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柯慧慧;郭丽梅;丁海英;许依群;顾佳士;严育忠;杨晓宁

关键词:抵抗素, 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及其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98例孕中期(24 ~ 28周)GDM患者为GDM组,以同期95名孕中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血清抵抗素、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IR程度的差异,分析抵抗素与GDM患者IR之间的关系.结果 GDM组血清中抵抗素、FBG、FINS及HOMA-IR水平分别为(19.74±6.89) μg/mL、(5.35±1.23) mmol/L、(21.77±7.83) mU/L及5.24±2.6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62±4.19) μg/mL、(4.34±0.43) mmol/L、(17.81±4.92) mU/L、3.43±1.00,P<0.05].GDM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r=0.459,P<0.05).结论 抵抗素与HOMA-IR关系密切,提示抵抗素可能参与了GDM患者IR的发生.
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AFP、GP73和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48例PHC患者、73例肝硬化(LC)患者、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85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GPC3含量,同时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GP73、GPC3、AFP血清水平分别为346.9±208.7、143.1 ±66.9和(690.3±402.5)μg/L,与LC组、CHB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AFP、GP73、GPC3联合检测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5.9%,准确性为89.2%.结论 血清AFP、GP73、GPC3联合应用能弥补单项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不足,对提高PHC的阳性检出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公忍;王伟芳;韩聚强;姜胜莹;曹建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糖类抗原及其相关分子在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糖基化变更是癌细胞的普遍特征.某些类型的聚糖结构被公认为是肿瘤发展的标志物,但现有分子常不能满足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和转移判断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糖类抗原(CA)及其相关分子在肿瘤诊断中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因此应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建立新的CA及其相关分子的肿瘤标志物及多参数联合检测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断.

    作者:高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与肿瘤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又名CD66a或胆汁糖蛋白(BGP),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CEACAM1作用广泛,参与细胞间黏附、增殖、迁移、凋亡、血管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肿瘤细胞生长、浸润转移、血管生成等均有调节作用.在临床上,CEACAM1有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的良好潜能,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EACAM1与肿瘤的关系特别是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杨长成;王文涓;高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011至2013年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与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分子流行特征,分析菌株基因同源性,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87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临床12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鉴定基因型别并进一步分析菌株流行特征.结果 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8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6个ST型,分别是ST-208(45株)、ST-191(15株)、ST-540(8株)、ST-195(2株)、ST-381(2株)和ST-368(1株),其中ST-208型是主要流行型别.除ST-381外,其余5种型别均属于CC92克隆群,具有基因同源性.结论 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存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播散流行,需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耐药株传播.

    作者:陈艺升;应春妹;李永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长期滥用,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逐年增多,耐药现象已经成为药物治疗的难点.目前,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ERG11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导致的靶位酶的改变、多药转运蛋白过度表达、细胞应激反应和生物膜的形成等.现就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简单归纳.

    作者:魏冰;刘锦燕;史册;项明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性能评估及凝血六项参考区间的调整

    目的 评估本实验室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简称CS5100)的性能,验证厂家推荐的凝血指标参考范围,并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方法 应用CS5100检测混合血浆、质控品和222名健康体检者血浆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制定的技术方案,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等性能指标评价良好.厂家提供的TT、DD和FDP的参考区间经验证均适用于本实验室,重新建立的PT、APTT、FIB的参考区间分别为10.4~13.0s、19.5 ~30.3 s、1.6 ~3.6 g/L.不同性别间凝血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均为正常的基础上,验证和建立了适合本实验室的性能评价指标,符合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检验结果.

    作者:闫宏斌;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持续增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疾病阶段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规律,探讨持续增高的H-FABP早期对其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分析184例CHF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FABP、B型纳尿肽(BNP)水平.依据测定结果进行分组,第1组患者(82例)的H-FABP处于较低水平,第2组患者(102例)的H-FABP持续处于高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H-FABP水平为≤0.6 ng/mL,第1组患者H-FABP在其入院及出院时均处于较低水平[3.042 ±0.914、(2.891±0.890) ng/mL];第2组患者H-FABP入院及出院时均处于较高水平[12.276±3.991、(9.374±3.116) ng/mL].随访中,共有54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29.35%,54/184),其中24例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30例因心血管事件而再次入院.第1组中有10例(12.20%)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第2组中有44例(43.14%)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相对于第1组而言,第2组无病生存率明显较低(P<0.001).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平均27 d H-FABP即出现明显升高,而BNP出现明显升高的时间比心血管事件发生平均早10 d,H-FABP比BNP平均早17 d出现异常.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年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BNP、H-FABP均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将其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FABP持续高表达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62,P<0.000 1).结论 对CHF患者而言,H-FABP是一种较新的监测指标,能为早期预测患者预后、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临床信息.

    作者:钟凌;黄文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HE4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E4)在肺癌患者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肺腺癌、鳞癌、癌旁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4例肺癌患者及76名正常人进行血清HE4水平检测,同时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4在肺腺癌组织切片阳性程度高于鳞癌,在癌旁组织上基本不表达;肺癌组患者血清HE4水平为85.04(64.91,118.40) p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8.48(43.12,58.81) pmol/L,P<0.01].HE4、CYFRA21-1以及CEA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对比后发现,HE4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率优于CYFRA21-1和CEA.在联合检测中,常用的肺癌4项检测(SCC、CEA、CYFRA21-1、NSE)对肺癌的检出阳性率为79.44%,而HE4参与的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提升为89.72%.在肺腺癌的诊断中,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的检出阳性率为68.46%,而HE4参与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2.31%.结论 HE4可作为肺癌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肺癌早期辅助诊断的有用指标.

    作者:肖然;胡昊昀;王瑞;卢仁泉;郭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麻疹孪生球菌致肝脓肿一例

    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属孪生球菌属,为条件致病菌,较少引起人体感染.临床上,麻疹孪生球菌引起肝脓肿更为罕见.一、病历资料患者,男,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疼痛3d后到县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肝右叶约8.4 cm ×6.8 cm实质非均质回声包块,边界尚清,性质待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见“肝右叶区大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不清,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给予对症治疗后,疼痛症状减轻.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3年11月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魏颖;郭凤丽;杨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规律.方法 选择42例2009至2013年在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接受alIo-HSCT患者,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预处理前和移植后l、3、6、12及24个月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IgE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预处理前,移植日,移植后14、21d和1、3、6、12、18及24个月的T淋巴细胞(CD3+、CD3+ CD4+、CD3+ CD8+)、B细胞(CD19+)及自然杀伤(NK)细胞(CD56+ CD16+),总结移植后免疫球蛋白及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恢复情况并对影响免疫重建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CD3+及CD3+ CD8+T细胞移植后14 d开始恢复正常,CD3+ CI4+T细胞恢复缓慢,在术后2年内低于或接近正常水半.CD56+ CD16+细胞移植后恢复较快,21 d左右开始恢复正常水平.CD19+细胞在移植后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3及6个月.不同性别患者移植后免疫重建无明显差异,供体来自同胞的患者免疫重建速度较非血缘移植快.发生严重感染及Ⅲ~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CD3+ CD8+T细胞水平移植后早期明显高于未发生GVHD及感染者.发生Ⅲ~ⅣGVHD患者移植后早期CD3+细胞明显高于未发生GVHD患者,并且CD3+ CD4+T细胞恢复有延迟趋势.结论 allo-HSCT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重建顺序依次是:CD56+ CD16+,CD3+ CD8+,CD19+及CD3+ CD4+.HLA全相合有利于免疫重建,移植治疗中抗胸腺球蛋白的应用、移植后GVHD发生等是影响免疫重建的重要因素.

    作者:卫蓓文;唐暐;彭奕冰;胡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半自动血液推片机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使用及效果

    目的 消除制片时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血液涂片(简称血涂片)的质量稳定性和规范性,促进高职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和识别技能.方法 设计并研制出新型半自动血液推片机(简称推片机).在血涂片制备、染色实训项目中,按照标准血涂片的条件,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评价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简称检验、检疫专业)学生分别利用手工法和推片机法制备出的血涂片,再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记录3组(手工法制片组、手工法联合推片机法制片组及推片机法制片组)学生完成采血、制片、染色及血片观察所需时间,并比较各组的优缺点.结果 染色片检验、检疫专业教学中往往存在干扰血涂片质量的因素,eciahy推片机法制作出的合格血涂片比例显著高于手工法(P均<0.01);检验、检疫专业学生利用手工法制作的血涂片合格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手工法联合推片机法制片组既可训练学生手工制片技能,也可为那些没有得到合格血涂片的学生制作满意的标本,增加其观察血片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结论 在检验专业教学中,新研制的血液推片机的使用效果满意,可作为辅助教学设备使用.

    作者:张士化;马少华;王东钢;徐坚强;汪文娟;陈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究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人血细胞培养以及SD大鼠体内注射给药的方法,测定川芎嗪体外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SD大鼠体内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川芎嗪不同剂量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有明显差异(P<0.05),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川芎嗪无论体外给药还是SD大鼠体内给药都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嗪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作者:饶丽华;赵诗云;尹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及其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98例孕中期(24 ~ 28周)GDM患者为GDM组,以同期95名孕中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血清抵抗素、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IR程度的差异,分析抵抗素与GDM患者IR之间的关系.结果 GDM组血清中抵抗素、FBG、FINS及HOMA-IR水平分别为(19.74±6.89) μg/mL、(5.35±1.23) mmol/L、(21.77±7.83) mU/L及5.24±2.6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62±4.19) μg/mL、(4.34±0.43) mmol/L、(17.81±4.92) mU/L、3.43±1.00,P<0.05].GDM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r=0.459,P<0.05).结论 抵抗素与HOMA-IR关系密切,提示抵抗素可能参与了GDM患者IR的发生.

    作者:柯慧慧;郭丽梅;丁海英;许依群;顾佳士;严育忠;杨晓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YSMEX CA1500和SYSMEX CA7000凝血检测系统的比对分析

    目的 研究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简称CA1500)和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简称CA7000)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 以CA7000为比较方法(X),CA1500为实验方法(Y),分别检测60例不同浓度范围的患者新鲜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项目,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回归统计学分析,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检测系统间的结果是否为临床可接受性.结果 CA1500的PT和FIB测定结果与CA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2种检测系统间的结果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低于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结论 对同一实验室不同凝血分析仪应该定期进行比对实验,以保证检验结果间的可比性.

    作者:史梅;沈宇骅;史伟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诱导乳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通过佛波酯(PM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刺激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建立TAM模型在体外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AM表面分子CD14、CD204;使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BT-549的有效杀伤浓度和时间,以及乳腺癌细胞单独培养、乳腺癌细胞与TAM/TAM上清共培养下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的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信号通路变化.结果 THP-1细胞经PMA、IL-4、IL-13诱导分化为TAM,其细胞表面表达CD14、CD204(表达率分别为31.52%±9.39%、48.21% ±8.76%).TAM/TAM上清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均可显著削弱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T47D相对存活率由43.52%±9.40%提高至92.68%±2.32%/92.20%±2.10%,BT-549相对存活率由63.08%±2.71%提高至77.96%±2.64% /79.55%±2.35%,P<0.05),明显下调其凋亡信号p-JNK(P<0.05),同时显著上调p-STAT3 (P <0.05).结论 成功建立TAM模型,TAM介导乳腺肿瘤细胞耐药,其机制可能与TAM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肿瘤细胞STAT3、JNK信号分子磷酸化有关.

    作者:何林燕;杨翠霞;王文涓;杜艳;刘鷖雯;何怡青;高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建立可靠的检验全过程质量指标有助于临床实验室明确其检验质量.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临床检验差错主要存在于检验前和检验后阶段,但目前临床实验室对检验外阶段的因素关注甚少.我国质量指标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已有少数国家建立了检验外阶段的质量指标,但无论国内或国际水平而言,关于检验全过程常用术语及通用质量指标的采纳建议仍未达成共识,这对质量指标的建立和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实现质量指标的一致化是很紧迫的.

    作者:康凤凤;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3 268例A群轮状病毒所致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分析

    目的 分析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的感染在年份、季度和性别之间的感染情况,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和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对2011至2012年2年共3 268例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采用SPSS 19.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3 268例标本中,阳性标本727例,阳性率为22.25%.2011年阳性检出率为24.85%,2012年阳性检出率为20.80%,2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的第4季度和2012年第1季度A群轮状病毒的检出率高,2年不同季度之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的3 268例患儿中男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21.43%,女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23.7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群轮状病毒在不同年份的发病率不相同.通过2011和2012年数据比较,A群轮状病毒感染在第1季度和第4季度为高峰期.A群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性别没有关系.

    作者:左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两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血栓止血检测结果分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bocythemia,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持续增高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或血栓症状[1].我们对2例ET患者血栓止血相关检测项目进行分析,以评估其检测结果在患者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一、病例1.病例1 男,82岁,因“白细胞升高3年,左胸部肿块1周,皮肤瘀斑3d”来襄阳医院就诊,门诊查白细胞计数(37.64 × 109/L)、血小板计数(1 734×109/L)高,遂以“血小板增多原因待查”收入院.

    作者:陈莹莹;潘莹莹;唐宁;陈艳;吕春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代谢综合征及其风险因子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影响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及其风险因子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3家医院体验中心40岁以上无前列腺癌病史、符合标准且资料完整的男性健康体检者5 717名,行体格检查并测定相关的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BG)]和PSA,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 DS) 2007年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及其风险因子,统计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风险因子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结果 5 717名健康体检者年龄为(53.49 ±10.64)岁,代谢综合征患者占27.1%,PSA为(1.04±0.72) ng/mL.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间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年龄的偏相关性分析中,体重指数(BMI)、FBG与PSA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和-0.03,P<0.05];代谢综合征及其它风险因子与PSA无相关性(P>0.05).在校正年龄的协方差分析中,按BMI和FBG水平分组,随着BMI或FPG水平的增加,校正年龄后的对数PSA值逐渐降低.结论 代谢风险因子中超重和高血糖与血清PSA水平呈负相关.在临床解释PSA水平时,应考虑BMI和血糖水平对PSA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本宏;章飞;陈保德;许颂霄;成海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一例罕见B(A)血型的基因鉴定

    目的 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基因鉴定,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突变基因.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测序及PCR产物克隆的方法,分析该患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寻找变异位点.结果 患者血清学血型鉴定正反结果不一致,其红细胞与单克隆抗A抗体反应呈弱阳性(++),与单克隆抗B及抗H抗体反应均为强阳性(++++);其血清与A1型红细胞呈现弱凝集,但不凝集B和0型红细胞;患者直接及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血清抗体筛查为阴性.经测序发现,患者ABO基因存在多个变异,其第6外显子区存在261 del和c.297A>G二处杂合变异,第7外显子区存在c.526C>G、c.640A>G、c.646T>A、c.657C>T、c.681G>A、c.703G>A、c.771C >T、c.796C>T、c.803G>C、c.829G>A、c.930G>A共11处杂合变异,以A101等位基因为标准序列进行比较,对照Blood Group Antigen Gene Mutation Database进行ABO等位基因突变分析,判断患者血型为B(A)04/006血型.结论 患者的B变异的基因型及弱AB的表型是引起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DNA基因分型有助于解决疑难样本的血型鉴定.

    作者:李慧敏;林隽峰;张帆;顾玉微;顾萍;傅启华;王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检验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