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飚;樊绮诗;倪麟;倪培华;姚玉峰
生物参考区间是解释检验结果、分析检验信息的一个基本尺标[1].实验室给临床提供检验项目可靠的生物参考区间,才能使临床对患者或健康体检者的诊断治疗有明确的指引[2].因此,确立可靠的检验项目生物参考区间是实验室的重要任务.根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2007[3]“实验室必须慎重建立自己的生物参考区间,并定期评审”,以确保依据的生物参考区间的有效性.
作者:项盈;李怀远;王静;郑建新;杨慧;傅启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瑞氏-吉姆萨染色、吖啶橙荧光染色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人附红细胞体的检出率,探索可靠的检测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方法.方法 选取体检健康人50名,同时从白血病及肾移植患者中分别选取50例,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以及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附红体的感染率,同时选取1例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强阳性的标本,根据GenBank中已收录的猪、牛、羊、猫、鼠等5种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初步建立人附红体病的分子诊断方法.结果 体检健康人群中瑞氏-吉姆萨染色法以及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出率分别为32%和24%,白血病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4%和62%,肾移植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8%和68%,同时初步建立了人附红细胞体病的分子诊断方法,但需进一步研究将其完善.结论 吖啶橙荧光染色法适合临床作为人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检测方法.
作者:王剑飚;樊绮诗;倪麟;倪培华;姚玉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C-erbB-2蛋白表达与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取经病理确诊的52例乳腺癌组织,分别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erbB-2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C-erbB-2蛋白表达水平和C-er6B-2 mRNA的表达.结果 C-erbB-2蛋白阴性和阳性的2组乳腺癌组织的非甲基化率分别为0%和23.5%,CpG岛低甲基化与C-erbB-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3).C-erbB-2蛋白阴性和阳性组织中C-erbB-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098±0.041和0.20±0.062,与C-erbB-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6,P =0.03).结论 C-erbB-2启动子CpG岛的低甲基化和C-erbB-2 mRNA的表达均与C-erbB-2蛋白的高表达相关,C-erbB-2基因启动子的低甲基化可能在C-erbB-2蛋白过度表达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金姝;朱琪;秦华晖;闫佩毅;邹玉涵;朱元;袁亚;朱晴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临床医师在实践中需求新的有价值的检验项目.检验科如何针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时获取临床的相关信息?构建临床科室和检验科良好的交流平台和长效管理机制,是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与检验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者:吴飞;仲人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全面评估单克隆蛋白(M蛋白)对24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干扰.建立适用于临床实验室鉴别、验证进而去除M蛋白干扰的可操作流程.方法 观察57例M蛋白阳性样本的检测反应曲线,鉴别出可疑M蛋白干扰样本,再通过强生Vitros 5.1 FS干式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验证M蛋白干扰.使用生理盐水稀释M蛋白干扰样本,去除干扰.采用手工方法模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探讨M蛋白干扰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57例样本(M蛋白浓度为2.0 ~71.4 g/L)中有50例样本(87.7%)24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未见明显干扰;7例样本(12.3%)22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无明显干扰,有2项检测存在M蛋白干扰,其中6例C反应蛋白(CRP)结果出现假性降低,1例HDL-C结果出现负值.M蛋白干扰引起的CRP结果假性下降程度与CRP浓度相关,与M蛋白浓度无关,实际CRP值越高,M蛋白引起的负干扰越严重.M蛋白干扰出现的频率与M蛋白浓度和类型相关,M蛋白浓度越高,出现干扰的频率越高,干扰常见于IgGλ和κ型M蛋白.干扰样本稀释后,可基本去除M蛋白的影响.结论 在24项常规生化检测项目中,M蛋白干扰可见于CRP、HDL-C检测.可通过稀释作用去除M蛋白干扰,或使用干化学方法复检M蛋白干扰样本,以得到可信结果.
作者:沈敏娜;吴炯;郭玮;张春燕;宋斌斌;王蓓丽;汪洋;潘柏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突发昏迷,呼之不应2h于2010年7月16日急诊人院.入院查体: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分,头颅计算机体层扫描(CT):左侧丘脑出血破人脑室,量约40 mL,左侧侧脑室积血,脑室系统偏大,三、四脑室铸形.急诊行“左侧额角穿刺外引流术”.
作者:林杰;肖立;何清;白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改良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建立真菌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目前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参考前人报道的多种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作改良以确立本研究中所采纳的手段,并应用真菌核糖体DNA(rDNA)通用引物,以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菌株来建立临床真菌感染检测用通用PCR.结果 白念珠菌和烟曲霉在75℃温度下分别作用60和80 min可以完全破灭活.经目前多种破壁方法的探讨,发现对于白念珠菌(单细胞真菌)选用酶消化法,破壁效率高达98.29%,而烟曲霉(多细胞真菌)则需要酶消化法与打击器振荡法联合应用,其破壁率也可达66.68%,进一步用酚氯仿法抽提其基因组DNA,能够获得相对纯度高且有一定得量.当选择真菌rDNAITS2区间的一对通用引物,通过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使得本研究中建立的通用PCR,对于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的检测下限分别为5个和9.7个,其PCR产物测序结果与数据库比对完全一致,同时选择临床分离的或实验室保存的其他真菌、细菌和病毒株进行验证,该方法仅针对真菌群,结合测序分析可以实现种属水平的鉴定.结论 改良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后所建立的针对真菌rDNA的通用PCR敏感且特异,适宜实验室操作.
作者:曾国君;赵缜;彭奕冰;季育华;孙佳彬;卫蓓文;刘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提取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TB)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建立抗LAM抗体(LAM-IgG)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 MTB菌体彻底破碎后,去除蛋白、脂质、核酸,得到粗制的脂多糖.经Sephacryl-1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LAM.以该LAM作为间接ELISA的包被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LAM抗体.结果 所得LAM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银染,与对照标准品大小一致,为37000.115例肺结核患者LAM抗体阳性率71.3%;92例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假阳性率11.9%;188名健康体检者假阳性率3.2%.敏感性71.3%,特异性93.9%.结论 本研究成功提取到LAM抗原,此抗原可作为间接ELISA的包被抗原用于结核抗体的检测.
作者:彭荣;金瑞良;胡忠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Beckrman Coulter LH755血液分析仪显示的形态学可疑警示信息结合国际血细胞复检规则中相应条款,探讨其用于初诊白血病筛查的价值,为制定本室血细胞复检规则提供依据.方法 1984例患者标本分为初诊非白血病组(1832例),初诊白血病组(73例)和复诊组(79例),所有标本同时进行仪器分析和手工白细胞分类及细胞形态观察,参照国际复检规则,对初诊非白血病组和白血病组标本涉及的国际血细胞可疑警示条款进行评价,观察白血病和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变化;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其对初诊白血病筛查的价值.结果 本组初诊病例724例涉及可疑警示条款,其中非白血病组655例,白血病组69例,46例髓系白血病均涉及可疑警示条款,且显微镜镜检阳性;其中条款34(左移报警)和37(原始细胞报警),敏感性和阳性预期值均较高,条款30[血小板(PLT)聚集报警],31(PLT报警)和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阳性预期值较低;治疗后患者检出假阴性病例28例,其中8例检出原始细胞,这些标本均来自于白血病治疗后患者(28.57%,8/28);采用ROC曲线分析,条款37(原始细胞报警)对初诊白血病价值高(AUC=0.821),其次为条款34(左移报警),32(IG报警),26(白细胞结果不可靠)和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而条款30(PLT聚集报警)和31(PLT报警)诊断价值较小.结论 参照国际血细胞复检可疑警示条款对于初诊白血病筛查有重要价值,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细胞形态更为多样和复杂,仪器示警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需进一步用显微镜镜检血涂片进行核实;当标本涉及条款37(原始细胞报警)时应予以显微镜镜检,以排除白血病可能,涉及条款26(白细胞结果不可靠),32(IG报警),34(左移报警),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时也应引起重视,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作者:邓明凤;王昌富;肖秀林;陈永玲;王长征;黄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血清IgG4在中国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在AIP和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75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30例胰腺癌患者血样采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患者;30名正常健康人血样取自血站和体检部.血清IgG4浓度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A199浓度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各组间血清IgG4和CA199浓度变化的差异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75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有28例血清IgG4浓度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 >2.0 g/L),其中11例(1.4%)患者经影像学和胰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等确诊为AIP,其IgG4浓度中位数为11.10(4.12~37.20)g/L;胰腺癌患者IgG4浓度为0.51(0.06~ 1.12)g/L,正常对照组IgG4浓度为0.56(0.18 ~1.50)g/L.AIP患者组血清中的IgG4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且明显高于胰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 <0.0001).胰腺癌组血清IgG4水平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确诊AIP患者血清CA199浓度7例患者轻、中度升高,余低于正常参考值上限(<37 U/L),浓度中位数为41.48(0.60 ~136.40)U/L;然而胰腺癌组血清CA199浓度中位数为533.60(4.25~1000)U/L,明显高于AIP患者组(P<0.01).结论 血清IgG4明显升高,用于辅助诊断AIP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提示将IgG4水平纳入AIP的诊断标准对中国人也适用;在AIP和胰腺癌难以鉴别时,同时检测血清IgG4和CA199有助于临床对AIP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鲁琼;贺铮雯;张乐之;沈茜;唐古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婴儿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找出一种更适宜的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血型卡、抗人球蛋白卡和试管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1月60名婴儿全血标本做ABO血型鉴定,同时比较60名标本抗体检出率在血型和年龄分布中的差异.结果 用微柱凝胶血型卡、抗人球蛋白卡和试管法鉴定时,正定型结果一致,反定型时,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0%、91.67%、81.67%,三种方法在婴儿抗体检出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型为A型、年龄小于4个月的婴儿中抗体检出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人球蛋白卡在检测弱抗体时灵敏度更高.
作者:张敏;刘峰;胡丽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耐药机制复杂.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各种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该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多,而多药耐药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挑战.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避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引起的感染,本实验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连续5年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
作者:胡莹;杨红英;杨旭;王卓;沈乾;宋茹琼;刘晓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发ACS患者131例及同期中老年健康体检者178名,记录受试者一般情况,给予ACS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调脂治疗,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sdLDL-C水平.统计分析受试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健康对照人群血清sdLDL-C水平第95百分位数为0.62 mmol/L.调脂治疗后,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TC/HDL-C比值和sd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LDL-C降低程度与治疗前血清TC、TG、LDL-C和non-HDL-C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9(P <0.001)、0.320(P<0.001),0.232(P=0.013)、0.385 (P <0.001)],与HDL-C水平和TC/HDL-C比值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55(P =0.100)、0.046(P=0.624)].LDL-C<2.59 mmol/L的ACS患者调脂治疗后血清sdLDL-C明显降低(P<0.05),sdLDL-C异常率由治疗前的26.9%下降到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降低ACS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亦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正常的冠心病患者sdLDL-C异常率.
作者:王连升;庄兴;张琦;张正清;范虞琪;陈福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同时携带qnrB4和aac(6’)-Ⅰ b-suzhou型基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株分离于血液标本的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种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S、qepA、aac(6')-Ⅰb],并对qnrB、aac(6’)-Ⅰb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该菌株除对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类敏感外,其余药物全部耐药;PCR发现该菌株同时携带qnrB和aac(6’)-Ⅰb基因,经测序并分别与已在美国国立信息中心[NCBI]登录的DQ303921(qnrB4)和EF375621[ aac (6')-Ⅰ b-suzhou]型比对,同源性均>99%.结论 该菌株多重耐药的机制与产ESBLs及携带qnrB4和aac(6’)-Ⅰb基因有关.
作者:丁秋蕾;赵建宏;杨小娜;梅志琴;安翠平;时东彦;郝小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50例RA患者、50例其他非RA关节炎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抗MCV抗体,并同时检测类风湿因子-IgM(IgM-RF),计算2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RA组抗MCV抗体阳性率为88%,非RA关节炎组抗MCV抗体阳性率为8%,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RA组抗MCV抗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91.0%、90.7%、88.7%;IgM-RF则为74.9%、79.0%、77.9%、75.2%.结论 抗MCV抗体诊断RA的灵敏度、特异性高于IgM-RF,可作为诊断RA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作者:李建新;张庆安;张玲;张庆芸;战祥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 (IL-10)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 采用突变错配扩增技术,结合血液生化和血压等临床资料,对189例急性CI患者(CI组)和92例非急性CI者(对照组)的IL-10启动子1082G/A和819C/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CI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IL-10启动子1082G/A和819C/T的CI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的IL-10启动子1082AA型的收缩压明显高于(AG +GG)型(P<0.05).且AA型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G +GG)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I组的IL-10启动子819CC型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TT型和CT型(P<0.05),且TT型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型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C型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1082G/A和819C/T的多态性与CI发生无明显相关,但与CI的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关联.
作者:金磊;倪培华;吴洁敏;傅毅;葛海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辅助T细胞1(Th1)、辅助T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平衡与正常妊娠及先兆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先兆流产妇女和42名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 IL-2、TNF-α)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先兆流产组血清中IL-2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2组之间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向Th1的方向移动.结论 Th1/Th2型细胞因子的病理性失衡可能与先兆流产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吴少卿;廖旭东;文道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常熟市中医院近3年中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 采用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板( GNID),对常熟市中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45株金黄杆菌属,并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其耐药率.结果 发现感染者多为脑外科、重症监护(1CU)和呼吸科病房患者;均有吸氧、吸痰史,有行气插管、机械通气史;金黄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78.9%、78.9%);对亚胺培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79.9%、76.3%、76.3%、76.3%).结论 金黄杆菌属是医院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与基础病、并发症、广谱抗菌药物及激素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是该菌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邓正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现HST-N302血液分析流水线检测结果一致性的方法.方法 运用仪器配套校准品、配套质控品及新鲜全血对该流水线定期进行校准,并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H26-P2文件要求定期进行比对.结果 校准后流水线的2台仪器间及同一仪器不同吸样模式间比对结果差异值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 运用上述方法可实现HST-N302血液分析流水线检测结果在保证准确性前提下的一致性.
作者:黄福达;杨志钊;张秀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预后Barthel指数(BI)以及脑出血量和瘫痪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MESSS评分,并在出院时评价BI.结果 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为(9.22±3.65)、(8.18±3.52)、(8.45±3.77)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2±1.56)ng/mL](P<0.01).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MESS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0.696,P<0.01;r=0.352,P<0.05].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出血量呈正相关(r=0.520,P <0.01;r =0.440,P<0.05).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与出院时BI呈负相关(r=-0.431,P<0.05).第1天血清GFAP水平与瘫痪程度呈正相关(r =0.462,P<0.05).当临界值(Cut-off)为6.021 ng/mL时,ELISA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FAP水平显著升高,有望成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作者:梁建伟;崔桂萍;杨萍;张葳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