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殷苹;江道峰;王春艳;谭荣;万丽;张艺;范刚;阿萍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具有国家标准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止咳中成药的数目、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儿童用药品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药味数”的情况统计,分析通用名称和剂型特点。结果:收录止咳中成药684个,占7260个中成药总数的8.60%;共获得7450个批准文号,约33%的中成药仅有1个批准文号,平均每个中成药拥有16.6个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有藏族验方十五味沉香丸等3种,蒙古族验方四味土木香散等4种;儿童用品种数占止咳中成药的14%,涉及9种剂型;药品通用名称的命名类型多达16种,其中以处方中主要药材缩写来命名者为常见;处方药味数多为8味左右,在16味以内;涉及16种剂型,其中固体制剂的使用比例大于液体制剂者。结论:止咳中成药具有品种丰富、剂型多样、药味数合理、零售市场份额高和儿童用品种可满足临床需要等特点,存在通用名称不规范、同质化竞争激烈、民族药品种少等问题。
作者:王张;江道峰;张艺;孟宪丽;赖先荣;刘莎莎;杨槐;郑勇凤;秦少容;卿玉玲;黄静;彭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细胞生物学》2004年9月列为高等中医院校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2006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者:赵宗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及大小当归种苗-10益处理前后根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种苗越大,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相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当归种苗之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10益冷冻处理后,同一级别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处理前有所降低,丙二醛含量较处理前有所升高。结论:低温处理前后相同来源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种苗大小显著相关。
作者:陈红刚;杜弢;朱田田;高素芳;柴龙;何文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优化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和综合评分法,以出膏率、总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优化条件为:加水10倍量,煎煮4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藏医临床及生产制备蔓菁膏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宇;游佳莉;陈一龙;邝婷婷;张艺;赖先荣;王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胃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胃癌住院病例111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11例胃癌住院病例的分析总结,发现治疗胃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补虚药居于首位,且以补气药为主,其次清热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用药为茯苓、党参、黄芪、陈皮、枳壳、蜂房等,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分析胃癌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有一定意义。
作者:吕丽媛;刘杰;候炜;关天宇;张美英;林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优化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规范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生产,减少批次间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为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醇沉工艺中加醇时的药液温度、搅拌速度和加醇速度3个因素。结果:金银花提取液的佳醇沉工艺为加醇时药液温度为20益,搅拌速度240 rpm,加醇速度1倍生药量/min。结论:优化的醇沉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孙秀玉;王英姿;乔延江;冯艾灵;段飞鹏;周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汁等石榴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石榴不同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蔡霞;刘悦;张芳芳;赵彩云;王毓杰;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作者:沙塔娜提·穆罕默德;毕肯·阿不得克里木;周铭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观察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原鼻窦炎(CRS)模型鼻窦黏膜上皮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资B抑制蛋白(I资Bα)表达的影响,从抑炎机制角度,探索鼻渊舒对C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00只,按每组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鼻渊舒组、克拉霉素组后,建立CRS模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干预,鼻渊舒、克拉霉素组分别给予鼻渊舒(1.5 mL·kg-1·d-1)、克拉霉素(25 mg·kg-1·d-1)灌胃14天,治疗结束后取鼻窦黏膜,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鼻窦黏膜上皮细胞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资B抑制蛋白(I资Bα)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鼻窦黏膜炎细胞明显浸润,呈慢性炎症病变,腺体及杯状细胞明显增生;与正常组比较,GR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I资Bα表达显著增高(P约0.01)。鼻渊舒灌胃治疗后,鼻窦黏膜上皮得到较好修复,炎细胞浸润不明显,腺体和杯状细胞增生亦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GR表达显著增高(P约0.01),I资Bα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结论:鼻渊舒在促进抑炎途径的GR表达的同时,通过抑制I资Bα表达,防止I资Bα对NF-资B促炎途径的过度抑制,动态调控了鼻窦黏膜上皮炎症的平衡。
作者:李辉;朱天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低压缺氧环境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同时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胶囊(诺迪康胶囊)组、三果汤散高剂量组及三果汤散低剂量组,每组5只,适应1周后,将模型组和给药组置于5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天(22 h·d-1),第40天后,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并取大鼠血浆ECF衍生后,进行GC-MS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差异,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结果: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均有差异;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模型组和三果汤散高剂量组、三果汤散低剂量组、红景天胶囊组之间可显著区分,三果汤散干预HAPC大鼠内源性主要标志物为9-己基-十七烷、甘氨酸、N-甲基-N-甲氧基羰基-乙酯及2,4-二叔丁基苯酚。结论:三果汤散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干预作用。
作者:邝婷婷;张海伟;陈一龙;范刚;王张;张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网络药理学是建立在疾病-基因-药物的多层次网络基础上,用于从整体上预测药物靶点、提高药物发现效率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理念同中药发挥整体疗效的观点十分相似,使得越来越多的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点,并出现了一系列研究疾病相关基因、预测靶点信息及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本文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数据库及其应用进行归类总结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靶向分离的科学策略,以期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的效率与速率。
作者:宋阔魁;毕天;展晓日;李志勇;王俊文;何巍;童元元;李彦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及TLC法鉴别西藏沙棘药材;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测定西藏沙棘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建立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
作者:杨洋;苏永文;刘悦;游佳莉;张艺;王毓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东医宝鉴》是朝鲜引入中医学并其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亦是据许浚医学思想纂辑诸家医论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许氏崇尚道教,调养“精气神”的养生观出发,对四象不同体质养生进行探讨,重点对书中“汤液篇三卷载1400多种药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按养生作用将药食同源的食物分为补气、μ阴、温阳、清热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养血止血8个类别。《东医宝鉴》从体质与药性相对应角度出发将体质医学的养生学说具体化,对当今人们体质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天虹;张艺;梁未雯;王张;崔正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藏药打箭菊药材的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打箭菊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为0.036%~0.104%(均值0.078%),水分为9.32%~15.82%(均值13.11%),总灰分为6.65%~8.29%(均值7.45%),酸不溶性灰分为0.23%~0.59%(均值0.42%),浸出物为21.42%~30.15%(均值24.86%)。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打箭菊药材的质量。
作者:周礼仕;周林;岳清洪;陈一龙;叶凡;张艺;范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作者:孙喜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阐明彝药“麻补”(狭叶重楼)的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及机理。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技术从“麻补”药材中分离鉴定出一种C27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重楼皂苷H(PSH)。测定了PSH对正常小鼠的断尾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PSH可显著缩短BT,显示出明显的止血活性;PSH对缩短正常小鼠PT、APTT作用不明显,但可显著提高FIB。结论:重楼皂苷H对内源凝血通路及外源凝血通路无明显促进作用,PSH升高FIB为其发挥止血活性的重要途径。
作者:尹鸿翔;飞燕;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及白术内酯含量,以苍术酮及白术内酯的相对含量作为衡量苍术酮变化的指标。结果:白术挥发油纯品中的苍术酮在室温日光条件下,第6天分解率达到12%以上,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吐温-80溶液在室温避光条件下,苍术酮在第5天的分解率达到30%以上,在冷冻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不稳定,其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在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不同,稀溶液中48小时内比较稳定,苍术酮较其纯品稳定性好。
作者:李玲辉;窦德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藏医药古籍文献是藏医临床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珠本草》是藏药学方面迄今为止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详实、藏医药特色浓厚、高原特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文从药物分类、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价值,以及藏药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比较等方面,对《晶珠本草》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为推动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整理,更好地发挥对藏医药科研、医疗及应用开发的参考借鉴作用。
作者:俞佳;张艺;聂佳;张丹;降拥四郎;更藏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相关方法测定不同批次藏药杜鹃花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金丝桃苷、槲皮苷的含量。结果:确定了该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建立了薄层鉴别方法和金丝桃苷、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杜鹃花药材的质量。
作者:黄宇;殷苹;江道峰;王春艳;谭荣;万丽;张艺;范刚;阿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