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观锋;刘玉新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两种建立轨道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采用经肺动脉途径和经腔静脉途径建立轨道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76人,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并发症、使用手术器械数量、手术费用等方面的差别.结果:腔静脉组X线透视时间(19.37±5.63min)少于肺动脉组(27.62±10.55min),P<0.05,腔静脉组使用手术器械数量(84条)少于肺动脉组(236条),P<0.025.结论: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经腔静脉途径建立轨道法可减少X线照射量,节省手术器械.
作者:张爱真;张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54岁. 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右肾区轻叩击痛.CT平扫:下腔静脉内侧管状高密度,建议进一步检查.
作者:牛卫东;李红;路继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诊断茎突综合征(S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茎突综合征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通过MPR法及VRT或SSD法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及角度,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突长度>30mm者54侧(56.2%),茎突向内偏斜角>25°者42侧(43.8%),向前偏斜角>25°者35侧(36.4%),茎突舌骨韧带骨化9侧.结论:茎突过长、角度异常及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是诊断SPS的重要依据,螺旋CT MPR重建可为诊断SPS首选的辅助检查.
作者:林达;邱乾德;许加俊;余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16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淋巴瘤CT 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胃壁弥漫增厚型13例(81.2%), 节段增厚型2例(12.5%), 肿块型1例(6.3%);平均壁厚3.3cm(0.6~6.8cm).胃淋巴瘤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胃淋巴瘤的MS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作者:徐宏刚;陈阿梅;江新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结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结肠癌性肠梗阻的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SCT对引起梗阻的肿瘤定位、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97%,对其TNM分期的准确率为 69.7%、78.8%、100%,对其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8%、33.3%,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75%.结论:MSCT对引起肠梗阻的结肠癌的定位、定性准确性高,对结肠癌TNM分期判断准确性高,对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阿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8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栓塞病例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改变.结果:二维超声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血管内中膜呈不规则增厚,局部呈强回声斑显示,并向血管腔内突起,血管腔内径呈不规则狭窄,病变段血管腔内可见实性光团充填,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腔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结论: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作者:王韶卿;王忠周;郭启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Ad-p53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抑瘤效果及对兔VX2肝癌中p53/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4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经股动脉途径行肝固有动脉插管,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水化碘油(A组)、Ad-p53(B组)、Ad-p53+水化碘油(C组).术后1周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53/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1周后,各组肿瘤体积均增大,但A、B、C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B组与C组的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表达趋势与MMP-2蛋白一致,p53与MMP-2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Ad-p53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少转移;p53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肿瘤转移潜能增加,增殖能力增加;MMP-2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着肿瘤的高转移潜能.
作者:冯艳;李春海;刘健;刘禄明;孙百胜;李彩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多层螺旋CT(MSCT) 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 PLAM的胸部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结果:12例成年女性患者胸部MSCT典型征象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5~30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可明确显示囊腔壁,壁厚<2mm,囊壁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气胸5例,乳糜胸3例,1例合并前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MPR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必要时需行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作者:王军伟;张传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性,56岁.因乏力、咳嗽、胸痛、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入院.胸部 CT示:左上肺见巨大团片状软组织样密度影,大小约11cm×12cm,其内密度不均,CT值约30.4~56.8HU,边界尚清,见支气管充气征,左上支气管变窄阻塞.
作者:孙宏亮;邱乾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4层探测器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临床拟诊冠心病者行64层CTCA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观察64层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起源、冠脉内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5% 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佳.64层CTCA对冠状动脉1~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变异血管及心肌显示较佳;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探测器CTCA可作为冠心病、壁冠状动脉、血管变异及心肌病变的筛选手段及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复查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丽;周茂义;张立峰;李丽新;赵兴圣;岳奎涛;邵伟光;刘静;杨春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鞘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马尾神经鞘瘤的MRI平扫和增强后的形态及信号特点,以及受累马尾神经的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18例马尾神经鞘瘤中1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5个病灶),肿瘤长径平均30mm.14例位于硬膜内,肿瘤为圆形、卵圆形,相邻脊髓圆锥受压或马尾神经推压移位;3例跨硬膜内外生长,肿瘤为哑铃形,沿椎间孔向外生长,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压迫性骨吸收.1例位于硬膜外,肿瘤呈哑铃状,自椎管沿椎间孔向外延伸,相邻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病灶T1WI等或(和)低信号,T2WI等或(和)高信号,2例T2WI混杂斑点状低信号,13例内部见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3例可见肿瘤上、下方或侧方有增粗强化的马尾神经.结论:MRI能清楚显示马尾神经鞘瘤的大小、形态、内部情况及与邻近马尾神经、硬膜囊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峰;陈淑艳;王明杰;叶叔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表现为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面毛糙、骨性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关节骨性融合及骶髂韧带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应礼;徐益明;崔秋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3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中适用于急性脑梗塞诊断的扩散敏感系数(b值).方法:对20例发病时间在3天以内,临床高度怀疑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常规MRI和3种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DWI成像,测量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病变区与健侧对称区信号强度比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与b值为1000s/mm2相比,b值为2000s/mm2和3000s/mm2时SNR分别下降15.66%和28.30%,CNR下降9.57%和11.08%,差别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种b值DWI中病变区与健侧对称区信号强度比值分别为1.76,2.24和2.6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b值ADC图像中病变区与健侧对称区信号强度比值分别为0.63,0.60和0.63,差别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T磁共振用于脑梗塞检查的扩散加权序列成像参数中,b值设置为2000s/mm2时,可增强病变显示能力,并且用病变区与健侧对称区ADC比值判断病变性质能沿用已有标准.
作者:刘建新;邓刚;尹晓明;祖德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怀疑半月板损伤而全部经过物理检查、B超、MRI平扫、MRI直接法膝关节造影四项方法检查的30例膝关节镜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物理检查、B超、MRI平扫、MRI直接法膝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73%、83%、96.7%;敏感性分别为:70%、83%、96.7%、96.7%;特异性分别为:29%、29%、60%、100%.结论:物理检查是进行其他检查的基础,对于B超、MRI平扫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MRI直接法膝关节造影是非常有效的进一步检查手段.
作者:王文广;轩爱军;杨志永;陈为国;胡颖杰;张长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占位性病变的病理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作者:许彪;陈刚;韦璐;蓝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黄斌;黄永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除了应用解剖标本研究支气管的解剖外,国内外学者先后通过支气管造影、断层CT、螺旋CT等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肺段支气管的分支类型.本文将简要介绍各种研究段支气管分支类型的方法及其分类结果.
作者:赵新亚;王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脑血管病变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和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7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2例,脑血管畸形5例.16SCTA的VR、MIP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脑血管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郑海军;周海军;曹勇军;罗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定量CT肺功能对肺大泡减容术前及术后的肺功能评估.方法:18例肺大泡病例进行CT定位下肺大泡减容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行CT扫描,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CT值、像素指数(PI,分为-1024~-980,-980~-910,-910~-800,-800~-700,>-700五区)、容积,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①CT肺定量能检出介入术前肺大泡病灶的大小、数目及位置,并能顺利地用Volume软件测出欲减容的肺大泡容积;②CT肺功能术后与术前比较,肺总容积、PI-1024~-980明显减少,平均CT值、PI-910~-800明显增加(P<0.01).结论:CT定位下肺大泡减容术是治疗肺大泡的途径之一,定量CT肺功能可对肺大泡减容术前及术后的肺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叶彩儿;叶民;董丽卿;余苔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性,50岁. 主诉:胸闷、喘息伴呼吸困难1年余,加重3月.3年前体检,肺CT平扫提示:肺间质纤维化,呈蜂窝样改变,当时患者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畏寒,无盗汗、胸痛、喘息等症,未行任何治疗.
作者:秦德宝;王国华;曲洪尚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