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交试验法优化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

孙秀玉;王英姿;乔延江;冯艾灵;段飞鹏;周海燕

关键词:清开灵注射液, 金银花, 正交试验, 醇沉工艺, 绿原酸, 木犀草苷
摘要:目的:优化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规范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生产,减少批次间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为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醇沉工艺中加醇时的药液温度、搅拌速度和加醇速度3个因素。结果:金银花提取液的佳醇沉工艺为加醇时药液温度为20益,搅拌速度240 rpm,加醇速度1倍生药量/min。结论:优化的醇沉工艺稳定可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正交试验法优化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

    目的:优化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规范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生产,减少批次间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为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醇沉工艺中加醇时的药液温度、搅拌速度和加醇速度3个因素。结果:金银花提取液的佳醇沉工艺为加醇时药液温度为20益,搅拌速度240 rpm,加醇速度1倍生药量/min。结论:优化的醇沉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孙秀玉;王英姿;乔延江;冯艾灵;段飞鹏;周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TCMGIS的青藏高原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

    目的:明确影响沙棘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地区,为民族药沙棘的引种栽培以及科学区划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标本查阅和野外实地采样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各采样点生态因子,得出沙棘适宜的生态因子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域)对沙棘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沙棘生态相似度95%~100%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387个县(市),适宜总面积为737994.71 km2。其中西藏适宜总面积之和占县(市)的比例大,包括察隅县、江达县、波密县、八宿县、芒康县等69个县(市)(适宜面积313857.73 km2,占县(市)比例42.53%,下同);其次为四川(223987.02 km2,30.35%)、甘肃(66314.43 km2,8.99%)、山西(4237.79 km2,0.57%)。此外,辽宁、北京、重庆和湖北等省(市)也有一定面积的适宜区分布。结论:本系统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田间试验,这些区域非常有可能开发成为沙棘潜在的适生区,这对沙棘的引种栽培、科学区划以及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谭尔;江道峰;苏永文;游佳莉;刘川;谢彩香;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诱导剂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脂多糖和博来霉素两种诱导剂对小鼠不同时间点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干预作用,为采用以上诱导剂建立气虚痰阻型(COPD)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每组32只。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小鼠采用滴鼻一次诱导分别给予浓度为3.75μg·μL-1的博来霉素40μL,5μg·μL-1的脂多糖40μL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各组小鼠于造模第1天、7天、14天、28天观察记录小鼠整体状态、活动情况,并在采集四肢皮肤颜色、舌底颜色、尾巴颜色等中医体征后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处死8只,取出肺组织,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毛发干枯无光泽,被毛蓬松直立,耳廓及四爪颜色紫暗,精神倦怠,不喜活动,偶见出现咳嗽、气喘、气急等;在7天、14天、28天时肺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28天时MDA、SOD、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与正常组比较,脂多糖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被毛柔顺稍有光泽,耳廓及四爪颜色淡红,精神倦怠,部分小鼠有扎堆现象;1天、7天时肺组织GSH、SOD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时MDA、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结论:博莱霉素组小鼠肺组织在第7天开始出现明显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后有所减缓,氧化失衡持续持续至造模结束。脂多糖组小鼠肺组织在第1天开始出现明显的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抗氧化失衡得到调整至正常。

    作者:覃文慧;杨柯;邓家刚;张帅;黄思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研究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具有国家标准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止咳中成药的数目、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儿童用药品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药味数”的情况统计,分析通用名称和剂型特点。结果:收录止咳中成药684个,占7260个中成药总数的8.60%;共获得7450个批准文号,约33%的中成药仅有1个批准文号,平均每个中成药拥有16.6个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有藏族验方十五味沉香丸等3种,蒙古族验方四味土木香散等4种;儿童用品种数占止咳中成药的14%,涉及9种剂型;药品通用名称的命名类型多达16种,其中以处方中主要药材缩写来命名者为常见;处方药味数多为8味左右,在16味以内;涉及16种剂型,其中固体制剂的使用比例大于液体制剂者。结论:止咳中成药具有品种丰富、剂型多样、药味数合理、零售市场份额高和儿童用品种可满足临床需要等特点,存在通用名称不规范、同质化竞争激烈、民族药品种少等问题。

    作者:王张;江道峰;张艺;孟宪丽;赖先荣;刘莎莎;杨槐;郑勇凤;秦少容;卿玉玲;黄静;彭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及TLC法鉴别西藏沙棘药材;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测定西藏沙棘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建立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

    作者:杨洋;苏永文;刘悦;游佳莉;张艺;王毓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附子炮制及与大黄配伍后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碱等6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及生附子与大黄配伍后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从化学成分角度为阐释附子炮制及配伍减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4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9.8)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中6种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102.4%;与生附子相比,黑顺片、白附片及生附子大黄配伍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炮制或配伍可明显降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从而降低其毒性。

    作者:梁佳佳;杨丽娜;郑卫华;张丽丽;鲁亚楠;郑飒;熊志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野生道地与人工种植金莲花不同部位无机元素比较研究

    目的:测定人工种植金莲花的花、叶和茎不同部位无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并与野生道地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比较,评判人工种植金莲花药用价值。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野生金莲花和人工种植金莲花的花、叶和茎的不同部位经处理后进行元素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人工种植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与野生金莲花一致,K、Ca、Mg、Fe、Zn、Mn、Cu等主要元素含量基本相同,人工种植金莲花叶中大部分无机元素种类与花相同,含量丰富。结论:人工种植金莲花与野生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相同,主要元素含量相近,人工种植金莲花满足药用,可进一步开发金莲花中叶的药用价值。

    作者:梁永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榴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汁等石榴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石榴不同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蔡霞;刘悦;张芳芳;赵彩云;王毓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低压缺氧环境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同时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胶囊(诺迪康胶囊)组、三果汤散高剂量组及三果汤散低剂量组,每组5只,适应1周后,将模型组和给药组置于5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天(22 h·d-1),第40天后,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并取大鼠血浆ECF衍生后,进行GC-MS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差异,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结果: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均有差异;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模型组和三果汤散高剂量组、三果汤散低剂量组、红景天胶囊组之间可显著区分,三果汤散干预HAPC大鼠内源性主要标志物为9-己基-十七烷、甘氨酸、N-甲基-N-甲氧基羰基-乙酯及2,4-二叔丁基苯酚。结论:三果汤散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干预作用。

    作者:邝婷婷;张海伟;陈一龙;范刚;王张;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证候“双重结构”的思考

    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作者:孙喜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药组分复方“BZL”的筛选及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并且灌胃给药4周,筛选指标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而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方。再以同样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母方“祛湿化瘀方”和罗格列酮作为对照,测定实验大鼠的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变化,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进行Ridit分析,以此来验证其作用疗效。结果:经过筛选,从而得到回归方程:Y=15.083X1+5.321X2-5.186X3-16.157X4+9.35X5+17.667X3X4-8.422X1X2-6.617X3X5+16.571(X1绿原酸、X2虎杖苷、X3白术多糖、X4栀子苷、X5姜黄素),根据此方程,当绿原酸、白术多糖、栀子苷取大剂量时出现降TG佳效应,表明对肝组织TG含量抑制作用佳组分组合为白术多糖(X 3)、栀子苷(X 4)、绿原酸(X 1)组合(即“BZL方”);在相同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模型中,筛选出的中药组分BZL均能可显著降低其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约0.01),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来的中药组分复方“BZL”方有显著防治高脂肪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沉积和损伤的作用。

    作者:孟胜喜;胡义扬;冯琴;彭景华;赵瑜;陈亮;徐琳;刘林;海亚美;梁春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藏药打箭菊药材的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打箭菊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为0.036%~0.104%(均值0.078%),水分为9.32%~15.82%(均值13.11%),总灰分为6.65%~8.29%(均值7.45%),酸不溶性灰分为0.23%~0.59%(均值0.42%),浸出物为21.42%~30.15%(均值24.86%)。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打箭菊药材的质量。

    作者:周礼仕;周林;岳清洪;陈一龙;叶凡;张艺;范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西黄丸挥发油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西黄丸挥发油组分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筛选西黄丸抗肿瘤的活性部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60只建立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荷瘤大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西黄丸高剂量组和香菇多糖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2次/天,连续14天。腹主动脉采血,取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IL-6、IL-10、IFN-γ和TGF-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粘附分子B7-1(CD80)细胞含量。结果:挥发油高、中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8.4%、24.1%;与模型组比较,挥发油高、中剂量组IL-2和IFN-γ平均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黄丸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是西黄丸抗肿瘤活性部位之一;西黄丸挥发油可通过上调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细胞含量提高荷瘤大鼠免疫清除功能。

    作者:杨伟;关硕;胡俊霞;曾常茜;梁文波;马杰;高文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RCT试验设计特点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RCT文献加以分析,表明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较高,然而和其他针灸临床试验一样,存在治疗方案的中医理论不足,这可能是研究者中医学习不充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致,加之样本量较少,治疗干预方式较多,未设立空白对照,且大部分为采用24 h动态血压指标,难以客观评价针灸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课题”的资助下,采纳严格的研究方法学时结合中医传统循经和辨证结合的干预方案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疗效规律。

    作者:郑华斌;郭太品;施静;郑晖;李涓;梁繁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KC-β、VEGF、HIF-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作者:岳丽珺;孟宪丽;张燕;向丽;范刚;赖先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4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东医宝鉴》养生观指导下食物功效与体质类型对应关系的探讨

    《东医宝鉴》是朝鲜引入中医学并其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亦是据许浚医学思想纂辑诸家医论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许氏崇尚道教,调养“精气神”的养生观出发,对四象不同体质养生进行探讨,重点对书中“汤液篇三卷载1400多种药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按养生作用将药食同源的食物分为补气、μ阴、温阳、清热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养血止血8个类别。《东医宝鉴》从体质与药性相对应角度出发将体质医学的养生学说具体化,对当今人们体质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天虹;张艺;梁未雯;王张;崔正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目的:本文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3种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BP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55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益。结果:绿原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在30 min内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在其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6972~5.2290μg(r =0.9994)、0.0858~0.6438μg(r =1.0000)、0.0827~0.6204μg(r=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09%(RSD=0.99%)、101.17%(RSD=0.69%)、100.91%(RSD=1.0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用于川西千里光的质量控制。

    作者:蔡霞;王宇;谭荣;张静;张艺;王毓杰;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相关方法测定不同批次藏药杜鹃花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金丝桃苷、槲皮苷的含量。结果:确定了该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建立了薄层鉴别方法和金丝桃苷、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杜鹃花药材的质量。

    作者:黄宇;殷苹;江道峰;王春艳;谭荣;万丽;张艺;范刚;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胃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胃癌住院病例111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11例胃癌住院病例的分析总结,发现治疗胃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补虚药居于首位,且以补气药为主,其次清热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用药为茯苓、党参、黄芪、陈皮、枳壳、蜂房等,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分析胃癌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有一定意义。

    作者:吕丽媛;刘杰;候炜;关天宇;张美英;林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