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徐世民;尚小鹏;高加智;孙建民;姜厚森;苏保辉

关键词:锁骨骨折, 微创技术,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骨折固定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微侵袭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以及解剖重建钢板(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plate,ARP)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6月采用微侵袭经皮钢板接骨术和切开复位LCP以及“S”形解剖重建钢板治疗263例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根据手术方式分成MIPPO组(n=89)、LCP组(n=86)及ARP组(n=88),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长度、骨折复位程度及感染率,并采用Constant and Murkey评分方法评价术后肢体功能,采用五分法评价病人满意程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8 ~44个月(平均35.3个月)随访,三组患者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感染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Constant and Murkey评分结果优良率均超过92.0%.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平均手术时间后两组(平均65min)略短于MIPPO组(平均74min),切开复位的两组具有更好的骨折对位,MIPPO组在手术出血量、术后瘢痕长度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的两组.[结论]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锁定钢板在骨折的稳定程度等方面优于解剖重建钢板.MIPPO组具有更小的手术瘢痕和更少的出血量,易于为患者接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肩袖是否缝合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分析

    [目的]探讨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3年8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3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内侧柱是否完整及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分为A1、A2、B1、B2四组.其中内侧柱完整的肩袖缝合组(A1组)33例,内侧柱完整的肩袖未缝合组(A2组)39例,内侧柱不完整的肩袖缝合组(B1组)32例,内侧柱不完整的肩袖未缝合组(B2组)35例.记录各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A1组、A2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比较B1组明显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2组2例出现螺钉穿出关节面,1例内固定出现松动.[结论]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对内侧柱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肩袖缝合至钢板对内侧柱不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可通过中和肩袖的内翻应力作用,维持术后骨折复位、减少并发症、提高肩关节功能.

    作者:郭秀武;樊健;袁锋;蒋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应用缝线锚钉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缝线锚钉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12月对33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完全断裂应用缝线锚钉进行重建,男21例,女12例;年龄23 ~67岁;均无合并膝关节内损伤,其中股骨止点断裂18例,胫骨止点断裂15例.随访时间18 ~36个月,根据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与对侧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末X线片检查显示未见缝合锚钉松动、脱落和移位.膝关节应力试验阴性,术后膝关节稳定,平均Lysholm评分(93.21±7.42)分,与对侧膝关节功能评分(94.73±10.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P=0.06 >0.05).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结论]应用缝线锚钉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不需二次取出手术的优点,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完全断裂重建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向东;冯万文;崔建国;郭侃锁;孙克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携带利多卡因局部镇痛泵的疗效

    [目的]探讨携带利多卡因局部镇痛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将60岁以上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分为两组,一组术后伤口放置局部镇痛泵持续缓释利多卡因(局部镇痛泵组),一组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输入稀释芬太尼(PCIA组).比较两组术后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口延期愈合率、感染率;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镇痛泵依从性比率.[结果]局部镇痛泵组术后1h VAS评分高于静脉镇痛泵组(P =0.016),术后2 h VAS评分与PCI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局部浸润组术后24 h(P =0.024)、48 h(P=0.012) VAS评分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h后局部镇痛泵组应用额外镇痛药比例低于PCIA组(P =0.015),局部镇痛泵者依从性优于PCIA组(P <0.001).局部镇痛组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口延期愈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伤口感染.[结论]对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局部镇痛泵持续静息镇痛效果优于PCIA泵,能明显减少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全身麻醉患者,局部镇痛泵应用时如果配合术中伤口局部浸润麻醉或者术后早期辅助额外小剂量镇痛药物镇痛效果可能更加理想.

    作者:熊自强;程文俊;王俊文;郑琼;左伟;马德彰;勘武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在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综合应用

    [目的]探讨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建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包括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或切开复位骨折,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避免远折端内倾.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5~12.5)岁,平均6.3岁,伸直尺偏型50例,伸直桡偏型32例,屈曲型3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后一次随访测患侧B角为(73.8±5.6)°,健侧为(72.8±5.9)°;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8.2±5.2)°,健侧平均(10.2±5.7)°.9例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无1例C角减少超过10°,无肘外翻畸形,未出现Volkmann挛缩及尺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根据Flynn评价优良率为97.8%.[结论]应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可完全纠正骨折的各向移位及骨折远端的尺侧移位和内倾,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可避免骨折畸形愈合,恢复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作者:胡健;李洪鹏;吴冰;孙培峰;徐朋;陈君;曲良;冯承臣;宋展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加拿大学习见闻

    应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Bethune Medic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Canada)的邀请,本人有幸于2014年8月赴多伦多大学附属St.Michael's医院进修学习.进修期间,师从北美脊柱外科著名专家Ahn,Ahn同时也是我刊的外籍编委之一.多伦多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北美第四大城市,而多伦多大学也一直是国际排名前20位的著名学府,并因发现胰岛素而享誉世界.St.Michael's医院是多伦多大学众多附属医院中的一家,建院历史有120余年,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繁华的区域,以骨科和神经外科见长.2005年李嘉诚基金会为该院捐款2 500万加元,建成李嘉诚知识研究院(Li Ka Shing Knowledge Institute),有力助推该院教学和科研实力.

    作者:吕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应用微型单孔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撕脱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患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16 ~56岁,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h~3个月,平均8d.其中拇指掌指关节损伤23例,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1例,环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3例;右手18例,左手13例.闭合伤25例,开放伤6例.新鲜损伤(<2周)26例,陈旧损伤(>2周)5例.撕脱骨折块大小约为3 mm ×4.0 mm~6.0 mm×7.5 mm.[结果]本组3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根据Saetta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27例,占87.1%,良4例,占12.9%.[结论]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西迅;陈旭辉;孙德弢;李钧;崔岩;胡继超;舒正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无细胞支架修复家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无细胞的软骨修复支架对动物模型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优势.[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构建软骨缺损动物模型.A组为空白对照组,仅做缺损手术;B组为无细胞支架组,植入不含细胞的支架;C组为负载细胞的支架组,植入负载种子细胞的支架.术后6、12周取材,体视显微镜观察、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后12周的标本参考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组织学评分(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 Histological Scoring,ICRS)标准评分,并对修复后新生组织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显示:A组,缺损周边仅有少量修复.B、C组,修复平面略低于周边正常组织,关节面较光滑,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整合较好.HE染色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A组,缺损区域主要为纤维组织.B、C组,缺损区域中有大量软骨样组织生成.B、C两组评分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软骨组织压缩模量为(0.61±0.06) MPa,A、B、C三组压缩模量分别为(0.08±0.05) MPa、(0.16 ±0.06) MPa、(0.22±0.06) MPa.与A组相比,B组与C组的压缩模量均有显著改善,但与正常软骨组织相比仍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单纯支架植入与支架负载细胞共同植入,对关节软骨的修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负载细胞并未对软骨修复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因此,本研究基于无需细胞种植的软骨再生技术理念,使用无细胞支架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缺损,有可能作为一种更为简便的再生医学方法在软骨损伤、缺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綦惠;杰永生;陈磊;李清海;高新生;孙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影响玻璃化冻存关节软骨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影响玻璃化冻存关节软骨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分别从冷冻保护剂种类、浓度、毒性、降复温速率及玻璃化策略进行总结.[结果]多种冷冻保护剂高浓度联合应用,选择适当的降复温速率和玻璃化策略,可减少冷冻保护剂所致的细胞毒性,提高保存效果.[结论]玻璃化冻存关节软骨效果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诸多因素可利于提高保存效果.

    作者:曹法民;亓建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4年7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1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2例、女16例,年龄54 ~73岁,平均65.8岁.15例采用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PSO)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术.3例采用后凸节段切除截骨(VCR)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L)的变化.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JOA29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的比较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手术前后凸角度平均(45.9°±13.2°),腰椎前凸角平均(35.9°±20.8°),脊柱SVA平均(38.4±51.1) mm.随访时间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0.7°±6.7°),平均改善率76.7%,腰椎前凸角平均(27.7°±12.5°).末次随访脊柱SVA平均(14.6±49.5)mm,平均改善率为63.2%.术前4例神经损害患者改良Frankel分级为3例D2、1例D3,术后提高至3例D3、1例E.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为6.8、JOA29评分平均为14.6、ODI评分平均为58.8%,术后腰痛VAS评分平均为2.3分、JOA29评分平均为20.2分、ODI评分平均为31.1%,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可有效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恢复脊柱序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姜宇;郭昭庆;陈仲强;曾岩;齐强;李危石;孙垂国;钟沃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我国关节镜外科被引高的50篇文献分析

    [目的]总结国内关节镜外科被引次数高的50篇文献并分析其特征.研究我国关节镜外科具有高影响力的文献,进而为新生代关节镜外科医师推荐行业经典文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以“关节镜”为关键词,检索结果依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纳入国内关节镜外科被引频次高的50篇文献,排除不以关节镜为主要论述内容、护理类文献、脊柱内镜相关文献、同一时期病例重复的文献、会议报道等.对文献的标题、被引频次、发表时间、期刊来源、地区分布、机构来源、第一作者、文献类型和研究部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50篇文献被引跨度为246次到21次.全部文献发表在1994 ~2007年间,其中以2001年数量居首.分别发表在15本专业期刊,以《中华骨科杂志》发表多(22篇),其次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5篇),《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并列第3(4篇).文献来自11个省、直辖市,上海(16篇)、北京(15篇)和辽宁(5篇)分别排名前3.文献发表自22所大学或医院,其中8个单位有2篇或2篇以上,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发表多(7篇),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篇),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列第3(均为5篇).共10位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2篇以上文献.临床研究共47篇,综述文献为3篇.其中关节镜技术用于膝关节文献多(42篇),肩(2篇)、肘(1篇)、髋(1篇)、踝(1篇)关节的探索研究则相对较少.[结论]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多产出于国内研究实力强劲的医院和行业内知名专家以及临床研究居多,是关节镜外科高被引文献的主要特征.总结被引高文献有助于了解我国关节镜外科研究的历史足迹并指导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韩鑫;刘龙刚;柳金强;张平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应用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附11例报告)

    [目的]观察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锁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同时行关节复位、关节囊修复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伤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30~90 min,术中出血50~ 150 ml.术后均获随访.术后X线检查示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牢靠.随访期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钢板断裂、螺钉拔出、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结论]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亓立祥;王德磊;李海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微创治疗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多发生于体育运动时.目前,临床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虽然有研究证明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后患者功能评分、跟腱再断裂等指标无明显差异[1],但是手术治疗还是占多数.由于传统切开手术治疗对跟腱周围软组织造成较大的破坏,术口感染、皮肤坏死、肌腱粘连等并发症较多,所以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微创手术有着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欧娈海;陆荣斌;赵国平;秦汉兴;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术前个性化钢板制作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在髋臼骨折术前计划中,应用计算机虚拟骨折复位和快速成型技术输出模型进行术前个性化钢板制作的应用前景.[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行三维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数据,输入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分析骨折类型并按对侧复位后,以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模型,进行术前钢板预弯,术中利用预弯钢板进行髋臼骨折块的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4.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按照Matta标准影像学评定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2例,无复位不良.髋关节功能评价: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8例,良2例.术后均无感染、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髋关节活动受限.[结论]利用计算机虚拟骨折复位和快速成型技术输出模型进行术前个性化钢板制作可以缩短手术对间,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且人工操作较为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石玲玲;丁真奇;程斌;陈波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PRP复合蚕丝人工韧带重建兔ACL的实验研究

    [目的] PRP复合自制的蚕丝人工韧带重建兔前叉韧带,研究PRP对重建术后移植物早期微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切除双侧前交叉韧带,每兔随机一侧植入经PRP处理的蚕丝人工韧带复合物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PRP组(共32膝),另一侧植入经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的蚕丝人工韧带作为NS组(共32膝).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行血管灌注法和HE、Masson染色方法观察,测量新生血管面积和成纤维细胞数量.[结果]术后蚕丝韧带逐渐被胶原纤维覆盖,新生血管和新生细胞逐渐长入,术后16周时移植物已类似于正常前交叉韧带,新生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沿胶原纤维受力方向排列.术后4、8、12周PRP组和NS组新生血管面积和成纤维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16周时,PRP组和NS组新生血管面积和成纤维细胞数目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高勇;胡维密;刘庆鹏;王瑞强;武经国;贾庆卫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预防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在临床中相当常见,若肘关节出现严重的异位骨化,只有通过手术才能重新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且术后易复发,疗效较差.因此,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重在预防.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的预防方法多种多样,非甾体类药物及放射治疗在临床中应用较多,许多方法仍处于动物实验研究或假说阶段,目前尚缺乏高效安全的预防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预防方法的总结,明确目前相对有效的方法,为将来研究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的预防方法提供指导依据.

    作者:陈民;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复位固定手术策略.[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6月36例涉及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愈合时间,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平均随访(16.5±3.0)个月.骨愈合时间平均(8.8±1.3)个月.术后3d复查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分别为:85.3°±3.3°(78.0°~93.5°)、10.6°±3.1°(5.0°~17.0°)、6.8±3.6°(2.0~13.0°),终末随访时上述各角度分别为:83.7±4.2°(79.0°~95.0°)、11.5±2.4°(6.0°~16.5°)、7.6°±2.8°(2.5°~14.0°),终末随访时各角度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优44.4%(16例),良38.9%(14例),一般11.1%(4例),差5.6%(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根据胫骨平台后髁主要骨折的位置、形态及血管损伤情况,确定适宜的切口和骨折复位固定的先后顺序,能够实现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杨光辉;杨太明;朱裕成;王博;王杨;史航;马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空心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空心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手术方式分为空心钉内固定(internal fixation,IF)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组.收集患者术后1年内骨折相关费用,并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评估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F组和HA组患者1年内治疗成本分别为41447.3元和82015元,FRS评分分别为77.5分和84.3分,FRS每提高1分两组患者分别需花费534.8元和972.9元,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与IF组相比HA组患者FRS评分每增加1分需多花费6054.9元.[结论]空心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成本更低,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可能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昊楠;贺良;张贵林;龚晓峰;李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半月板和软骨的MRI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伴有半月板、关节软骨损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半月板的MRI量化分析研究进展.介绍了dGEMRIC、T1ρ和T2 mapping三种MRI定量分析技术检查关节软骨或半月板损伤的原理,分析这三种MRI定量分析技术的优缺点,介绍国内外关于这些定量分析技术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并发症的膝关节半月板、软骨损伤的应用情况.希望MRI定量分析技术(dGEMRIC、T1ρ和T2 mapping)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的检查,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黄硕;谷文光;李朋;李得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采用微侵袭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以及解剖重建钢板(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plate,ARP)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6月采用微侵袭经皮钢板接骨术和切开复位LCP以及“S”形解剖重建钢板治疗263例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根据手术方式分成MIPPO组(n=89)、LCP组(n=86)及ARP组(n=88),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长度、骨折复位程度及感染率,并采用Constant and Murkey评分方法评价术后肢体功能,采用五分法评价病人满意程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8 ~44个月(平均35.3个月)随访,三组患者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感染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Constant and Murkey评分结果优良率均超过92.0%.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平均手术时间后两组(平均65min)略短于MIPPO组(平均74min),切开复位的两组具有更好的骨折对位,MIPPO组在手术出血量、术后瘢痕长度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的两组.[结论]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锁定钢板在骨折的稳定程度等方面优于解剖重建钢板.MIPPO组具有更小的手术瘢痕和更少的出血量,易于为患者接受.

    作者:徐世民;尚小鹏;高加智;孙建民;姜厚森;苏保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固定架治疗肱骨投弹骨折30例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闭合手法复位单纯外固定架治疗投弹引起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单纯外固定架治疗投弹引起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经4~36周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6周.[结论]闭合手法复位单纯外固定架治疗投弹引起的肱骨中下段骨折,吸取了微创外科理论的精髓,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及二次手术.

    作者:贾桂;张晨阳;王国平;杨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