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调查

鞠洪斌;郭东明;刘恩志;王立;钟润泉

关键词:急性, 骨质疏松, 椎体, 骨折, 疼痛
摘要:[目的]椎体成形术被普遍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短期疗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但是,其中长期疗效不确切,近有文献对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提出了质疑.[方法]对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06年7月~2010年5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周和3个月的疼痛评分VSA、缓解程度和日常活动评分ADL进行调查.对整体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两组的VSA、缓解程度和ADL进行对比.[结果]椎体成形组97例患者,保守治疗组(对照组)92例.经治疗后,所有患者VSA降低,症状改善,ADL降低.椎体成形组与保守治疗对照组相比,VSA、缓解程度和ADL在治疗后和6周时,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相当.[结论]椎体成形术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疼痛,改善症状,增加活动能力;保守治疗也可在6周后起效,并在3个月后,达到与椎体成形术基本相同的效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辅助内侧髌股韧带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先行关节镜检查,仔细观察髌股关节对合情况,伴发伤给予镜下相应处理.髌骨内侧纵形或斜形切口,切开后仔细查找MPFL,对于MPFL探查明显破裂者,给予修补缝合;探查不明显者,可取一1.2 cm左右宽度的条状内侧支持带,远髌骨端游离,通过关节镜监视,在适当的张力下,将游离端缝合在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处.股内侧肌和远端切口缝合,将重建韧带包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23个月,关节功能良好,髌骨稳定性好,髌股关节对合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Lysholm评分:优25膝,良4膝,可1膝,优良率为96.67%.[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直观,准确,能够有效防止其复发脱位,对于维持髌骨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作者:毛瑞君;刘禄明;关家文;黄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钉道设计在颈椎椎弓根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钉道设计在颈椎椎弓根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6~2009年16例患者在本院接受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采用颈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该组患者颈椎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此为指导行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半月内采用与术前程序一致的螺旋CT三维重建及钉道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各壁的关系.[结果]颈椎弓根变异较大.本组共置钉66枚,57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壁,其中5枚穿破距离为1 mm,4枚螺钉穿破距离为2~3 mm,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置钉准确率为93%.[结论]钉道设计对术中个体化置入颈椎弓根螺钉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双;王清;钟德君;杨雯栋;罗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过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管后壁破裂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8例重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先过伸复位,再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术后对患者的疼痛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骨折椎体经皮穿刺均获成功,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9±0.3)分到术后(2.0±0.4)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复位球囊扩张前后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的24.8°±3.7°矫正至术后的9.8°±2.9°,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过伸闭合复位结合PKP是治疗后壁破裂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作者:于金河;孙先泽;侯树兵;任亮;顾振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对本法进行疗效评估.[方法]以2005年10月~2008年4月来本院治疗闭合性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总共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腓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植物外露情况,其中24例患者6个月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2个月,4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通过取髂骨植骨术6个月后骨折愈合.根据Mazur的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价标准,对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价,优2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磊;孙磊;田敏;宁廷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甲基强的松龙与钙蛋白酶抑制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保护作用比较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钙蛋白酶抑制剂E-64-D,脊髓组织钙蛋白酶表达和活性的变化及对动物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腹主动脉30 min,造成动物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B组),再灌注后静脉应用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C组)或甲基强的松龙(D组),观察3、24、72 h和7 d后脊髓损伤节段的钙蛋白酶的表达,及钙蛋白酶特异性底物68-KD NFP的降解和动物后肢功能情况.[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后3 h,开始出现的钙蛋白酶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72 h明显.68-KD NFP的降解产物也在再灌注损伤后3 h出现,并在72 h后达到高峰.应用E-64-D和甲基强的松龙后,钙蛋白酶的表达和68-KD NFP的降解得到抑制,而且E-64-D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甲基强的松龙,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地保护脊髓组织和动物后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张子峰;白玉树;侯铁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在脊柱外固定器下用椎间盘镜行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行体外固定复位、椎间盘镜行椎管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或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观察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狭窄率的变化,随访6个月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发生,16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38±0.75)周,20例骨融合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在(10.5±2.27)周,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20个月,5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固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P<0.0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6%±6.45%,较术前的58.66%±6.06%明显改善(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65%±3.80%(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44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椎间盘镜减压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减少手术创伤和伤椎非椎间融合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较好的微创手段.

    作者:胡安文;罗光平;肖业生;杨长远;袁泉;向超;刘洪;朱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骶髂关节脱位骨折内固定治疗进展及生物力学分析

    骶髂关节对于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骶髂关节损伤,常合并全身其他脏器和骨盆前环的损伤,病情重、复杂,对常规诊疗提出挑战.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疗效不肯定,手术治疗能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性,正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作者:田大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联合转染人VEGF165和ANG-1双基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联合转染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和血管紧张素-1(ANG-1)双基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将本室构建的编码人VEGF165和ANG-1双基因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进行包装和扩增,获得腺病毒载体pAd-VIA,将其体外转染大鼠BMSCs,应用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实验分为4组:A.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并诱导组;B.BMSCs诱导组;C.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组;D.单纯BMSCs组.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的测定、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来评价联合转染双基因对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成功包装和扩增,有大量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体外转染大鼠BMSCs后,A、B组的ALP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为阳性,而C组和D组为阴性.ALP活性表达具有时间相关性,3 d开始表达,7 d到达高峰,在7、14 d,A、B组与C、D组之间ALP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和B组之间,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大鼠BMSCs后,未明显影响其体外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张金康;孟国林;刘建;胡蕴玉;袁志;段春光;白峰;李丹;白建萍;刘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短期夹闭与持续开放相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短期夹闭引流管对术后失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图书馆关于TKA术后对引流管短期夹闭和持续开放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本文检索了1979~2009年间发表的1688篇关于TKA术后比较引流管短期夹闭和持续开放影响的文献,经过筛选和评价,后收集到已发表的6篇(共603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本次Meta分析所纳入的试验标准.结果发现夹闭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两组在血红蛋白下降值、患者输血率、患膝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显著区间有重叠).[结论]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在TKA术后短期夹闭引流管方法疗效优于持续开放引流管方法.

    作者:李彬;田立杰;温昱;柳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膝关节后侧和(或)前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侧和(或)前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1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和(或)后外侧入路和(或)前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8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后侧入路较常规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及后关节间隙,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

    作者:韩康;郑联合;于哲;卞娜;周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调查

    [目的]椎体成形术被普遍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短期疗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但是,其中长期疗效不确切,近有文献对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提出了质疑.[方法]对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06年7月~2010年5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周和3个月的疼痛评分VSA、缓解程度和日常活动评分ADL进行调查.对整体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两组的VSA、缓解程度和ADL进行对比.[结果]椎体成形组97例患者,保守治疗组(对照组)92例.经治疗后,所有患者VSA降低,症状改善,ADL降低.椎体成形组与保守治疗对照组相比,VSA、缓解程度和ADL在治疗后和6周时,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相当.[结论]椎体成形术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疼痛,改善症状,增加活动能力;保守治疗也可在6周后起效,并在3个月后,达到与椎体成形术基本相同的效果.

    作者:鞠洪斌;郭东明;刘恩志;王立;钟润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空心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68例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丝钉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采用空心加压螺丝钉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对168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生骨不连14例,包括退钉2例,股骨头塌陷坏死8例,治愈率为8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晓东;张振洞;黄耀添;张高超;马军强;赵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Lisfrance损伤的相关临床诊治现状

    跖跗关节损伤(又称Lisfranc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伤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Lisfranc关节参与构成足弓,其损伤对足的外形、负重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Lisfranc损伤越来越受到足踝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旨在阐述Lisfranc损伤的相关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余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作者:刘旭东;张先龙;曾炳芳;蒋垚;陈云苏;王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30距骨,先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准确标定治疗点,能流密度0.14~0.16 mJ/mm2(3~3.5 bar,8 Hz),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2 000次,隔日1次,共治疗5次,然后进行踝关节镜手术行病灶清理,微骨折或钻孔术.应用Mazur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10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踝关节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个月距骨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MRI示损伤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邢更彦;张鹏礼;史展;刘水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良臀股部肌皮瓣修复褥疮22例

    臀部褥疮,尤其是坐骨结节褥疮的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多发生于年老、瘫痪护理不力的人群.本科2005年6月~2009年11月共收治76个褥疮病员,其中坐骨结节、大粗隆褥疮骨外露创面共22处.基底骨质外露,呈灰黑色,周围较多钙化组织,均应用改良臀股部肌皮瓣,即延长其远端肌瓣长度并反折叠瓦武填充坐骨结节、大粗隆骨质创面,进行创面修复,效果较满意.

    作者:黄道强;谢家水;汤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孟氏骨折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骑摩托车与他人车辆相碰,右前臂及肘部撞击路边树干,而致右前臂及肘部肿痛,右肘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伤后12 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前臂中上段表皮淤青、肿胀,无开放性创口,压痛明显,有骨擦感.

    作者:张勇;黄立新;董天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治疗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3例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24~72个月的随访,平均50个月.术后掌指关节复位良好,拇指掌指关节主动屈曲45°~60°,其他掌指关节主动屈曲80°;各掌指关节伸直均可达到0°及0°以上.[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是治疗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赵炳显;李炳万;赵世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05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5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后均采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结果]105例均获得随诊,术后随诊长时间2年4个月,短1年,骨折全部愈合,无延期愈合及骨不连,下肢功能正常.[结论]对于儿童股骨髁上骨折采用成人改良型肱骨近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能使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达到理想效果.

    作者:苏义生;韦向东;蒙世远;黄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进展

    1949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CA),10年后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人们逐渐发现早使用的粗制短链氰基丙烯酸酯对动物有毒,而长链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毒性相对低得多.

    作者:雷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