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黑色素瘤出血1例

郑卫华;庹艳红;雷红卫

关键词:黑色素瘤, 颅内, 出血
摘要:患者 男,23岁.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左侧顶枕叶区脑出血,行开颅引流积血手术,术后头痛症状缓解出院.两月后患者来我院复查.查体:神志清醒,颈强,颌下三指,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周身皮肤黏膜70%可见黑色胎记覆着,皮肤科会诊意见为先天性巨大色素痣.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I联合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98例A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两侧髋关节的CT和MRI检查,对两者定性诊断敏感度和早期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 CT诊断ANFH敏感度为88.78%,MRI为90.8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74,P=0.103);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7.96%(96/98),与CT及MRI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321、4.095,P=0.016、0.022);CT和MRI对ANFH阳性患者检测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检查方法对于ANFH的诊断均具较高的敏感性,但二者联合应用后可互补对ANFH患者进行诊断,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为今后ANFH患者的诊断提供有效可行的模式参考.

    作者:李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数字化断层融合诊断腰椎单纯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数字化断层融合(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对诊断腰椎单纯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临床怀疑腰椎峡部不连的病例进行X线双斜位平片、冠状位和斜位及矢状位DTS检查,判断是否为腰椎峡部不连,评价X线平片与DTS对腰椎峡部不连诊断的敏感性和总诊断符合率,并对X线平片和DTS图像显示椎弓峡部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X线平片确诊腰椎峡部不连19例,8例不确定,12例排除腰椎峡部不连.32例患者经DTS确诊为腰椎峡部不连,2例不确定,5例排除腰椎峡部不连,X线平片诊断腰椎峡部不连的敏感性和总诊断符合率为55.9%、61.5%,DTS诊断腰椎峡部裂的敏感性和总诊断符合率为94.1%、94.9%,DTS的诊断符合率与X线平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8,P<0.05).结论 DTS可以清晰显示单纯腰椎峡部不连,与X线平片比较,能显著提高单纯腰椎峡部不连的检出率,可作为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

    作者:马学梅;田军;张殿星;孙博;巩武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b值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48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ADC值,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和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根据治疗结束后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并根据ROC曲线比较两组ADC图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CR组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组的ADC值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其中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高b值组(b=0,1000s/mm2)区分CR组与PR/SD组的能力高于低b值组(b=0,600s/mm2) (P<0.05);低b值组所测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高b值组.结论 高b值DWI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整体价值高于低b值DWI,且数值更为稳定.

    作者:邝菲;颜志平;王健;饶志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在老年非外伤性急腹症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SCT在老年非外伤性急腹症病因诊断及临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4例老年非外伤性急腹症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以及MSCT表现.患者均行腹部MSCT检查,常规MPR重建,血管源性急腹症VR、MIP重建,动态随访评价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254例患者中,MSCT诊断符合率:肠梗阻91.7%(55/60)、急性胰腺炎90.0%(36/40)、急性阑尾炎94.9%(37/39)、血管源性急腹症100%(32/32)、肿瘤88.9%(24/27)、泌尿系结石95.7%(22/23)、胃肠道穿孔90.5%(19/21)、胆道结石、胆囊炎83.3%(10/12),总符合率92.5%.197例不同病因患者行MSCT动态随访.结论 MSCT清晰显示老年非外伤性急腹症的病因、发病部位、范围及并发症情况,不仅准确诊断,指导治疗方案选择,还可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随访评价疗效.

    作者:程淑芳;杨宏远;纪建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憩室的MS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胃镜和钡餐检查联合证实的11例胃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胃憩室的部位、密度、大小,对其MSCT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胃憩室的发生部位:胃窦小弯侧1例,胃底10例,后者又包括左侧肾上腺区3例,胰腺尾部1例,靠近贲门2例,胃底大弯侧3例,胃底小弯侧1例.胃憩室的密度:囊性密度3例,液气囊1例,内容物密度6例,另1例做了多种对比剂检查,既有高密度混杂对比剂密度,又有液气囊密度.胃憩室的大小:6例在1~2 cm之间,长径大于2cm者3例,短径小于1cm者2例.11例胃憩室的MSCT诊断中,误诊左侧肾上腺肿瘤2例;误诊胰腺占位1例;漏诊和提示诊断各4例.结论 提高有关胃憩室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MSCT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王波;姜传武;赵斌;高蕊;郭凌飞;冯鑫至;谢立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胆道梗阻病变的CT、MRI影像学诊断(附94例分析)

    目的 探讨CT、MR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共9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 胆道结石40例,胆管炎性狭窄8例,胆囊癌12例,胆管癌21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6例.CT、MRI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达96.8%、100%.CT、MRI对胆道梗阻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7%,83%,应用CT与MRI联合分析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4%.结论 CT与MRI对胆道梗阻均能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也较高,应用CT与MRI联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胆道梗阻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作者:伊东升;孙新海;翟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7例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的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CT主要表现为肺周围性肿块(5/7),肿块常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有分叶、可见毛刺;1例为空洞性肿块,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无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左肺上叶中央型肿块合并肺不张,与其它类型中央型肺癌相似.结论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上仅有相对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作者:杨军;李勤勍;杨光军;郑蕊;廖承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均位于脊柱旁或骶前区,27例良性,边界尚清,呈类圆形多见.神经鞘瘤12例,易囊变、钙化,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其中2例完全囊变呈厚壁假囊肿,1例为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例呈丛状生长,与周围肌肉关系密切;节细胞神经瘤11例,好发于肾上腺区,少有囊变,增强呈渐进性强化或分隔样、斑驳样强化;副神经节瘤3例呈富血供,动脉期可见粗大血管影、T2 WI呈现“椒盐征”.恶性3例即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见粗大、不定形钙化,结合PET、CT、MR多模态检查凸显转移灶及确定肿瘤分期.结论 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林钱森;陈自谦;吴清清;林春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冠脉成像对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脉成像对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2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行双能量扫描,对比分析冠脉支架CT血管成像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将14例临床确诊陈旧性心梗患者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置入46枚支架均成功显示,1例患者2枚支架因钙化评价受限.14例确诊为陈旧性心梗的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心肌灌注缺损.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但能较好的评价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情况,还能对心肌灌注改变做出判断.

    作者:殷磊;郑天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ET/CT在胃癌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螺旋CT是进展期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主要检查方法,但对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灶的判断存在局限性,18F-FDG PET/CT集功能影像及解剖成像于一体,能够有效显示肿瘤组织的功能代谢及解剖结构.在胃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方面显示其优越性.

    作者:崔莹;张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3D双反转恢复序列在非颞叶致癫灶定位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非颞叶致癫灶在颅脑3D双反转恢复序列和FLAIR序列上的病灶信号对比度,探讨3D双反转恢复序列在非颞叶致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癫痫患者52例,行颅脑常规扫描和3D双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发现非颞叶致癫灶患者13例.13例患者中,在3D DIR和FLAIR序列上以相同的体素选择病灶和邻近正常脑组织为感兴趣区,获得感兴趣区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病灶和邻近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分别以SI1和SI2表示,分别计算3D DIR和FLAIR序列上病灶的对比度.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在3D DIR和FLAIR序列上致癫灶的对比度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Z=-3.180,P=0.001<0.05,两个序列上致癫灶的对比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3D DIR序列能够较FLAIR序列更明确的检出癫灶患者脑内的非颞叶异常信号,提高非颞叶致癫灶的检出,更准确定位非颞叶癫痫病灶.

    作者:陈军;孙云霞;李淑华;白敏;徐金法;狄玉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浅表软组织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浅表软组织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浅表软组织局灶性病变65例,并对其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根据病灶软硬度不同进行评分,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病灶超声弹性图中良性囊肿病变以红绿蓝相间为多,良性实质性病变以1~3分多见,而恶性病变以4~5分多见.两组病变的弹性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4分作为判断恶性病变的标准,其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90%,准确率为88%.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浅表软组织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叶玲红;陈方红;艾慧俊;周宁;冯娅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及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及MRI诊断胎儿肺隔离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产前超声怀疑胎儿肺隔离症者,24h内进行MRI检查,诊断结果均经尸检病理及产后随访证实.对12例胎儿的超声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随访结果对照.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的12例胎儿肺隔离症,超声诊断符合率83.3%,误诊2例,(1例为隔疝,1例为肺囊腺瘤);产前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1.7%,误诊1例(隔离肺误诊为腹腔肿瘤).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肺隔离症主要筛选方法,MRI可以作为胎儿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作者:杜燕飞;李传亭;滕剑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正常成人髋关节间隙与髋臼角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CT测量髋关节,探讨正常成人髋臼前唇连线头距、骨关节间隙与髋臼角的相关性.方法 对216例因盆腹部病变行CT检查而无髋部症状患者的髋关节进行数据重建、测量,从中挑选X线和CT表现正常的400例髋关节作为统计对象,测量髋臼前唇连线关距、髋关节前、后间隙及LCE角、髋臼角、股骨头覆盖率、臼顶切线角.结果 髋臼前唇连线头距与LCE角、股骨头覆盖率呈正相关,与髋臼角负相关;髋关节前间隙与LCE角、股骨头覆盖率呈负相关,与髋臼角不相关;髋关节后间隙与CE角呈负相关,与髋臼角、股骨头覆盖率不相关.根据臼顶切线角的不同,将髋臼分为三种类型,髋臼前唇连线头距及髋关节前后间隙三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Ⅰ型、Ⅱ型均与Ⅲ型有显著性差异,而Ⅰ型与Ⅱ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测量的正常成人髋关节间隙指标与X线测量的髋臼角等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结合对髋关节的评价更为准确.

    作者:胡令安;马玉;王建国;武桂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患者 女,63岁.发现左耳垂下肿块3年,增大2月.查体:左耳垂下下颌骨升支后方肿块,鸡蛋大小,质块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压痛,无面瘫等症状.彩超检查:左耳后下方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其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腮腺CT检查:平扫示左侧腮腺区见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的肿块影,大小约3.4cm×2.1cm×2.8cm,CT值约31~40HU,边界清楚,肿块通过茎突下颌间隙伸入咽旁间隙(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CT值为162HU,肿瘤周边见囊性无明显强化病灶,CT值约31HU(图2);静脉期示实性成分呈持续强化而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为134HU,囊性部分CT值为32HU(图3).

    作者:周碧;申玉兰;吴春根;魏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有效层厚与螺距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螺距(pitch)与有效层厚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采用pitch为0.562、0.938、1.375、1.7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625进行重建;然后使用Sensation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以pitch为0.5、0.75、1.0、1.25、1.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75mm进行重建.分别制作两种CT不同pitch的层敏感度曲线,求出有效层厚.结果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732、0.918、0.929、0.942mm.对于Sensation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894、0.914、1.048、1.026、1.047mm.有效层厚均大于重建层厚(标称层厚).结论 对于多层螺旋CT,pitch小于1.0时有效层厚随pitch的增加明显增大,pitch大于1.0时pitch的改变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

    作者:张建春;刘传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椎管内臂丛神经根损伤及损伤类型MRI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将MRI与CTM进行对比,探讨Balance SSFP序列在臂丛椎管内神经根损伤及损伤类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可疑椎管内臂丛神经根损伤的病例中挑选符合条件315例进行MRI与CTM对比分析,其中297例行常规锁骨上探查臂丛神经根.结果 315例有疑患侧神经根1575个,MRI诊断椎管内神经根损伤的灵敏度为84.35%,特异度为95.79%,总符率为89.13%.部分型中单纯前根或后根完全撕脱73个,前根和/或后根部分撕脱的有63个神经根,MRI仅诊断出108个,符合率为79.41%,CTM显示神经根断裂型损伤43个,MRI诊断31个,符合率为72.09%.结论 MRI-Balance SSFP序列作为无创性检查在臂丛神经根损伤的患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可作为首选筛查诊断方法.

    作者:罗文暄;王从颖;张红梅;陈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脊柱转移瘤的MR不同序列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MR脊柱转移瘤不同序列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脊柱转移瘤在各序列信号及检出数.结果 54例患者平扫(包括714椎体)及强化扫描16例(包括190个椎体),①各序列受累椎体数目的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中,T1 WI与T2 WI、T2 WI与STIR、T:WI与增强扫描的分别配对对比的x2检验中,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WI与增强扫描、STIR与增强扫描分别配对对比的x2检验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T1 WI、T2 WI、STIR信号测量的计量资料统计的t检验中,T2 WI的SD、SCR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WI、STIR及增强扫描的SD、SCR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1WI与STIR是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平扫的黄金序列.

    作者:付坤玥;纪志英;秦昕东;苑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前列腺动脉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前列腺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传统解剖学中的前列腺动脉描述与活体影像解剖的表现有部分差异;正确辨认前列腺动脉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是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列腺疾病的首要和关键.

    作者:张国栋;段峰;袁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磁共振波谱在脂肪肝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5T MRI中运用氢质子波谱成像(1 H-MRS)技术在脂肪肝疗效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选取1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用艾塞那肽(Exenatide)并进行糖尿病饮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各行1次1H-MRS检查,测得肝内脂肪含量(IHCL);同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BW)、腰围、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脂(TG).结果 结果经对数转换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行配对t检验,治疗前IHCL高于治疗8周后的IHC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性别、年龄后,以IHCL为因变量,以BMI、腰围、TG为自变量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HCL和BMI(r =0.489,P<0.05)、腰围(r=0.416,P<0.05)、TG(r =0.347,P<0.05).结论 1 H--MRS脂肪定量技术可用于临床评估脂肪肝治疗效果,并且是一种无创脂肪定量的新方法.

    作者:宁周雨;杨青;胡亚彬;徐凤磊;刘光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