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官翠玲;高山
目的:研究冠心病先天伏寒证患者血清代谢标记物及伏寒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例冠心病先天伏寒证患者进行给药前后及10例健康人血清样本进行1H-NMR检测,通过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研究各组之间的血清代谢产物谱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组中丙氨酸、乳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谷氨酸、谷氨酰胺、α-葡萄糖、β-葡萄糖、N-乙酰糖蛋白、脂类化合物等含量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组相比,冠心病先天伏寒证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乳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谷氨酸、谷氨酰胺、α-葡萄糖β-葡萄糖、脂类化合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寒颗粒可以调整冠心病先天伏寒证患者的糖脂、能量代谢,并使之代谢网络呈现向正常状态修复的趋势,这可能是伏寒颗粒治疗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作用机制.
作者:魏岩;姜丽红;郭家娟;崔英子;黄永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以丹参为原料制备目标成分的大孔树脂吸附分离中试过程为例,在线监测其中丹参素钠的含量变化,为后期丹参素大生产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透射模式在线采集大孔树脂吸附分离中试过程中水洗阶段的近红外光谱,同时收集水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丹参素钠的含量,结合偏小二乘法建立大孔树脂吸附分离阶段丹参素钠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应用于中试生产在线过程中.结果:采用二阶卷积求导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选取833~1 165 nm和1 498~1 890 nm波段,建立丹参素钠定量校正模型,相关系数为0.8473,SECV为0.1776,可对中试过程中的洗脱起点和终点进行准确判断,对洗脱过程中高浓度的丹参素钠可以进行准确定量.结论:建立的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且高效、快速地用于生产过程中丹参素钠的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为后期丹参相关制剂大生产中的在线监控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马晋芳;毕昌琼;欧邦露;肖雪;王雪利;葛发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基于卷柏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序列,运行TaqMan探针技术探讨翠云草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本文利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对采集的11种32份卷柏属样本提取总DNA扩增ITS2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的34种103条序列综合分析,针对翠云草设计特异引物及探针,运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比较序列扩增荧光信号差异实现翠云草的快速鉴定.结果:在所分析的物种中ITS2序列可将翠云草与其它卷柏属近源物种有效区分,TaqMan探针及引物特异性较好,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在翠云草的鉴别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及灵敏性,甚至可从低至1 mg的样品中提取DNA得到有效检出.结论:基于DNA条形码鉴定序列变异位点信息,运用高特异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可实现翠云草真伪快速鉴别,具有中药材市场监管应用前景,将为中药材快速鉴定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覃桂;聂晶;张飞;胡炳雄;肖凌;汪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3位著名医家对水肿医案及论述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水肿,及研发中药新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3位著名医家对水肿的论述及医案共209条(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2.5”对水肿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证候统计、对药、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与新方发现.结果:水肿证候多的是阳虚水泛证(53次,25.36%),水湿浸渍证(47次,22.49%),瘀水互结证(36次,17.22%);常见单药是茯苓(96次,45.93%),白术(72次,34.45%),陈皮(71次,33.97%);其中常用的对药是白术-茯苓(53次,25.36%)茯苓-泽泻(49次,23.44%),陈皮-茯苓(43次,20.57%);常用的角药是白术-茯苓-泽泻(32次,占15.31%);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猪苓->泽泻(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9286);得到44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得到治疗水肿的22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水肿中药新药时,①证候优先考虑阳虚水泛证;②单药优先考虑茯苓;对药优先考虑白术-茯苓;角药优先考虑白术-茯苓-泽泻;③配伍优先考虑:猪苓配伍泽泻等;④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陈皮、厚朴等;⑤新候选方优先考虑:白芍、桂枝、川棟子、细辛、干姜等.
作者:高雅;何庆勇;丁宇坤;王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指明海洋植物红树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向,丰富来源于桐花树的化合物类型,深入研究了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nlatnm)的可再生部位胚轴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常压柱层析(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桐花树胚轴中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桐花树的可再生部位胚轴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1)、3,4-二咖啡奎尼酸(2)、3,4,5-三咖啡奎尼酸(3)、3',4',5,7-四羟基黄酮-3-O-3-D-葡萄糖苷(4)、3,5,7-三羟基-2-(4'-羟苯基)-4-酮(5)、2-(3',4'-二羟苯基)-5,7-二羟基-4-酮(6)、5,7-二羟基-异苯唑呋喃-7-O-β-D-吡喃葡萄糖苷(7)、5,7-二羟基-2-(4'-羟苯基)-4-酮(8)、2-(3',4'-二羟苯基)-3,5,7-三羟基-4-酮(9)、3,5,8-三羟基-2-(3',4',5'-三苯羟基)-4-酮(10)、2-(2',3'-二羟苯基)-3,5,8-三羟基-4-酮(11)、3,5-二羟基-4-甲基-2-(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苯甲酸(1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3)、4-(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丁酮(14).结论: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在桐花树中分离鉴定得到,研究丰富了桐花树化合物类型,提高了桐花树化合物的数量,为红树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桐花树可再生部位胚轴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易湘茜;徐普;邓家刚;高程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分析总结孟根乌苏-18味丸在各个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的范围、有效率、疗程,为合理应用和研究本方提供文献学依据.检索蒙医药(中国蒙医药)杂志创刊至2015年底的所有应用孟根乌苏-18味丸治疗疾病的论文,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孟根乌苏-18味丸的临床应用文献,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30日前.从临床应用的范围、治疗病种、有效率、疗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共纳入115篇文献,其中50篇论文用蒙文编写,65篇论文用汉文编写.发表年限从1987年开始,除1992年未有发表论文外,其余每年均有发表论文.孟根乌苏-18味丸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皮肤科、骨科、内科、妇科、外科、耳鼻喉科、感染科、传染病科、结核病等共10个系统的38个病种,未见不良事件情况.而在风湿免疫系统、皮肤科、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常用,其中,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为90%以上,甚至达到100%;治疗银屑病有效率达到85%以上,甚至100%,治疗带状疱疹、湿疹、骨性关节炎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疗痤疮有效率80%以上.孟根乌苏-18味丸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湿疹、骨性关节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文献研究虽未见不良事件情况报道,但在临床长期应用时需要慎重.
作者:佟海英;陈潮光;张少乾;李婧;乌吉斯古冷;呼日乐巴根;张月;乌云斯日古楞;乌兰其其格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快速检测山银花提取过程中四种有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集山银花NIR图谱,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参考方法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偏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立定量校正模型.结果:校正模型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 6、0.997 0、0.979 2、0.998 9,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0394、0.0144、0.007 3、0.007 8;预测结果中上述成分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 0、0.827 9、0.878 4、0.995 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45 0、0.013 5、0.007 8、0.008 0,相对预测偏差(RSEP)分别为0.351 0%、0.018 0%、0.040 0%、0.005 7%.结论:所建近红外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山银花四种有机酸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易;方婷;马晋芳;凌亚东;彭银;葛发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以及孕龄期的妇女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合并代谢障碍的内分泌失调类疾病,亦属常见难治性妇科疾病,在青春期及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本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并从肾虚证、痰湿证、血瘀证、肝郁证等证及其兼证方面,对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中医常用治法有中药内服、针灸中药结合等.以期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张雯;李娜;许朝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优化荜茇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确定佳提取工艺;通过ABTS、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计算其清除率,初步评价荜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荜茇根多糖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此佳工艺条件下荜茇多糖提取率为1.21%.抗氧化活性研究中,随着多糖浓度逐渐升高,ABTS自由基清除率大达到100%,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达到88.27%.结论:由正交试验法优化得到的荜茇多糖的提取工艺方便易操作,得到的荜茇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马岚;王慧敏;陈建平;成日青;齐和日玛;郭慧卿;塔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分别观察针刺和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对偏头痛的预防性疗效,为形成偏头痛针刺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经过4周基线期基础病情采集后,采用实施者、记录者、评价者三分离,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针刺辨证治疗;药物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12周、24周的预防性疗效.结果:(1)治疗期针刺组总有效率95%,药物组总有效率78.95%;(2)治疗后12周针刺组总有效率80%,药物组总有效率63.16%;(3)治疗后2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50%,药物组总有效率47.47%;(4)三个时间段内,两组患者基线期与治疗期各评价指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组与药物组均具有预防偏头痛的作用,能显著降低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头痛天数及发作次数.(2)针刺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后12周疗效均优于药物组,治疗后24周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杨佳;沈燕;王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王老吉凉茶中试提取过程中总酚酸和咖啡酸的在线含量检测方法.方法:在线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紫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酚酸和咖啡酸的含量,采用偏小二乘法建立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本进行含量预测.结果:总酚酸和咖啡酸的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0.85以上.结论:建立的定量模型可用于王老吉凉茶中试提取过程中总酚酸和咖啡酸的在线检测.
作者:马晋芳;肖雪;王雪利;彭银;史庆龙;蒋华壮;葛发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开发一种简单快速的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方法,对安胎丸中六种质控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方法:以安胎丸中的阿魏酸、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洋川芎内酯A的HPLC含量为实际值,匹配所测定的NIR光谱图,分别进行光谱预处理、佳波段选择,结合偏小二乘法分别建立六种质控指标成分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对外部样本进行含量预测.结果:根据交叉验证的标准误差(SECV)选择佳模型维数(LV),各校正模型的R2分别为0.9699、0.9518、0.9625、0.9450、0.9474、0.8599.外部验证结果中,相关系数R2均在0.90以上.结论:建立的定量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基于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测定安胎丸质控指标成分的方法.
作者:马晋芳;王雪利;肖雪;彭银;葛发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仙汤含药血清通过AKT途径介导顺铂所致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原代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及顺铂造模的方法.通过选取22-24 d的SD大鼠提取原代卵巢颗粒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并建立顺铂致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模型,将成模卵巢颗粒细胞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仙汤组,加入相应药理血清连续培养48 h后,用TUNEL法检测各组颗粒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akt、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各组ak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通过TUNEL法对各实验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凋亡情况十分明显.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凋亡情况改善;二仙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凋亡情况也得到了缓解.蛋白印迹分析显示:akt、p-akt蛋白表达量总体趋势走向、强度、结果相似.顺铂造模后的各实验组中的akt、p-akt蛋白表达量均减少,模型组akt、p-akt蛋白表达量少;和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akt、p-akt蛋白表达量表达增多,其中二仙汤组akt、p-akt蛋白表达量略低于补佳乐组akt、p-akt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akt基因表达情况,与蛋白表达大体一致.结论二仙汤能明显减轻顺铂引起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激活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杨蕾;王燕霞;赵丕文;孙丽萍;饶晨晨;杨阳;张红红;陶仕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内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及细胞因子失调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相关疾病发生.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保护胃黏膜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血流、胃黏膜免疫系统、胃黏膜损伤修复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前列腺素、三叶因子家族、热休克蛋白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从而对近年来中医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为临床提高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思路.
作者:张艳;曹瑞岗;张锐;李永乐;白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综合评分法比较基于张仲景炮制思想的4种炮附子饮片质量,为炮附子的现代炮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M-5分光测色计、TMS-Pro质构仪等客观量化检测仪器,以颜色、质地、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麻舌感结合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7种水溶性生物碱含量以及操作简便性为指标,以药典法炮附片为参照,采用综合评分法从古代干热法、现代烘烤法、清炒法和砂烫法中筛选质量较优的炮附子饮片.结果:各指标综合评分结果为:现代烘烤法≈砂烫法>清炒法>古代干热法>药典法.现代烘烤法和砂烫法所制备的炮附子均可达到内外皆黄、质地酥脆的传统质量要求.与生附片比较,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88.9%~90.5%,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增加255.2%~385.6%;与药典炮附片比较,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7种水溶性生物碱含量均显著增加.结论:现代烘烤法和砂烫法炮附子毒性成分含量低,有效成分含量高,且无胆巴液浸泡工序、操作简便易行、生产周期短.做为秉承张仲景学术思想且便于现代操作的炮附子炮制方法,值得挖掘与传承.
作者:彭诗涛;张先灵;袁金凤;张语凡;王鑫;孙美玲;李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我国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国家级中医药信息化战略布局,已列入《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各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的构建是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服务能力的必要保障.本文结合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着重从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部分的实施作用和中医药信息统计体系建设、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和服务、中医药政务信息化、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药信息标准、基层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信息安全等7个方面对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和阐述.
作者:王梦思;刘松江;李国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外治法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近年来,因其治法安全、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患儿依从性好等优势,得到了愈加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作者:陈赛男;于盼;方旭鹏;冯晓;郝一鸣;王忆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中药材有效成分研究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JDSU公司生产的Micro NIR-1700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为基础,以桔梗药材为例,采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偏小二乘法,建立桔梗皂苷D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验证样本进行含量预测.结果:根据交叉验证的标准误差(SECV)选择佳模型维数(LV)为8,校正模型的R2为0.9563.验证集外部验证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为0.94.结论:该微型光谱仪在中药材主要成分研究方面具有应用的可行性,为该便携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湘东;马晋芳;罗娟敏;葛发欢;肖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山大学广东省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中山大学成立与发展的科研平台,同时以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及药学院)为依托建立了南药集成制造与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以中山大学为技术支撑联合共建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由葛发欢教授团队负责建设与运行.团队重点针对中药研究及生产中提取分离等过程涉及的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以超临界流体技术为核心,研究开发了先进实用的中药提取分离过程单元技术及装备、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及系统、现代纳米药物制备技术,并通过集成优化,形成了中药提取分离及过程控制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了相应的中试线.
作者:中山大学广东省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医药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对将中医药文化推向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在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院校可以尝试从文化先行策略、目标市场策略和品牌拓展策略等方面入手,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积极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大学,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全世界.
作者:吴晶晶;官翠玲;高山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