘毅;于磊;杨明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