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孙磊;田敏;宁廷民
跖跗关节损伤(又称Lisfranc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伤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Lisfranc关节参与构成足弓,其损伤对足的外形、负重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Lisfranc损伤越来越受到足踝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旨在阐述Lisfranc损伤的相关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余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外固定器下用椎间盘镜行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行体外固定复位、椎间盘镜行椎管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或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观察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狭窄率的变化,随访6个月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发生,16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38±0.75)周,20例骨融合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在(10.5±2.27)周,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20个月,5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固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P<0.0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6%±6.45%,较术前的58.66%±6.06%明显改善(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65%±3.80%(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44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椎间盘镜减压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减少手术创伤和伤椎非椎间融合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较好的微创手段.
作者:胡安文;罗光平;肖业生;杨长远;袁泉;向超;刘洪;朱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949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CA),10年后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人们逐渐发现早使用的粗制短链氰基丙烯酸酯对动物有毒,而长链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毒性相对低得多.
作者:雷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先行关节镜检查,仔细观察髌股关节对合情况,伴发伤给予镜下相应处理.髌骨内侧纵形或斜形切口,切开后仔细查找MPFL,对于MPFL探查明显破裂者,给予修补缝合;探查不明显者,可取一1.2 cm左右宽度的条状内侧支持带,远髌骨端游离,通过关节镜监视,在适当的张力下,将游离端缝合在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处.股内侧肌和远端切口缝合,将重建韧带包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23个月,关节功能良好,髌骨稳定性好,髌股关节对合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Lysholm评分:优25膝,良4膝,可1膝,优良率为96.67%.[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探查修补治疗初次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直观,准确,能够有效防止其复发脱位,对于维持髌骨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作者:毛瑞君;刘禄明;关家文;黄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和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切割法分别建立猪臀部凹陷性创面、侧面创面、膝关节处创面等模型.向每个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5~10 s,观察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分别在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软组织及保护剂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建立猪污染创面模型,实验组中向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6 s,观察保护剂的抑菌效果.[结果]在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厚度方面,凹陷性创面与侧面创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型与膝关节处创面指标之间却有明显差异(P<0.05).3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且均在喷保护剂后10 s左右完全止血,在术后12 h内没有继发出血.组织学检查示喷洒保护剂后保护剂膜下的软组织表现为常规炎症反应.伤口急救保护剂组处理的伤口水肿轻,渗出少,伤后24h内伤口细菌生长速度均明显慢于纱布覆盖伤口组.[结论]伤口急救保护剂具有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满意,同时具备较强抑菌活性,是一种良好的创面止血材料.
作者:孙鸿涛;李军;刘必善;裴国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联合转染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和血管紧张素-1(ANG-1)双基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将本室构建的编码人VEGF165和ANG-1双基因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进行包装和扩增,获得腺病毒载体pAd-VIA,将其体外转染大鼠BMSCs,应用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实验分为4组:A.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并诱导组;B.BMSCs诱导组;C.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BMSCs组;D.单纯BMSCs组.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的测定、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来评价联合转染双基因对BM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pAdVIA在QBI-293A细胞内成功包装和扩增,有大量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体外转染大鼠BMSCs后,A、B组的ALP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茜素红染色为阳性,而C组和D组为阴性.ALP活性表达具有时间相关性,3 d开始表达,7 d到达高峰,在7、14 d,A、B组与C、D组之间ALP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和B组之间,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pAd-VIA转染大鼠BMSCs后,未明显影响其体外成骨分化潜能.
作者:张金康;孟国林;刘建;胡蕴玉;袁志;段春光;白峰;李丹;白建萍;刘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丝钉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采用空心加压螺丝钉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对168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生骨不连14例,包括退钉2例,股骨头塌陷坏死8例,治愈率为8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晓东;张振洞;黄耀添;张高超;马军强;赵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3例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24~72个月的随访,平均50个月.术后掌指关节复位良好,拇指掌指关节主动屈曲45°~60°,其他掌指关节主动屈曲80°;各掌指关节伸直均可达到0°及0°以上.[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是治疗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赵炳显;李炳万;赵世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对本法进行疗效评估.[方法]以2005年10月~2008年4月来本院治疗闭合性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总共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腓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植物外露情况,其中24例患者6个月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2个月,4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通过取髂骨植骨术6个月后骨折愈合.根据Mazur的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价标准,对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价,优2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磊;孙磊;田敏;宁廷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行Bold螺钉内固定,其中5例加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通过随访根据X线检查、活动范围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5~45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均愈合.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应用Bold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吴卫东;鞠文;张晓剑;蒋富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钉道设计在颈椎椎弓根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6~2009年16例患者在本院接受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前采用颈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该组患者颈椎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此为指导行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半月内采用与术前程序一致的螺旋CT三维重建及钉道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各壁的关系.[结果]颈椎弓根变异较大.本组共置钉66枚,57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壁,其中5枚穿破距离为1 mm,4枚螺钉穿破距离为2~3 mm,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置钉准确率为93%.[结论]钉道设计对术中个体化置入颈椎弓根螺钉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双;王清;钟德君;杨雯栋;罗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30距骨,先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准确标定治疗点,能流密度0.14~0.16 mJ/mm2(3~3.5 bar,8 Hz),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2 000次,隔日1次,共治疗5次,然后进行踝关节镜手术行病灶清理,微骨折或钻孔术.应用Mazur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10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踝关节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个月距骨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MRI示损伤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邢更彦;张鹏礼;史展;刘水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老年性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好其治疗原则,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粗隆部血管较多,血运丰富,切开复位易破坏其局部血运,非常不利于骨折的愈合,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创(minimally invasire)治疗ITF,手术方式及骨折固定物应遵循微创原则.
作者:黄木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对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以及CNKI、CBM、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网站进行检索.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1995年1月~2010年9月.再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系统收集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相关文献,并按临床科研方法的国际通用原则进行阅读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的相关证据.[结果]共检索到192篇原始文献,有6篇符合终的入选标准,总计随访患者33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比较,可显著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但是增加术后感染率.[结论]钢板内固定可显著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但是增加术后感染率.在骨折不愈合率、医源性神经损伤等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病例数较少,尚需要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增加证据的论证强度.
作者:王晓旭;刘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作者:刘旭东;张先龙;曾炳芳;蒋垚;陈云苏;王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CL)在不同的肘关节屈曲角度时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8对新鲜冰冻肘关节尸体标本,测量每个标本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时,肘关节不同被动屈曲角度下UCL的张力变化;测量UCL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30°、50°、70°、90°)外翻应力试验时失效载荷与屈曲角度的关系.[结果]肘关节在被动屈曲0°~57°时,对UCL前束的前带和后带均没有产生超过3%的张力,屈曲导致的张力改变对后带的影响有显著性(P<0.01),对前带的影响无显著性(P=0.128).在57°以后,后带上的张力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00°~130°左右的范围达到大.前臂的旋转对韧带张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在肘关节屈曲90°时UCL断裂失效所需载荷大,在屈曲30°时小.UCL断裂好发部位为其前束肱骨内侧髁止点处.[结论]UCL损伤或者重建术后的固定角度应为肘关节屈曲<57°,早期的康复锻炼肘关节屈曲0°~57°为安全范围.肘关节在屈曲90°时具有高的外翻稳定性,可以减少UCL损伤机率.
作者:余恒明;刘娟;李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臀部褥疮,尤其是坐骨结节褥疮的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多发生于年老、瘫痪护理不力的人群.本科2005年6月~2009年11月共收治76个褥疮病员,其中坐骨结节、大粗隆褥疮骨外露创面共22处.基底骨质外露,呈灰黑色,周围较多钙化组织,均应用改良臀股部肌皮瓣,即延长其远端肌瓣长度并反折叠瓦武填充坐骨结节、大粗隆骨质创面,进行创面修复,效果较满意.
作者:黄道强;谢家水;汤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钙蛋白酶抑制剂E-64-D,脊髓组织钙蛋白酶表达和活性的变化及对动物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腹主动脉30 min,造成动物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B组),再灌注后静脉应用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C组)或甲基强的松龙(D组),观察3、24、72 h和7 d后脊髓损伤节段的钙蛋白酶的表达,及钙蛋白酶特异性底物68-KD NFP的降解和动物后肢功能情况.[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后3 h,开始出现的钙蛋白酶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72 h明显.68-KD NFP的降解产物也在再灌注损伤后3 h出现,并在72 h后达到高峰.应用E-64-D和甲基强的松龙后,钙蛋白酶的表达和68-KD NFP的降解得到抑制,而且E-64-D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甲基强的松龙,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地保护脊髓组织和动物后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张子峰;白玉树;侯铁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臭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筛选治疗RA的佳臭氧浓度.[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纯氧组、O3-10组、O3-20组、O3-30组、O3-40组、O3-50组,注射胶原蛋白Ⅱ与完全弗氏佐剂建立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第21 d起,根据分组关节内注射纯氧和不同浓度臭氧1 ml,每周1次,共注射3周.观察大鼠关节肿胀情况、双后肢足爪厚度以及滑膜形态学变化.[结果]造模21 d后关节肿胀达到高峰(P<O.01).治疗结束,O3-40组大鼠已无关节红肿现象,滑膜切片增生不明显,炎性浸润少,O3-40组大鼠足爪厚度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臭氧能较好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炎.
作者:余斌;陈辉强;卢昌怀;林庆荣;王博炜;覃承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所建立的钛板和死骨表面的细菌生物膜(BBF)模型用于研究同种细菌在不同异物表面的BBF形成能力的可行性,从而指导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采用改良的置片培养法建立钛板和死骨表面的BBF模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BBF图像及测量BBF厚度、活菌百分率.[结果]BBF是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实验组钛板和死骨的BBF厚度分别为(39.20±4.26)μm和(44.70±4.22)μn(P<0.05).在实验组钛板表面,中层和底层活菌百分率分别为(81.05±10.46)%和(52.20±5.45)%(P<0.01).在实验组死骨表面,中层和底层活菌百分率分别为(85.50±6.42)%和(57.30±4.92)%(P<0.01).[结论]此次实验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研究同种细菌在不同异物表面的BBF形成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死骨表面的BBF形成能力比钛板强.在BBF里,底层活菌的新陈代谢比中层的慢,并且活菌大多被死菌所包裹,这种结构可能是造成慢性骨髓炎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作者:冯安平;孙效棠;王万明;牛永永;黄少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