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研究进展

朱燕;曾莉

关键词:川芎嗪, 术后腹腔粘连, 理论依据, 临床应用, 机理研究, 药物剂型
摘要: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川芎嗪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展示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潜行性;中医基础理论也认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独具气血双调的优势,因此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机理研究及药物剂型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了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现状和优势,同时指出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用药不规范、样本量少等不足;在机理研究方面存在不够全面深入和明确等不足;在药物剂型方面应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和方向,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真正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及途径。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鹰嘴豆中3种异黄酮及其乙氧基化衍生物体外协同降糖活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鹰嘴豆中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刺芒柄花素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研究其降糖活性及协同降糖活性。方法:对上述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乙氧基化结构修饰,并研究该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降糖活性,并对化合物进行组合给药,研究其之间存在的协同降糖活性,选择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作为降糖活性筛选模型。结果:获得4个乙氧基化产物,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中染料木素的降糖活性优于鹰嘴豆芽素A和刺芒柄花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母体异黄酮衍生物大给药剂量与阳性药盐酸二甲双胍相比,效果不如盐酸二甲双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衍生物中化合物a和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合物b和c降糖效果均不如化合物a和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化合物d较修饰前降糖活性有明显提高(P<0.05)。组合5的降糖活性与盐酸二甲双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之间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发挥更好的降糖效果,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糖药物提供一定的基础。

    作者:李朋收;魏颖;时晓娟;李博;王东超;徐暾海;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耐康颗粒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糖耐康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糖耐康中迷迭香酸的含量,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三氟乙酸-甲醇(60:40),检测波长λ为330 nm,理论板数大于2000,用标准曲线法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采用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检测方法,检测波长λ为203 nm,理论板数均大于2000,用标准曲线法测定。结果:迷迭香酸在浓度为0.300-0.50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E+07X-7334,R2=0.999,测得加样回收率为97.32%(RSD 1.25%)。人参皂苷Rg1在0.138-0.220 mg·mL-1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E+06X+34864,R2=0.999;人参皂苷Re在0.126 mg·mL-1-0.250 mg·mL-1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E+06X+39879,R2=0.999;人参皂苷Rb1在0.132-0.220 mg·mL-1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E+06X+39070,R2=0.999。3种人参皂苷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Rg197.97%(RSD 1.83%);Re 101.80%(RSD 1.83%);Rb198.35%(RSD 1.82%)。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可靠,可用于糖耐康的质量控制。

    作者:魏颖;时晓娟;王东超;李朋收;李博;李林忆;徐暾海;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敏捷构建研究

    中国高血压人数逐年增加,中医药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丰富的高血压相关中医药文献资源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基于敏捷构建思想和MVC架构,以数据需求驱动系统功能需求,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所提供的高血压相关文献信息服务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科研和临床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学博;宋咏梅;付先军;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研究进展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川芎嗪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展示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潜行性;中医基础理论也认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独具气血双调的优势,因此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机理研究及药物剂型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了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现状和优势,同时指出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用药不规范、样本量少等不足;在机理研究方面存在不够全面深入和明确等不足;在药物剂型方面应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和方向,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真正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及途径。

    作者:朱燕;曾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黄芩苷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Th22细胞及IL-22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Th22细胞比例及IL-22浓度的影响,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黄芩苷治疗该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用3.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小鼠Th22细胞比例和外周血血清IL-22的表达;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含黄芩苷(0、10、20、40μmol·L-1)培养基培养48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中Th22细胞比例。结果:黄芩苷在体内外实验中均降低Th22细胞比例与IL-22的表达。结论:黄芩苷能够在体外和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体内抑制Th22的分化及IL-22的表达,提示黄芩苷对Th22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

    作者:赵兵;邹颖;郑学宝;郭灿璨;李文洋;迟宏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番石榴叶总黄酮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番石榴叶总黄酮对HIT-T15胰岛β细胞胰岛素抵抗影响。方法:制备番石榴叶总黄酮(FSL)有效部位,通过HIT-T15胰岛β细胞生长曲线以及不同浓度葡萄糖(GLU)、FSL对HIT-T15胰岛β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FSL的加药时间、浓度和高糖浓度。然后测定在高糖环境下,FSL对HIT-T15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受体mRNA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50 mmol·L-1葡萄糖能够显著抑制HIT-T15胰岛β细胞增殖(P<0.01),50μg·mL-1 FSL能够促进高糖环境下HIT-T15胰岛β细增殖(P<0.01)、促进胰岛素分泌(P<0.05)、胰岛素受体mRNA表达(P<0.05)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蛋白表达(P<0.01)。结论:番石榴叶总黄酮能够促进高糖环境下HIT-T15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可能与其增加胰岛素受体mRNA的表达、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闫小光;孙文;刘铜华;徐暾海;郭璇;吴丽丽;穆晓红;郭翔宇;段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热毒宁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阻肺证中的抗炎与免疫作用*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阻肺证中的抗炎与免疫作用。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住院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基础治疗方案+热毒宁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注)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生理盐水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注),每组各55例,疗程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血常规、血气分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善情况。结果:在中医证候评分和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及总积分除喘促气短、口干欲饮、面赤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在抗感染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气分析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PaCO2、PaO2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在免疫调节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明显高于对照组,表达抑制/细胞毒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恢复到正常参考值水平。结论:在AECOPD痰热阻肺证的治疗中,在西医对症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热毒宁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针对感染诱发合并呼吸衰竭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疗效更为确切。

    作者:庞立健;臧凝子;刘创;郑炜东;吕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丹蒌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炎症因子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丹蒌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蒌片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除高脂饲料喂养外,丹蒌片组(0.5 g·kg-1·d-1)胃饲相应药物。连续给药9周后处死,测各组血脂、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及IL-6、TNF-α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组织中PI3K、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蒌片组血脂及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PI3K、p-AKT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丹蒌片具有降低兔血脂、炎症因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王贺;罗明华;沈晓君;解金红;陈玉善;司春婴;李亮;关怀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证候理论内蕴的数学逻辑关系研究--兼论“证素”研究的伪命题特征*

    通过研究中医证候理论中的数学逻辑关系发现,辨证过程中作为判定证候的3个基本要素的病因(a)、病位(b)、病性(c)和证候(z)之间存在着f(z)=a + b + c的数学逻辑关系,证候(z)与症状(zi)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是f(z)= z1+z2+z3+?+zi,证候的复杂性体现出的明显特征是症状构成数量的多少。辨证过程中症状与病因、病位和病性以及证候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式为z1+z2+z3+?+zi =a+b+c= f(z),但是证候的全集则表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的非线性关系。经计算,中医79个主要单一证候共有6.5×105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定范围内证候群的数量约有6.6×10100个左右,这个超级巨大的数据“古戈尔”可能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的根结所在。结果表明,“证素”研究所以运用的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算法以及双层频权剪叉算法,与证候理论内蕴的数学逻辑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证素”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伪命题特征,其建立起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是“虚构”的,根本不符合中医理论内在规律和临床实际。

    作者:孙喜灵;郑秋生;于东林;刘卓军;黄冲;刘孟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古籍本草知识组织方法研究

    本研究以本草类中医古籍为例,探索了中医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知识组织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特点,梳理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概念类型,并设定各种概念类型的关系。在本草古籍原文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原文的解析、概念类型分类和概念关联的本草古籍知识组织方法,并探讨了基于知识组织方法的中医古籍知识服务模式。

    作者:李兵;张华敏;符永驰;李斌;王蕊;孙海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蒺藜药材中3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蒺藜中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生长期、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的蒺藜中3种指标成分含量,探究采收时间及种植地区的科学性。方法:以蒺藜中3种有效成分,即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Terrestrinone A2为指标成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3种指标成分含量均逐渐递增至6月并达到大,随后逐渐降低;均表现为茎叶>果>根,根中含量低于检测限;产于内蒙古的蒺藜指标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山东、河北、陕西。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蒺藜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春娜;李博;王东超;刘洋洋;时晓娟;魏颖;李朋收;徐暾海;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胰岛素联合HCG改良法建立肥胖型PCOS动物模型评价*

    目的:建立并评价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模型组和INS联合HCG加高脂乳剂模型组。通过颈背部分别皮下注射INS和HCG加高脂乳剂灌胃导形成肥胖PCOS大鼠模型。监测大鼠动情周期,测定体质量增加幅度、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2 h血糖、2 h INS,计算稳态模型(HOMA)指数、相关脏器指数水平和双侧卵巢HE染色。结果:INS联合HCG改良法(INS联合HCG加高脂模型组)大鼠取材时,体质量、体质量增加幅度、卵巢脏器指数、T、LH、HOMA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INS联合HCG模型组(P<0.05,P<0.01),HDL明显降低(P<0.05,P<0.01)。INS联合HCG改良法大鼠FPG、FINS、2 h INS均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结论:INS联合HCG改良法诱导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肥胖型PCOS发病机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之一。

    作者:徐晓娟;王婧婧;姚莉娟;邓琳雯;王秋香;李宛静;何蕴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补气活血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肿瘤新生血管为靶向的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途径、交叉的网络系统,针对某一个单一靶点往往不足以遏制或扭转其结构的高度异质及形态异常。因此,不同作用通路和机制的药物多靶点联合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许多补气活血药配伍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能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在治疗肿瘤及新生血管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臧文华;郅琳;唐德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脾肺关系及“培土生金”理论的现代研究

    通过梳理脾肺二脏的功能与经络关系,阐述培土生金这一治疗方法,并从虚实两方面列举了这一治法的临床应用,从顽固性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与反流性胃炎,肺系淋巴系统与消化系淋巴系统,肺系免疫系统与消化系免疫系统,肺系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肺系炎症性疾病与胃肠菌群系统,以及对脾虚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这6个方面叙述了此治法的现代研究,充分证明了培土生金这一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对治疗肺系及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性。

    作者:刘燕;张庆祥;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从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治肺纤维化*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苏垠旭;龚婕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姜黄素与5-FU联用对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抑制与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索姜黄素与中低剂量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胃癌MGC-803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姜黄素作为胃癌化疗药5-FU的增效剂,以减少5-FU使用剂量、降低其毒副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MTT检测法检测药物作用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基于AO/EB双染的荧光显微观察法和FITC/PI双染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对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基于PI单染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对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姜黄素(25μmol·L-1)分别与低剂量(2.4μmol·L-1)和中剂量(4.8μmol·L-1)的5-FU联合作用能有效地抑制MGC-803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并呈剂量-时间的依赖关系。姜黄素与低剂量5-FU联用组的效果显著优于中剂量(4.8μmol·L-1)5-FU单用组(P <0.01),而姜黄素与中剂量5-FU联用组的效果显著优于高剂量(9.6μmol·L-1)5-FU单用组(P<0.01),提示姜黄素能显著增强5-FU抗胃癌MGC-803细胞的作用,并呈剂量-时间的依赖关系。结论:本研究为临床上应用姜黄素作为5-FU治疗胃癌的辅助用药,以减少5-FU的使用剂量,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作者:刘骥;徐云丹;赵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传统中医药补肾固筋方对膝骨性关节炎IL-1、TNF-α的调控机制研究及意义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固筋方对膝骨性关节炎(KOA)IL-1、TNF-α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8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9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改良Hulth造模法造模,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膝关节前方部分滑膜组织、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ELISA法检测IL-1、TNF-α含量。结果:西药组关节间隙狭窄,介于模型组和中药组之间,骨赘明显;中药组关节间隙稍窄,关节面稍粗糙伴轻微骨赘。IL-1、TNF-α含量在模型组中比空白组升高(P<0.01);两个给药组比模型组降低(P<0.01),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固筋方有效降低IL-1、TNF-α的分泌水平,延缓软骨退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冲;王恒树;王玲娇;张春利;黄芸;吴中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研究*

    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现代医学只是针对单一的病理环节进行干预,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综合干预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效应和机制,可为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吕仕超;杨锡燕;张军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川芎嗪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瘦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瘦素的影响。方法:1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2)。常规治疗基础中,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川芎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肺功能、炎性因子、瘦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87.1%的总有效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升高,炎性因子IL-6、IL-4水平降低,IL-12水平升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1、2、4周时,观察组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和14.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瘦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守斌;欧宗兴;刘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质疑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并已进入推广应用过程。考察后发现,该标准的建立未能统一执行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体质分类特征交叉重叠,界限不清;单一体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差。故建议不宜将中医体质学说拔高到中医体质学的高度;《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尚不成熟,应慎重推广应用。

    作者:郑曙琴;梁茂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