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证候“双重结构”的思考

孙喜灵

关键词:证候, 功能性结构, 客观量化表征, 实质性结构, 知识创新
摘要: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2004年9月列为高等中医院校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2006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者:赵宗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柴胡剂量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柴胡剂量的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组、小柴胡汤(大)组、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以20μg·kg-1剂量腹腔注射LPS制作发热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的小柴胡汤水煎液或生理盐水。造模后每隔30 min测定体温(Ti),连续测量240 min,计算体温变化值△T(△T=Ti-T0)。后1次测量体温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小柴胡汤(大)组在3 h、3.5 h、4 h此3个时间节点有明显降低大鼠体温的效果(P<0.01或P<0.05),这种降温效果在3.5 h、4 h两个时间节点优于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二组(P<0.01或P<0.05)。与发热模型组比较,3组小柴胡汤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的含量(P<0.05),其中小柴胡汤(大)组效果显著(P<0.01)。与发热模型比较,小柴胡汤(大)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具有降低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与降低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含量的功效,在一定范围内与方中柴胡剂量之间呈正相关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曹峰;唐阿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风毛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标准。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相关要求,采用生药鉴别、检查项、TLC法及HPLC法进行研究。结果:藏药风毛菊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测得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平均值分别为10.46%、9.45%、1.33%、21.17%。TLC法鉴别特征明显,分离度好。HPLC法定量分析中,茵芋苷、东莨菪苷、伞形花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1850~5.5512μg (r =1.0000)、0.06054~1.8162μg (r =0.9999)、0.03251~0.9752μg (r =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6%(RSD =0.41%)、100.26%(RSD =0.77%)、102.22%(RSD =0.87%)。结论:该标准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控制。

    作者:谭荣;王毓杰;张艺;王宇;蔡霞;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运用机理探讨

    目的:探索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运用机理。方法: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笔者对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山药、茯苓及白术在中医美容为常用的配伍组合。结论: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运用机理灵活,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周滢;段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附子炮制及与大黄配伍后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碱等6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及生附子与大黄配伍后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从化学成分角度为阐释附子炮制及配伍减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4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9.8)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中6种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102.4%;与生附子相比,黑顺片、白附片及生附子大黄配伍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炮制或配伍可明显降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从而降低其毒性。

    作者:梁佳佳;杨丽娜;郑卫华;张丽丽;鲁亚楠;郑飒;熊志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依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是在中药制剂学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集科研、研发、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重点研究室围绕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组分”为未来中药制剂的基本单元和核心,通过组分性质表征,在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系统分类基础上构建具有程序释放特征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欧联合项目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突破了“组分结构中药”研发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多个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等技术问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TCMGIS的青藏高原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

    目的:明确影响沙棘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地区,为民族药沙棘的引种栽培以及科学区划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标本查阅和野外实地采样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各采样点生态因子,得出沙棘适宜的生态因子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域)对沙棘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沙棘生态相似度95%~100%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387个县(市),适宜总面积为737994.71 km2。其中西藏适宜总面积之和占县(市)的比例大,包括察隅县、江达县、波密县、八宿县、芒康县等69个县(市)(适宜面积313857.73 km2,占县(市)比例42.53%,下同);其次为四川(223987.02 km2,30.35%)、甘肃(66314.43 km2,8.99%)、山西(4237.79 km2,0.57%)。此外,辽宁、北京、重庆和湖北等省(市)也有一定面积的适宜区分布。结论:本系统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田间试验,这些区域非常有可能开发成为沙棘潜在的适生区,这对沙棘的引种栽培、科学区划以及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谭尔;江道峰;苏永文;游佳莉;刘川;谢彩香;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RCT试验设计特点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RCT文献加以分析,表明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较高,然而和其他针灸临床试验一样,存在治疗方案的中医理论不足,这可能是研究者中医学习不充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致,加之样本量较少,治疗干预方式较多,未设立空白对照,且大部分为采用24 h动态血压指标,难以客观评价针灸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课题”的资助下,采纳严格的研究方法学时结合中医传统循经和辨证结合的干预方案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疗效规律。

    作者:郑华斌;郭太品;施静;郑晖;李涓;梁繁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死亡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此外治疗组加服抗纤益心方汤剂,日1剂。6个月后观察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变化。结果:两组均能减少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尤以治疗组明显(P约0.05),两组在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具有明显差异(P约0.05)。两组在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约0.01),且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能减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提高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作者:曾垂义;王振涛;陈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建立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对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Diamonsil C18(20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睛-0.2%磷酸溶液(20:80),流速:1.0 mL·min-1,波长:265 nm,柱温:25益。结果:土知母药材定性方法专属性强,无其它成分干扰;射干苷在0.12~2.2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6%。结论:本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土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华;石尚友;聂明华;王样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研究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具有国家标准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止咳中成药的数目、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儿童用药品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药味数”的情况统计,分析通用名称和剂型特点。结果:收录止咳中成药684个,占7260个中成药总数的8.60%;共获得7450个批准文号,约33%的中成药仅有1个批准文号,平均每个中成药拥有16.6个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有藏族验方十五味沉香丸等3种,蒙古族验方四味土木香散等4种;儿童用品种数占止咳中成药的14%,涉及9种剂型;药品通用名称的命名类型多达16种,其中以处方中主要药材缩写来命名者为常见;处方药味数多为8味左右,在16味以内;涉及16种剂型,其中固体制剂的使用比例大于液体制剂者。结论:止咳中成药具有品种丰富、剂型多样、药味数合理、零售市场份额高和儿童用品种可满足临床需要等特点,存在通用名称不规范、同质化竞争激烈、民族药品种少等问题。

    作者:王张;江道峰;张艺;孟宪丽;赖先荣;刘莎莎;杨槐;郑勇凤;秦少容;卿玉玲;黄静;彭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胰岛素信号的调控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μ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线索。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糖尿病组(DM),脾阴虚组(pi),脾阴虚糖尿病组(piDM),μ补脾阴方药治疗组(ZBPYR)5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观察下丘脑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及蛋白激酶C(PKC/Akt)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以判定胰岛素信号传导是否出现障碍。结果:DM组、pi组、piDM组p-IRS-1ser表达较Cont组增加(P<0.05),DM组、piDM组p-Akt表达减弱(P<0.05)。ZBPYR组p-IRS-1ser较DM组、piDM组减弱(P<0.05),p-Akt表达较DM组、piDM组增加(P<0.05)。结论:DM组、pi组、piDM组大鼠下丘脑中胰岛素信号未正常向下传导,可能发生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ZBPYR具有纠正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的作用。

    作者:梁丽娜;战丽彬;郑路平;胡守玉;闫云;隋华;张福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诱导剂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脂多糖和博来霉素两种诱导剂对小鼠不同时间点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干预作用,为采用以上诱导剂建立气虚痰阻型(COPD)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每组32只。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小鼠采用滴鼻一次诱导分别给予浓度为3.75μg·μL-1的博来霉素40μL,5μg·μL-1的脂多糖40μL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各组小鼠于造模第1天、7天、14天、28天观察记录小鼠整体状态、活动情况,并在采集四肢皮肤颜色、舌底颜色、尾巴颜色等中医体征后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处死8只,取出肺组织,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毛发干枯无光泽,被毛蓬松直立,耳廓及四爪颜色紫暗,精神倦怠,不喜活动,偶见出现咳嗽、气喘、气急等;在7天、14天、28天时肺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28天时MDA、SOD、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与正常组比较,脂多糖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被毛柔顺稍有光泽,耳廓及四爪颜色淡红,精神倦怠,部分小鼠有扎堆现象;1天、7天时肺组织GSH、SOD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时MDA、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结论:博莱霉素组小鼠肺组织在第7天开始出现明显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后有所减缓,氧化失衡持续持续至造模结束。脂多糖组小鼠肺组织在第1天开始出现明显的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抗氧化失衡得到调整至正常。

    作者:覃文慧;杨柯;邓家刚;张帅;黄思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榴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汁等石榴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石榴不同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蔡霞;刘悦;张芳芳;赵彩云;王毓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医药经典著作《晶珠本草》的学术特色探析

    藏医药古籍文献是藏医临床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珠本草》是藏药学方面迄今为止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详实、藏医药特色浓厚、高原特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文从药物分类、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价值,以及藏药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比较等方面,对《晶珠本草》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为推动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整理,更好地发挥对藏医药科研、医疗及应用开发的参考借鉴作用。

    作者:俞佳;张艺;聂佳;张丹;降拥四郎;更藏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网络药理学指导下的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策略

    网络药理学是建立在疾病-基因-药物的多层次网络基础上,用于从整体上预测药物靶点、提高药物发现效率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理念同中药发挥整体疗效的观点十分相似,使得越来越多的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点,并出现了一系列研究疾病相关基因、预测靶点信息及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本文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数据库及其应用进行归类总结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靶向分离的科学策略,以期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的效率与速率。

    作者:宋阔魁;毕天;展晓日;李志勇;王俊文;何巍;童元元;李彦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探究

    目的:探讨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及大小当归种苗-10益处理前后根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种苗越大,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相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当归种苗之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10益冷冻处理后,同一级别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处理前有所降低,丙二醛含量较处理前有所升高。结论:低温处理前后相同来源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种苗大小显著相关。

    作者:陈红刚;杜弢;朱田田;高素芳;柴龙;何文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相关方法测定不同批次藏药杜鹃花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金丝桃苷、槲皮苷的含量。结果:确定了该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建立了薄层鉴别方法和金丝桃苷、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杜鹃花药材的质量。

    作者:黄宇;殷苹;江道峰;王春艳;谭荣;万丽;张艺;范刚;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均匀设计法优化藏药蔓菁膏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化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和综合评分法,以出膏率、总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优化条件为:加水10倍量,煎煮4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藏医临床及生产制备蔓菁膏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宇;游佳莉;陈一龙;邝婷婷;张艺;赖先荣;王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保和颗粒对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疗效及胃肠激素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保和颗粒对于冠心病慢性心衰(CHF)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以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药抗心衰规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服用保和颗粒,观察用药2周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症状积分及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分泌影响的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总积分,且以保和颗粒治疗组疗效更好;同时可明显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其中以保和颗粒治疗组对于心悸、气短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疗效更优;并可提高CHF患者的GAS及MTL水平,而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在西医药规范治疗基础上合用保和颗粒,可更好的改善CHF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及胃肠激素分泌,从而利于病情的稳定,延缓进展,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林平;李侠;冯利民;曹旭焱;刘岩;刘长玉;杜武勋;徐宗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