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扶正排毒片对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史晶晶;时博;苗明三;李青雅

关键词:扶正排毒片, 免疫抑制, 氢化可的松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免疫抑制小鼠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动物免疫抑制模型.通过连续灌服不同剂量的扶正排毒片混悬液,观察扶正排毒片对实验动物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CD4+/CD8+比值的影响及动物胸腺、脾脏、小肠的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排毒片高、中、低剂量组与香菇多糖组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CD3+、CD4+细胞数量,促进CD4+/CD8+比值增高.结论:扶正排毒片可改善氢化可的松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桑寄生不同部位总R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从桑寄生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方法:以桑寄生叶片、茎、花和种子为材料,采用TRIzol试剂盒法、改良TRIzol法、CTAB-LiCl法、CTAB-异丙醇法4种方法,比较不同材料及不同方法分离RNA的效果.结果:TRIzol试剂盒法和改良TRIzol法均不能有效的去除桑寄生中的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不适合用于桑寄生RNA的提取;CTAB-LiCl法提取的RNA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可满足各种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CTAB-异丙醇法提取桑寄生RNA的效果虽然较好,但还达不到小RNA分析实验要求.结论:为桑寄生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也为次生代谢物较丰富的药用植物RNA的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韦树根;马小军;付金娥;周敏;潘丽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附睾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大鼠精液冷冻保存体系进行优化.方法:将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加入大鼠精液冷冻保护剂中,冷冻保存大鼠附睾尾部的精子,并评估冷冻前后精子活率指数,采用伊红染色评估精子畸形率.结果:添加金丝桃苷、淫羊藿苷的冷冻保护剂可以提高解冻后的精子活率指数.结论:金丝桃苷、淫羊藿苷在大鼠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盛文洁;聂晓伟;谈勇;陈娟;刘承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轴向压缩色谱制备高纯度断氧化马钱子苷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法分离制备高纯度断氧化马钱子苷的方法.方法:金银花70%乙醇提取液先经大孔吸附树脂除杂富集后,采用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柱分离,以正相硅胶为填料,二氯甲烷-甲醇系统为洗脱剂,对断氧化马钱子苷进行精制纯化,分别运用HPLC、1H-NMR、13C-NMR和HR-ESI-MS对断氧化马钱子苷进行含量测定和结构表征.结果:产品经分析确定为断氧化马钱子苷,质量分数达98.76%.结论:采用动态轴向压缩工业色谱法制备断氧化马钱子苷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高效,为制备高纯度的断氧化马钱子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宋亚玲;倪付勇;王雪晶;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炮姜温中功效物质及归经研究

    目的: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的物质基础,观察其指标成分在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通过造模期间观察行为变化、进食量等指标,造模结束后测定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5-360 min之间的10个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各组织并检测有效物质分布,进而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炮姜指标成分在正常给药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各脏器中维持时间、AUC0-t探讨炮姜在正常和脾胃虚寒情况下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情况.结果:高剂量炮姜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大鼠的状态,提高进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值,提高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血清和胃组织液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通过分析,确定炮姜入血的有效物质为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并广泛地分布于各脏腑组织中.并且在各脏腑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时间有较大差异.结论:炮姜具有显著温中作用;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为炮姜所含温中功效物质.3种成分在各脏器组织中的代谢分布与炮姜归胃、脾、肺、肝经的传统认识基本吻合.

    作者:王桁杰;杨晶晶;崔瑛;赵华伟;马开;王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

    在中医针灸学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针灸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在总结前期灸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灸法下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认为亟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灸法的内源性调节机制,揭示艾灸得气、灸温、灸材等因素的作用特点、规律和机制,明确艾灸热、光、烟与灸效的关系,并确证艾灸与针刺作用的异同,以推动灸法研究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并展望灸法在“治未病”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与贡献.

    作者: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余曙光;吴璐一;孙艳红;田甜;施茵;张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芍红健腰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初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3个月后的VAS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VAS、ODI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下降,两者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进一步下降,腰椎活动度继续上升,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稍有下降,腰椎活动度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4例治疗期间接受针灸推拿、低频康复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照组有5例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中药定向透药仪器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结论:芍红健腰颗粒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它能更快速、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腰扭伤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有效增加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等起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改善,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值得肯定.

    作者:叶洁;雷一鸣;许金海;马俊明;莫文;施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 (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艳军;王永香;孟瑾;朱明岩;吴云;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Y5Y细胞缺糖缺氧模型及泽泻白术药对的作用观察

    目的:建立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诱导SH-SY5Y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进行提取物筛选,对筛选出的有活性提取物初步探讨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荧光探针负载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细胞内钙离子([Ca2+]i)荧光强度.结果:连二亚硫酸钠诱导SH-SY5Y细胞损伤模型上进行提取物初筛,发现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有一定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提取物组细胞的LDH释放降低,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和[Ca2+]i荧光强度均减弱.结论:泽泻白术药对提取物对连二亚硫酸钠致SH-SY5Y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莉娜;王红梅;周建明;孟兆青;许治良;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痴呆”方剂及“加减薯蓣丸”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目的:研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探讨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痴呆的方剂,将其规范化后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9.0、Clementine 12.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算法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治疗“痴呆”的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并对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探讨.结果:治疗痴呆的主要用药为人参、远志、甘草、朱砂、茯神、茯苓、石菖蒲、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主要用药组合为“酸枣仁-当归-远志”、“石菖蒲-朱砂-远志”、“当归-白芍”、“当归-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当归-白芍-人参”、“当归-酸枣仁-人参”、“当归-千地黄”、“远志-石菖蒲-茯苓”、“远志-石菖蒲-人参”、“当归-酸枣仁”、“茯神-朱砂-远志”、“茯神-酸枣仁-远志”、“麦门冬-熟地黄-人参”、“远志-石菖蒲-茯神”和“石菖蒲-茯神-远志-人参”.加减薯蓣丸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共10味)和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收涩药(各1味)构成.结论:治疗痴呆的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配伍而成;加减薯蓣丸的配伍遵循治疗痴呆方剂的配伍规律,可用于防治痴呆.

    作者:吴永贵;谭子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及SASP灌胃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blot法和F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造模大鼠存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LR4、TNF-α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炎症损伤作用,隔药灸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的表达,提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和TNF-α表达介导的级联反应达到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作者:王晓梅;黄艳;王圆圆;刘雅楠;祁琴;金凤;华雪桂;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RoRγt、Foxp3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克罗恩大鼠结肠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蛋白P3(Foxp3)的表达调节作用,探讨灸法治疗克罗恩病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美沙拉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灌肠制备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隔药灸组取穴:天枢(双)、气海穴,西药组: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治疗干预结束后,采用HE病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降部组织病理学变化、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克罗恩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裂隙状溃疡、黏膜层炎症伴肉芽肿,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蛋白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RoRγt蛋白具有下调作用(P<0.01),且美沙拉嗪的调节作用强于隔药灸(P<0.01);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其mRNA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隔药灸和美沙拉嗪对Foxp3及其mRNA都具有上调作用(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调节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黏膜Th 17/Treg细胞平衡中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来发挥改善结肠组织溃疡,缓解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硕硕;包春辉;王伟灵;戴明;吴焕淦;王晓梅;翁志军;刘慧荣;胡智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丹酚酸的丹参酮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佳处方.结果: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 nm,丹参酮Ⅱ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 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Ⅱ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蒋俏丽;刘乐环;黄瑞雪;茅玉炜;黎翊君;翟文文;戴俊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镇痛效果差异的Meta分析

    目的:针刺和艾灸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试验为研究对象,借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研究指标,系统评价针刺和艾灸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以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考克兰偏倚评价方式来评估各文献的偏倚,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后不同时期的VAS,分成1、2、3、4周,分别合并相同时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的382篇经过筛选后,对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有1篇文献分成3个研究分别纳入.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主要被认定为偏倚不清,主要源于分配方案隐藏、选择性报道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治疗后第1[合并MD--0.19,95%CI(-0.13,0.5),P=0.05]、2[合并MD=-0.12,95%CI(-0.91,0.68),P=0.77]、4[合并MD=0.00,95%CI(-0.71,0.07),P=0.99]周VAS变化数据提示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析发现,任何一组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本身质量较低,符合要求的研究太少,通过分析针刺和艾灸的镇痛效果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判断,尚待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两者镇痛效果的差异.

    作者:李晗;赵继梦;郑桂芝;李璟;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度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对2002-2013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对中药用药部分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应用规律、性味归经分布规律、辨证用药演变规律.结果:①l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所用中药188种,累计使用中药18 952频次,常用的5味中药是茯苓、茵陈、白术、丹参、郁金;②中药药味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味药;中药药性多为寒、温、平的中药;中药归经以归脾经、肝经的中药为主;③中药用药经历从“清热解毒药为主”到“解毒、活血、化痰药并重”再到“扶正药为主,兼有解毒、活血、化痰药”的过程.结论:性味归经分布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论治”、“平调阴阳,以平为期”的辨证治疗思想;用药演变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想经历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转变,在辨证用药上逐步注重“扶正”,阐释了“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治疗思路的科学性.

    作者:郭明星;李晓东;盛国光;吴辉坤;李慧;黄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基于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新药开发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我们称赞和骄傲的佳绩.一些从研究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出发而成功开发为化学实体类新药的代表性工作,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此做一概括性地介绍,希望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杨鸣华;刘祎;孔令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用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刺五加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整体治疗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后,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检测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血气分析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五加注射液与西药联用,能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临床疗效.

    作者:胡强;宋本艳;潘嘉;杨勇刚;王利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脾方对克罗恩大鼠结肠NF-κBP65、IL-23和CCL20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 p65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因子IL-23、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CCL20)及其受体CCR6表达的影响,及健脾方防治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中相关作用机制.方法: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G,n=8):从造模第2周起双蒸水灌胃,每日1次,灌胃量按0.1 mL·kg-1,共3周;②TNBS模型组(MG,n=8):从第1周开始TNBS灌肠,灌肠剂量(mL)=体质量(g)×0.003 ml·g-1,每周1次,造模持续共4周;③模型+健脾方防治组(JP,n=8):从造模第2周开始,在TNBS灌肠后的第2天予以中药健脾方灌胃治疗,灌胃量按0.1 mL·kg-1,每日1次,灌胃持续3周;采用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HE组织病理的方法观察健脾方的疗效,免疫荧光、ELISA、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NF-κB P65、IL-23、CCL20、CCR6蛋白与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CL20及其受体CCR6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的表达水平(P<0.05).正常组大鼠结肠中NF-κB P65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NF-κB P65表达水平(P<0.05). ELISA结果显示IL-23在正常组大鼠结肠中呈低表达,在模型组中呈高表达状态(P<0.05).健脾方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细胞因子IL-23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健脾方可减轻TNBS诱导的CD大鼠结肠炎症程度,其潜在的机制与抑制NF-κB P65、IL-23和CCL20/CCR6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璐一;刘慧荣;翁志军;陆颖;季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NSTE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中药丹参酮ⅡA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非ST段抬高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2天至术后8天,给予中药丹参酮ⅡA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在术后均出现了血Cr、尿β2-微球蛋白、血胱抑素水平的升高,术后第1天及第3天时升高较明显(P<0.05),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术后按血肌酐水平分类,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8天时,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的评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脉介入术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陈鹏;郑佳;程江涛;朱初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1H-NMR技术探讨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技术(1H-NMR)探讨艾灸与针刺对健康青年志愿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差异性,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两者的作用特点及差异.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作用于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针刺组采用不锈钢针针刺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 min,连续干预10天.两组在干预0、5、10天清晨采集受试者血清,利用1H-NMR技术对血清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干预0、5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干预10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可显著区分;艾灸与针刺干预5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Creatine和Glycine(P<0.05;P<0.01);干预10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LDL/VLDL、Valine、Isoleucine、Leucine、Lactate、Glutamine、Creatine、Glucose(P<0.01)和Glycine(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有差异.结论:艾灸与针刺右侧足三里对血清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两者的调节作用发生变化.

    作者:钟欢;佘畅;呙安林;汪厚莲;葛君芸;刘密;刘迈兰;吴璐一;常小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温和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P2RX7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艾灸治疗的有效病症,本研究从艾灸作用的始动环节与穴位响应密切相关的角度,探讨温和灸的对穴区P2X嘌呤受体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模型组14只.采用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UC模型,连续饮用7天后,取2只大鼠进行模型鉴定,造模成功后将剩下的12只大鼠随机分成UC组、UC+温和灸组,第8天改为自由饮用1% DSS溶液,第8天开始采用温和灸天枢穴(双)干预7天,每天10 min.疗程结束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取双侧天枢穴皮肤,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2RX7的蛋白检测,从分子水平观察温和灸对天枢穴皮肤的作用;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P2RX7在天枢穴皮肤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组体质量于第4天开始明显降低(P<0.05),天枢穴P2RX7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天枢穴皮肤中主要分布在真皮层皮脂腺中的P2RX7明显减少(P<0.05).与UC组比较,UC+温和灸组在第8天明显增加(P<0.05),天枢穴P2RX7基因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天枢穴皮肤P2RX7主要分布在皮脂腺中的明显增加(P<0.05).温和灸干预后所增加体重与天枢穴P2RX7免疫组化IOD值的相关系数r=0.823(P<0.05).结论:温和灸能明显增加UC大鼠体重,其起效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天枢穴位皮肤P2X嘌呤受体7密切相关.

    作者:黄艳;赵继梦;关鑫;张建斌;窦传字;施征;刘慧荣;王晓梅;吴焕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