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琦;魏盛;王少莲;李霞;辛荣荣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固筋方对膝骨性关节炎(KOA)IL-1、TNF-α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8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9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改良Hulth造模法造模,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膝关节前方部分滑膜组织、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ELISA法检测IL-1、TNF-α含量。结果:西药组关节间隙狭窄,介于模型组和中药组之间,骨赘明显;中药组关节间隙稍窄,关节面稍粗糙伴轻微骨赘。IL-1、TNF-α含量在模型组中比空白组升高(P<0.01);两个给药组比模型组降低(P<0.01),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固筋方有效降低IL-1、TNF-α的分泌水平,延缓软骨退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冲;王恒树;王玲娇;张春利;黄芸;吴中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高血压人数逐年增加,中医药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丰富的高血压相关中医药文献资源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基于敏捷构建思想和MVC架构,以数据需求驱动系统功能需求,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所提供的高血压相关文献信息服务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科研和临床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学博;宋咏梅;付先军;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天然产物在药物发现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创新药物发展的战略资源。但多年来从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的天然化合物分散在各个研究者手中无法充分利用,或者成为国际医药行业巨头对我国中草药资源掠夺的目标。因此,从国家层面建立天然化合物样品库,一直是天然药物化学界几代人的梦想,更是我国创新药物公共体系和中药质量评价所需要的资源。“国家中药化合物库”是针对重大新药创制中的重要环节-药物发现和质量控制建立的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为国内唯一针对传统中药和民族药物资源的实体样品库。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国家中药化合物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肿瘤新生血管为靶向的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途径、交叉的网络系统,针对某一个单一靶点往往不足以遏制或扭转其结构的高度异质及形态异常。因此,不同作用通路和机制的药物多靶点联合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许多补气活血药配伍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能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在治疗肿瘤及新生血管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臧文华;郅琳;唐德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艾灸组大鼠采用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聚集态Aβ25-35制作A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在艾灸组大鼠的“肾俞”、“足三里”与“百会”穴上方2-3cm处施予温和灸治疗。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Morris水迷宫法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艾灸对AD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5天逃避潜伏期,后3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大鼠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1)。艾灸组大鼠5天逃避潜伏期和后3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大鼠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艾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释放,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产生,从而改善Aβ所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王述菊;孙国杰;马骏;李熙;万博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研究以本草类中医古籍为例,探索了中医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知识组织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特点,梳理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概念类型,并设定各种概念类型的关系。在本草古籍原文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原文的解析、概念类型分类和概念关联的本草古籍知识组织方法,并探讨了基于知识组织方法的中医古籍知识服务模式。
作者:李兵;张华敏;符永驰;李斌;王蕊;孙海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ypoxis Hemerocallidea(AP)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①40只雄性SD大鼠,10只作为正常组,30只高脂喂养1月,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造模,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AP组,分组灌胃5周。取骨骼肌组织包埋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情况;②使用100 mmol·L-1葡萄糖诱导建立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设为模型组;另加AP含药血清设置处理组;对照组为正常细胞。检测各组葡萄糖消耗量,细胞增殖情况,检测SOD、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AP能上调DM大鼠骨骼肌组织p-AMPKα蛋白量(P<0.01),增加骨骼肌AS160的磷酸化水平(P<0.01),上调GLUT4表达(P<0.01);②与正常组比较,高糖造成了C2C12骨骼肌细胞活性下降,葡萄糖消耗量减低(P<0.05),SOD降低(P<0.01),MDA增加(P<0.01),p-AMPKα、p-AS160、GLUT4蛋白表达降低(P<0.01)。干预48 h后,AP含药血清组C2C12骨骼肌细胞SOD均显著增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提高了AMPKα、AS160的磷酸化水平(P<0.01),增加GLUT4蛋白表达(P<0.01)。结论:诱导AMPKα、AS160磷酸化促进GLUT4表达可能是AP改善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郭璇;孙文;刘铜华;吴丽丽;许光远;张岩;穆晓红;郭翔宇;徐暾海;秦灵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瘦素的影响。方法:1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2)。常规治疗基础中,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川芎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肺功能、炎性因子、瘦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87.1%的总有效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升高,炎性因子IL-6、IL-4水平降低,IL-12水平升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1、2、4周时,观察组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和14.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瘦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守斌;欧宗兴;刘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白介素6(IL-6)反式信号转导trans-signaling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IL-6 trans-signaling有关。方法: TNBS法制备小鼠结肠炎模型,药物干预后,ELISA法检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糖蛋白130(gp130)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观察结肠黏膜IL-6、gp13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sIL-6含量、IL-6及gp13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清肠化湿方可以降低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sIL-6水平(P<0.01),降低IL-6及gp130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清肠化湿方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挥良好抗炎效应,可能与调控IL-6 trans-signaling有关。
作者:赵青春;沈洪;程海波;朱磊;李沐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蒺藜中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生长期、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的蒺藜中3种指标成分含量,探究采收时间及种植地区的科学性。方法:以蒺藜中3种有效成分,即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Terrestrinone A2为指标成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3种指标成分含量均逐渐递增至6月并达到大,随后逐渐降低;均表现为茎叶>果>根,根中含量低于检测限;产于内蒙古的蒺藜指标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山东、河北、陕西。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蒺藜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春娜;李博;王东超;刘洋洋;时晓娟;魏颖;李朋收;徐暾海;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指出传统医学及其中医学和理论的局限;其后揭示出传统医学及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逻辑得出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然选择;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发现其共性的五步曲规律;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三原则和五步骤,论证其由传统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理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展必然趋势下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作者:乔明琦;魏盛;王少莲;李霞;辛荣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芪卫颗粒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28只8周龄KK-Ay小鼠成模后分为模型组和芪卫低剂量组、芪卫中剂量组及芪卫高剂量组,另8只C57BL/6J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实验中纪录小鼠一般状况、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10周后检测小鼠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并称取小鼠肾脏,固定后行小鼠肾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sson、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并制作肾母细胞瘤基因(WT-1)免疫组化,结合软件分析计算小鼠肾小球足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中nephrin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ephr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芪卫颗粒治疗10周后小鼠体质量、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明显降低,并有效改善肾小球系膜增生等病理损害,保护足细胞数目。芪卫颗粒治疗后的nephrin蛋白表达量及mRNA表达量均显高于模型组。结论:芪卫颗粒可能通过调节nephrin表达而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足细胞损伤。
作者:周静鑫;孙文;张岩;吴丽丽;秦灵灵;郭璇;许光远;李林忆;段颖;郭翔宇;吴欣莉;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苏垠旭;龚婕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NM临床分期及肿瘤抗原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肺癌提供理论支持和用药指导。方法:将388例肺癌患者按照相关证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肺癌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及与TNM临床分期及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临床TNM不同分期中,肺阴虚证在第I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IV期;脾气虚证在第IV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I期;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肺阴虚火旺证在不同分期中的发病率均无明显差异。②CEA在肺阴虚火旺证中明显高于肺阴虚证、肺气虚证及瘀阻肺络证。NSE在肺阴虚火旺证中异常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其它证型。CYFRA21-1在肺阴虚火旺证及瘀阻肺络证异常升高比例明显高于肺气虚证。结论:①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NM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肺阴虚证贯穿于肺癌始终,在早期阶段尤为明显;脾气虚证则多见于肺癌的晚期阶段。②肺癌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抗原CEA、NSE、CYFRA21-1的异常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付艳丽;屠洪斌;董志毅;董昌盛;许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阻肺证中的抗炎与免疫作用。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住院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基础治疗方案+热毒宁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注)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生理盐水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注),每组各55例,疗程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血常规、血气分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善情况。结果:在中医证候评分和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及总积分除喘促气短、口干欲饮、面赤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在抗感染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气分析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PaCO2、PaO2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在免疫调节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明显高于对照组,表达抑制/细胞毒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恢复到正常参考值水平。结论:在AECOPD痰热阻肺证的治疗中,在西医对症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热毒宁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针对感染诱发合并呼吸衰竭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疗效更为确切。
作者:庞立健;臧凝子;刘创;郑炜东;吕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现已颁布并逐步规范应用至临床中,为制定针灸临床疗效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针灸临床疗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强大的说服力,使针灸疗法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并在某些疾病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针灸在国内外得以大力推广。方法:本文对制作《口唇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其中遇到的一些个性或共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结果:遵循标准化制定的原则,制作出严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文本,并得出可供其他在标准制定时参考和借鉴的建议或意见。结论:实现针灸标准化,将对针灸的临床运用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加强针灸国际标准化地位,任重道远,国家政府都要加大投资和宣传针灸标准化的力度,政府应在国际间加强对话与合作,促使标准化得到大力贯彻和执行。
作者:王静;罗玲;唐勇;余曙光;符文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常用量表研制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检索ISOQOL标准及随后纳入标准的参考文献。两名作者独立纳入满足以下条件的标准:全面评价量表研制过程的标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标准。两名作者独立对标准进行要素提取,包括标准名称、评价量表的类型、标准目的、研制方法、内容及评价方法等。对提取要素进行定性分析,综合汇总标准中共有的要素及特点,比较分析标准中各自侧重的要素及特点。结果:纳入9个标准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患者结局报告或健康相关量表/模块的研制流程完整性、测量属性质量,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量表临床应用进行推荐;标准研制方法是基于既往研究的专家共识;标准内容包括了量表研制及评价的基本特征,即概念框架、目标人群、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反应度作及解释性;标准评分体系采用两分类或四级评分,或要求量表提供相关证据性文件等方法。结论:参考研究目的、试验类型、量表分类及操作模式等因素选择使用以上标准规范量表研究,进行量表评价,正确选择量表应用临床。
作者:于长禾;孙亚男;何丽云;刘保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通过梳理脾肺二脏的功能与经络关系,阐述培土生金这一治疗方法,并从虚实两方面列举了这一治法的临床应用,从顽固性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与反流性胃炎,肺系淋巴系统与消化系淋巴系统,肺系免疫系统与消化系免疫系统,肺系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肺系炎症性疾病与胃肠菌群系统,以及对脾虚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这6个方面叙述了此治法的现代研究,充分证明了培土生金这一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对治疗肺系及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性。
作者:刘燕;张庆祥;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伴轻中度抑郁、焦虑患者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方法:选取伴有轻中度抑郁、焦虑症状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89例,随机分成A组疏肝解郁胶囊组、B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和C组对照组三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分别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晕厥转阴率;进行汉密尔顿24项抑郁量表(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计算减分率;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期间两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各组晕厥的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B组治疗后HAMD-24和HAMA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C组相比,A、B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及HAMD-24和HAMA减分率均显著增加(P<0.05);与B组相比,A组转阴率及HAMD-24和HAMA减分率增加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A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24个月,A、B组晕厥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可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伴轻中度抑郁、焦虑,其疗效与安全性可能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作者:司春婴;王贺;罗明华;解金红;陈玉善;关怀敏;沈晓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痴呆大鼠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亚单位NR1、NR2A、NR2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NMDAR亚单位NR1、NR2A、NR2B mRNA在各脑区的表达状况作相应的检测。结果:痴呆组以及脾阴虚痴呆组大鼠NMDAR亚单位NR1、NR2A、NR2B mRNA在各脑区表达均明显减弱下调(P<0.05);ZBPYR治疗组NMDAR亚单位NR1、NR2A、NR2B mRNA均明显上调(P<0.05)。结论:使用ZBPYR治疗的大鼠NMDAR mRNA的表达水平在各脑区均明显上调,这表明ZBPYR以提升NMDAR mRNA的方式,使得NMDAR蛋白的含量显著增多,而发挥其抗痴呆作用。
作者:宫晓洋;战丽彬;隋华;梁丽娜;王健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