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标记内皮祖细胞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局部移植后向病灶侧迁移的MRI实验研究

麦筱莉;韩冰;范海健;陈文立;张强;王嵘;朱斌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缺血性脑梗死,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移植,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Feridex)的复合物(SPIO-PLL)体外标记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观察标记细胞脑内移植至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后的迁移情况.方法 体视显微镜下线栓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缺血性脑梗死模型30只,随机分成缺血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移植组(6只)、磁性标记EPCs移植组(12只)和未标记EPCs移植组(6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进行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小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MR在体观察EPCs的迁移情况,普鲁氏蓝检测EPCs的分布.结果 移植后1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改善不明显,磁性标记EPCs脑内移植后1周MR T2 WI、GRE-T2*WI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沿胼胝体向病灶侧迁移,普鲁氏蓝染色示部分移植的标记细胞沿胼胝体向损伤侧迁移.结论 移植EPCs短期内不能有效地促进缺血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SPIO-PLL标记能够在体评价细胞移植后的脑内迁移.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神经鞘瘤的MSCT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 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 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作者:黄亚;沙启梅;高桂新;王爱武;梁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Ⅰ型4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Ⅲ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李好鹏;叶贤旺;孙勤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 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特点,探讨其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18 F-FDG符合线路图像及CT资料.记录肿块大径、目测分级、术后病理及胸腺肿瘤的Masaoka分期.结果 前纵隔肿瘤平均大径为6.61cm(3.0~14.0cm).前纵隔肿瘤术后病理证实:霍奇金淋巴瘤5例,胸腺癌6例,胸腺瘤2例,其他良性病变7例(囊性畸胎瘤3例,心包囊肿2例,脂肪瘤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病变目测分级0级4例,1级3例,2级2例,3级11例.肿块大径与目测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7,为低度相关.良性病变组目测分级低于霍奇金淋巴瘤及胸腺癌(P<0.01),良性病变与胸腺瘤的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21),胸腺癌目测分级高于胸腺瘤(P=0.03),胸腺癌与淋巴瘤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36).以目测放射性摄取低于纵隔为标准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为95%,仅1例假阳性病例为巨淋巴结增生症.目测分级1级的胸腺瘤为MasaokaⅠ期胸腺瘤.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较高,当前纵隔肿瘤FDG摄取程度低于纵隔时提示为良性病变或可以直接手术切除的低危胸腺瘤;胸腺癌与淋巴瘤均为高FDG摄取病变,因此当前纵隔病变FDG摄取程度明显高于纵隔,结合CT鉴别胸腺癌与淋巴瘤有困难时,需要穿刺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指导治疗.

    作者:李多;曹宝霞;吕平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显像特征

    目的 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符合率为86.5%,并存的良性和恶性结节的结节的边界、结节内部回声、纵横比(L/T)、结节内钙化和血流信号的情况相比较,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均<0.01).结论 高频声像图中的钙化、纵横比和结节内部低回声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指标,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等指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性有帮助.

    作者:陈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后肾腺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的CT表现特点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 5例后肾腺瘤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肿瘤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肿瘤轻中度强化.结论 后肾腺瘤是一种少见肾肿瘤,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马莹;郝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影像导引下脑内病变穿刺活检的现状与进展

    在颅脑病变中,有相当一部分病变由于不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而难以确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方案的确定.影像导引下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可以创伤小、并发症少为优势的微创方式对疑难病变进行精确定位取样并由此做出组织病理学诊断,对治疗计划的确定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像成像技术中,CT及MRI作为导引手段可以明显提高疾病的穿刺成功率,并有效的减少损伤及并发症.本文对不同的导引技术在颅脑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应用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梁风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场MR二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在膝关节创伤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MR二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2D Spoiled gradient echo,2D SPGR)在膝关节创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2年9月~2014年10月80例膝关节创伤病例,所有病例均在SET1 WI、FSET2 WI、STIR、GRE常规扫描序列基础上,增加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DSPGR序列,比较病变显示情况.结果 2D SPGR序列图像成像速度快、信噪比高、病变边缘显示清晰等特点,与手术、随访结果比较,骨折/骨挫伤、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SET1WI序列,常规SET1WI与2D SPGR序列诊断符合率分别为骨折/骨挫伤69.6% 、88.6%,半月板损伤48.8%、81.4%,关节软骨损伤56.3%、81.3%.2种扫描序列对上述病变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低场MR 2D SPGR序列在膝关节骨折/骨挫伤、软骨及半月板损伤诊断中与SET1 WI序列相比有明显优势,对诊断膝关节创伤病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扫描序列.

    作者:李杰;陈京美;陈钰辉;王永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颅脑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报道经病理证实的颅顶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顶部脑膜增厚,可见丘状占位性病变与脑膜呈宽基底相连,向下压迫脑组织,邻近颅板可见缺损,病变具有典型的脑膜尾征并可见点状钙化.结论 颅脑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确诊需依赖病理学诊断.

    作者:朱明;郁冰冰;翟继良;桑胜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膈肌裂孔临床相关性及MSCT表现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膈肌裂孔(“孔征”)临床相关性及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MSCT检查发现“孔征”患者116例,分析:①“孔征”脂肪囊、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及相关性;②“孔征”检出率与其部位、肝硬化、年龄和性别相关性并行x2检验;③不同部位及类型“孔征”脂肪囊大小差异并行t检验.另随机选取无“孔征”患者41例,测量腹腔矢状径,与等量全腹扫描“孔征”组比较并行t检验.结果 116例“孔征”脂肪囊主要呈类圆、半月、分叶和梨形,MPR主要呈膨隆和疝囊形2类,网膜血管多僵直指向裂孔,其中,23例呈扇骨状或“∩”形突入裂孔,26例囊内积液,4例呈脂中脂征象.“孔征”总检出率为0.91%,其中,胸腹膜、食管和IVC裂孔分别为0.17%、0.45%和0.30%;后两者显著多于前者(P<0.05);老、中、青三组分别为1.74%、0.69%和0.38%,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男女组分别为1.09%和0.69%(P<0.05);腔静脉裂孔肝硬化组为3.33%,无肝硬化组为0.30%(P<0.01).疝囊形各径值显著大于膨隆形(P<0.05);腹腔矢状径均值“孔征”组为(12.36±5.01)cm,对照组为(10.12±4.22)cm(P<0.05).结论 “孔征”与年龄、性别、肥胖和肝硬化相关,膨隆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指向裂孔及疝囊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形突入裂孔是其形态特征;前者提示裂孔功能减退,后者提示单纯性裂孔网膜疝形成.

    作者:苏海;曹和涛;于芹;田浩;刘婷婷;陈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输卵管通畅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采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造影(RT 3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并对影响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88例共169条输卵管行RT 3D-HyCoSy检查,观察RT 3D-HyCoSy的显影特征,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并与腹腔镜下美兰通液结果进行对照.按照子宫位置,有无造影剂肌层逆流,附件区有无包块,分组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 169条输卵管,RT 3D-HyCoSy诊断输卵管阻塞敏感性82%、特异性93.2%,诊断符合率89.9%.前位或后位子宫组诊断符合率(94.4%)高于中位子宫组(64%);无造影剂肌层逆流组诊断符合率(94.2%)高于有肌层逆流组(79.5%);附件区无包块组诊断符合率(91.7%)高于有包块组(66.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阴道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结果可靠;中位子宫,造影剂肌层逆流,附件区包块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蕊;王琦;张红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异位妊娠诊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异位妊娠438例均行经阴道及经腹部B超检查.结果 经阴道超声确诊输卵管妊娠413例、宫角部妊娠7例、剖宫产切口妊娠7例,宫颈妊娠6例;经腹部超声确诊输卵管妊娠321例、宫角部妊娠5例、剖宫产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各5例及4例.经阴道超声对输卵管妊娠、宫角部妊娠、剖宫产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的确诊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准确可靠、简单易行,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晓飞;方蕾;吴丹;姜宏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以平扫图像噪声设定管电流在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个体化中的应用

    目的 基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探讨根据平扫图像噪声设定增强扫描管电流,实施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个体化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我院冠状动脉CTA检查者100例(A组),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平扫管电流280mA,增强扫描管电流600mA,扫描完成后,测量平扫和增强图像噪声,并推导出增强扫描管电流和平扫图像噪声的方程.再连续收集我院冠状动脉CTA检查者100例(B组),增强扫描管电流根据平扫图像噪声,按照A组所推导的方程计算得出.测量B增强图像噪声,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根据体质量指数(BMI),把A、B两组患者分为BMI<27.0kg/m2和BMI≥27.0kg/m2两个亚组进行比较,分别对CT剂量指数(CTDI)和有效剂量(ED)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对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增强管电流(mAX)与平扫图像噪声(SDp)的方程为:mAX=mA1×[(1.54×SDp+3.54)/SDx]2,其中mA1=600mA,靶噪声(SDx) =27.BMI<27.0kg/m2的患者,A组(89例)、B组(87例)ED分别为(19.23±2.24)和(12.77±3.7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1).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均≥2分,无统计学差异(Z =-0.96,P=0.34).BMI≥27.0kg/m2的患者,A组(11例)、B组(13例)ED分别为(19.42±2.24)和(23.29±3.30)mSv(t =-3.40,P<0.01),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范围分别为(1,3)分和(2,4)分(Z<0.0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2例患者图像低于2分,无法诊断,B组所有患者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在CT冠状动脉检查中,基于ASIR技术,根据平扫图像噪声设定增强扫描管电流,可以实现辐射剂量个体化,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张颖;杨尚文;马一鸣;何健;韩鹏;朱斌;周科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肺部低剂量CT体检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体检中肺部低剂量CT应用价值,为临床检查辐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228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常规剂量组(114例)和低剂量组(114例),分别采用肺部常规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50mAs,层厚6mm)和肺部低剂量CT扫描(扫描参数:130kV,15mAs,层厚6mm),对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和扫描辐射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CT扫描图像质量无明显区别;低剂量组CTDIvol1.64m,DLP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肺部低剂量CT用于体检可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李永宝;叶圣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DTI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但常规MR阴性儿童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DTI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但常规MR阴性儿童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高度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常规MRI阴性的56例患儿及50例正常儿童做对照组进行DTI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病变区内DTI的四个参数值;并且评估DTI四个参数图对病变的发现能力.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处理.结果 56例患儿组在FA图上发现病变有38例,RA图上36例,1-VR图上30例,ADC图上23例.病变主要位于侧脑室旁的额叶和顶叶白质区,较对照组感兴趣区内RA、FA、1-VR均值均有显著差异,在顶叶区ADC值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额叶区无统计学差异.纤维束跟踪显示病灶区纤维数目变少,连续性欠佳或变短、变小.FA、RA图对病变的发现能力高于ADC图,而FA、RA、1-VR图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结论 DTI能够敏感发现儿童脑白质病变,临床上对于怀疑有中枢神经病变但常规MRI阴性患儿应建议进一步行DTI检查.

    作者:余庆华;邹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CT平扫在疑似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非强化CT扫描在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强化扫描)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非主动脉夹层者25例,由2名医师在不知道临床信息及强化CT结果的情况下回顾性分析其平扫图像,记录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所测参数中,清晰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0%、100%、100%,清晰内膜片+模糊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提高到80%,更重要的是,如果和其他征象(如钙化内移、高密度血肿等)联合诊断,则非强化CT的诊断敏感性将更高.结论 CT平扫多征象组合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李金燕;王锡明;段艳华;杨世锋;纪晓鹏;曹婷;齐耀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SCT在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外科急腹症的20%[1],常以小肠梗阻多见,约占肠梗阻的60%~80%[2].早期、快速诊断小肠梗阻的性质及程度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至2013年经手术证实的14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前MSCT检查和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晓黎;陈立忠;管元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CT血管成像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经外科手术确诊的6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等.结果 6例腹主动脉瘤中,3例患者累及左肾动脉下至髂血管分叉水平,出现管壁多发钙化,管腔呈瘤样扩张,腔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其余3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髂股动脉,出现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管壁多发混合斑块,管腔呈瘤样扩张,腔内见环形充盈缺损,相应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结论 CTA能够清晰显示腹主动脉瘤的病理解剖改变,是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评价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魏丽丽;李宾;张怡婧;黄亚;杨秀清;梁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体外标记内皮祖细胞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局部移植后向病灶侧迁移的MRI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Feridex)的复合物(SPIO-PLL)体外标记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观察标记细胞脑内移植至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后的迁移情况.方法 体视显微镜下线栓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缺血性脑梗死模型30只,随机分成缺血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移植组(6只)、磁性标记EPCs移植组(12只)和未标记EPCs移植组(6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进行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小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MR在体观察EPCs的迁移情况,普鲁氏蓝检测EPCs的分布.结果 移植后1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改善不明显,磁性标记EPCs脑内移植后1周MR T2 WI、GRE-T2*WI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沿胼胝体向病灶侧迁移,普鲁氏蓝染色示部分移植的标记细胞沿胼胝体向损伤侧迁移.结论 移植EPCs短期内不能有效地促进缺血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SPIO-PLL标记能够在体评价细胞移植后的脑内迁移.

    作者:麦筱莉;韩冰;范海健;陈文立;张强;王嵘;朱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童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MRI表现(附36例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6例手足口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MRI表现为脑干偏背侧片状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7例,其中中脑受累2例,桥延交界区受累5例.MRI表现为脊髓前角等长T1长T2信号29例,其中颈段脊髓受累7例,上胸段受累1例,下胸段至腰骶段脊髓受累19例,累及多段脊髓3例;脊髓内双侧受累25例,单侧受累4例.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变特点,是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聂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磁共振在诊断前置胎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诊断前置胎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经手术确诊为前置胎盘的42例患者的磁共振和经腹部超声资料,并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前置胎盘,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盘24例,部分性前置胎盘6例,边缘性前置胎盘7例,胎盘低置5例,经腹部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8.5%,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置胎盘的分型,经腹部超声检查误诊8例,漏诊6例;磁共振检查误诊2例,无漏诊病例.结论 磁共振对前置胎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且对前置胎盘的分型及合并症的诊断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

    作者:李阳;贾庆;高源统;罗敏;王晓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