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与病理分析

于台飞;高建伟;刘霞;杨金永;张玉艳

关键词: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环形强化, 病理学
摘要:目的 分析胶质瘤(Glioma)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并与病理学表现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76例胶质瘤中有55例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花环状、花瓣状强化,病灶的边缘可见星芒状强化,以白质侧为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见壁结节及瘤周结节.病理学示瘤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高度间变、不成熟,伴有出血、坏死明显.边缘可见新生血管结构不良,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结论 胶质瘤的MRI环状强化表现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真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MSCT和MRI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及可切除性的临床分析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门部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患者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肿瘤正确的分期及术前可靠的可切除性评估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1,2].本文通过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肝细胞癌患者的MSCT及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MSCT及MRI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郑国利;王天成;张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骶骨转移瘤MRI诊断价值(附50例分析)

    骶骨常见的肿瘤包括转移瘤、骨巨细胞瘤、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中,转移瘤所占比例高,其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肾癌等[1].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骨髓病变十分敏感,可以早期发现骶骨病变[2].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10年10月间于我院诊治50例的骶骨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4.8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骶骨转移瘤.

    作者:储慧娟;宋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7例肠源性囊肿,桥前池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6例,3例病变位于颈段,2例位于上段胸段,1例位于腰段.6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5例囊肿位于脊髓腹侧,均可见“脊髓嵌入征”.多数囊肿T1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 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6例行MR增强扫描,5例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水成像中优势及其应用.方法 搜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4月进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0例,采用西门子Veri03.0T磁共振,8通道相阵控腹部线圈,haste序列,spair序列及MRCP胰胆管成像序列进行轴位相扫描.结果 采用3.0T磁共振的haste序列能够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缩短扫描时间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spair序列具有很好的脂肪抑制效果,能极大的提高对病变的显示;与haste技术结合的MRCP序列能对胰管、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的病变显示的更加清楚.结论 西门子3.0T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及haste、spair序列在腹部扫描中,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张玉龙;陈金华;谭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低剂量扫描对腰椎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单纯降低mAs),受检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受检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0 mAs)和常规剂量(200mAs)进行扫描,其余参数完全相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72±0.32和11.4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接受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的评价结果显示:随着mAs降低,骨小梁及软组织显示略模糊,图像噪声增加,但实验组图像仍可满足临床诊断(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11.07±0.82和11.30±0.79,P>0.05).结论 单纯降低mAs的腰椎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所获得的图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启兰;洪国斌;陈凯;包仕亮;秦培鑫;冯晓新;柳学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脑缺血症状与颈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测量的颈动脉直径和脑血管症状之间的关系,寻找与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的阈值.方法 以接受MDCTA检查的230例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有无大脑前循环障碍症状.所有患者均行MDCTA检查测量狭窄颈动脉直径,同时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利用ROC曲线对症状和狭窄颈动脉直径进行分析确定诊断阈值,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症状与狭窄颈动脉直径、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症状组颈动脉直径明显较无症状组小,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720,出现脑缺血症状的佳预测值为1.6mm,灵敏度为0.734,特异度为0.638.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颈动脉狭窄和软斑块是脑血管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利用MDCTA测量颈动脉直径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脑缺血症状,脑缺血症状与颈动脉狭窄和软斑块密切相关,这对于MDCTA在脑卒中防治领域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武华;黄丹江;樊琦玮;郑海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临床分析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可达4%~17%[1~3].本文对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6例,年龄25~78岁,平均48.6岁.

    作者:许媛媛;裘浙林;陈秋燕;尹静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1C-雷氯必利的自动化制备及其在新生猪脑PET/CT显像的应用

    目的 自动化制备D2受体显像剂11C-雷氯必利(11C-raclopride),并应用于正常新生猪脑D2受体PET/CT显像.方法 气相循环法合成11C-碘甲烷(CH3I)为中间体制备11C-raclopride,应用于正常新生猪脑PET/CT动态显像,绘制双侧基底节时间一活性动态曲线.结果 制备11C-raclopride终产物14.6±3.6(8.8~15.0)mci,比活度68.8±20.9(39.0~86.8)GBq/μmol,放化纯度>99%.PET/CT显像示:3~5min基底节区放射性达高峰,双基底节显示清晰,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脑内其它部位;随后,基底节区放射性缓慢降低,30min达稳定水平.结论 自动化制备11C-raclopride的方法简便,过程容易控制,可应用于新生猪D2受体PET/CT显像,为缺氧缺血脑损伤D2受体功能状态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王晓明;曹礼;李云涛;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胃底憩室CT与MRI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胃底憩室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胃底憩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日常CT与MRI检查中发现的6例胃底憩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下方,形态多样,呈不规则含气囊腔4例,软组织肿块2例.结论 胃底憩室较少见,憩室的大小、内有无食物、颈的宽窄可有不同表现,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和胃溃疡穿通,CT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

    作者:俞炳根;王玉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

    作者:陈俊泽;王维;杨靖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病史或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50例患者分别行CTP和CTA扫描,评价CTP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造影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36例TIA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具有显著性意义,rCBF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34例梗死组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有显著性意义,rCBF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TP联合CTA可以同时判断颈内动脉狭窄和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作者:王恢;张在人;李萍;李艳英;赵德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2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特征.方法 观察结节的超声表现,包括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及钙化的特点、边界、形状、血流信号、有无侵犯被膜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结果 9例单发结节具有典型的甲状腺癌超声图像特征;4例单发结节仅表现为边界清,形态尚规则,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血流稀少;15例多发结节中5例仅表现为边界清,形态规则,中等或偏低回声,8例内部可见微小钙化灶,血流较丰富,2例内部可见粗大或弧形的钙化灶.结论 高频超声具有准确、实时、方便、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随访观察,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周云;胡艳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钟丽琴;赵红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普勒导丝评价TIPS术门腔分流道血流特点

    目的 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TIPS术后门腔分流量及血流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更可靠的检测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方法.方法 1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即刻,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分流通道内血流速度,结合DSA技术,测出血流量;并予10例正常肝静脉血流作为对照.结果 测得TIPS术后分流通道内的平均峰值流速(APV)为(18.51±7.32)cm/s,大峰值流速(MPV)为(25.93±9,54)cm/s,分流道的直径为(0.80±0.26)cm,门腔分流量为(557.96±94.57)ml/min,并且获得血流频谱特点为波形呈单相,不随心动周期而变化.而肝静脉APV为(15.73±4.52)cm/s;MPV为(26.01±8.33)cm/s;血流量为(654.64±108.56)ml/min,血流频谱特点为波形呈三相,随心动周期而变化.结论 利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能准确而方便地测出TIPS术后门腔分流量并用于评价其血流特点,为检测静脉血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

    作者:徐晤;祖茂衡;王志荣;李国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小儿回肠重复畸形合并异物致小肠梗阻1例

    患者 男,1岁半.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可能而转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轻度脱水貌,精神萎靡,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渡,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腹胀,无压痛、反跳痛,未闻及气过水声,肛门指检无狭窄,有气便排出,腥臭,无粘液脓血,腹胀减轻.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肾功无异常.

    作者:代燕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上腔静脉X线投影测量与患者相关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成人上腔静脉下段后前位胸片投影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相关,以期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成人体检资料100份,在后前位胸片上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距离(即横L体外测量法垂直段距离,以下简称“垂直段距离”),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各数据会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v19统计软件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r=-0.196~0.130,P=0.051~0,936);垂直段距离与身高、性别显著相关(r=0.197、-0.339,P=0.049、0.001),与年龄及体重无关(r=0.052、-0.066,P=0.604、0.512).结论 成人上腔静脉下段投影存在个体差异,相关因素复杂,难以通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来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

    作者:耿才正;陈姬雅;王建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纵膈肝样腺癌1例

    患者男,48岁.主诉左侧后背及肩膀疼痛半年余,自用膏药及口服牛黄解毒丸治疗无效,无咳嗽、咳痰,心慌、胸闷.既往体健,病程中无低热及夜间盗汗,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软,未触及包快,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及电解质正常.结核菌素试验(-),AFP 570ng/ml,纵膈肿物穿刺物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E1/AE3(1+),CK18(2+),Hepatocyte(3+).CK7(个别细胞+),CK20(-)RCC(-),Vimentin(2+),TTF-1(-).

    作者:张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

    目的 探讨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6例(94.7%)位于幕上,累及额叶、颞叶者29例(76.3%),1例位于小脑半球,另见有2例累及胼胝体;病灶位于单个脑叶者31例(81.6%),两个以上脑叶7例(18.4%).肿瘤呈边界不清的异常信号或密度影,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轻,36例增强检查中20例无明显强化,另16例表现为小斑片状、结节样、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高峰;陈桂玲;盛会雪;张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气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在诊断小气道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可疑小气道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法(VR)重建图像分析诊断,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比较不同的重建技术对小气道病变显示的差别和发现病变的敏感性.结果 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和MPR发现小气道病变敏感性高,MinIP对病变显示直观,整体感强,VR显示欠佳.结论 16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小气道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是比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胡金文;王恩雨;都继成;周阿旺;乔洪波;张雪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R动态增强特征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扫描相关参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3例患者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形态学、增强曲线类型及大斜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形态学表现及病理结果:105个肿块的强化形式可分为五型:①无强化9个(囊肿);②均匀强化31个(纤维腺瘤9个,乳腺癌11个,增生10个,叶状瘤1个);③不均匀强化42个(纤维腺瘤5个,增生3个,乳腺癌33个,叶状瘤1个);④边缘强化17个(乳腺癌15个,纤维腺瘤及炎症各1个);⑤网状强化2例(乳腺炎,巨乳症各1例).⑥导管状强化4个(增生1个,导管癌3个).(2)曲线类型及病理结果:I型曲线20个,II型曲线42个,Ⅲ曲线型43个.六种表现形式①曲线信号强度基本无增加9个(囊肿);②曲线信号强度缓慢持续增加6个(增生2个,纤维腺瘤2个,慢性炎症1个,导管内癌1个);③曲线号强度早期迅速增加后仍持续缓慢增加5个(增生4个,炎性乳腺癌1个);④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之后基本停止而形成中晚期的平台42个(增生9个,纤维腺瘤8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24个);⑤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之后信号强度逐渐下降40个(增生1个,纤维腺瘤5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33个);⑥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呈平台期后又迅速上升3个(均为乳腺癌).(3)增强斜率及病理结果:62个恶性病灶的平均大斜率为19.19±8.13,43个良性病灶平均大斜率为9.46±6.64,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14.85为临界值,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83%;以17.10为临界值,特异性为100%.结论 增强形态学特征、大斜率在良、恶性病变,尤其是Ⅱ型曲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延伟;娄明武;王芳军;李园;王晓春;曾道辉;冯欣;李彩霞;谢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