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坚持走专业理论与医疗实践紧密联系的学术道路

褚大由

关键词:专业理论, 医疗实践, 联系, 矫形外科, 专业医师, 扎实基础, 医学教育, 教会大学, 骨科医师, 医学院, 卫生部, 七年制, 进修班, 组织, 职业, 上海, 认识, 加工, 关系, 毕业
摘要:作为一名矫形外科专业医师,回顾我走过的职业历程,首先感到自己有幸受到过良好的医学教育.我毕业于上海一所知名教会大学七年制医学院,参加工作3年后,又获组织送往卫生部创办由骨科先辈方先之主持的骨科医师进修班1年,在专业理论上打下了扎实基础.现谈谈我对专业理论与医疗实践关系的认识体会,供矫形外科同道参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侵袭锁定接骨板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0月~2009年5月,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1例高能量创伤所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包括男15例,女6例,平均38岁(17~59岁).AO/OTA 31-A1 7例,A2 11例,A33例.无开放性骨折.以临床功能和X线检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6~18个月).21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9~16周),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愈合者.浅表感染1例.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优良19例,优良率90.5%.

    作者:罗晓中;吴刚;谭伦;黄讯;唐玉湖;林旭;郭勇;吴超;钟泽莅;刘世伟;王翔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切取骨间背侧皮瓣时,蒂部包含骨间背侧血管、肌间隔及2~3 cm宽的深筋膜和皮下组织,部分蒂部还包含1.0~1.5 cm宽的皮条.2002年1月~2009年1月,临床应用骨间背侧皮瓣35例,其中1例出现骨间背侧动脉在尺骨茎突上5 cm缺失变异.皮瓣大小5 cm×3 cm~12 cm×7.5 cm,蒂长4~11cm;筋膜皮下组织蒂宽2 cm 18例,2.5 cm 9例,3 cm 6例.[结果]3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另1例远端部分坏死,分别经换药和植皮后创面愈合.骨间背侧动脉解剖变异的1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具有成活可靠,切取简便,遇到骨间背侧动脉及其皮肤穿支解剖变异时仍可应用的优点.

    作者:张志国;董忠根;刘立宏;罗顺红;周征兵;杨洋;何苗;蒋波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股骨-髋臼撞击症解剖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一组以股骨的近端和(或)髋臼的解剖学异常为特征的疾病.Ganz等首先提出了FAl的概念,认为撞击症是由髋关节形态异常引起[1],局部的解剖学异常导致髋关节在运动时,出现股骨近端与髋臼边缘的反复撞击,进而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盂唇的撕裂[2],终导致髋关节的退行性改变[3].近年来,针对引发FAI的解剖异常因素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髋关节解剖形态上对此病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朱迪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ACLⅢ度损伤病人,将其分为2组;A组:自体肌腱移植30例;B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26例.两组病人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术后随访25~48个月,平均34.4个月.[结果]理学检查、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及KT2000检测,手术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与自体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相近,是重建ACL良好的移植物.

    作者:徐强;孙康;孙洪亮;盖鹏宙;聂锋;刘洪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通过体位复位、棒预弯、弧度撑开、伤椎关节突的杠杆牵引等操作技巧复位和固定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31例.[结果]31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6个月,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5.8%,无内固定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可以显著增加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提高复位和治疗效果.

    作者:何仿;周涛;林昊;李健;陆斌;陈小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60只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MSCs移植组、电刺激组、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组、对照组.应用BBB评分、SEP检测、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评定恢复情况.[结果]BBB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检测在移植后第7、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观测在移植后第7、8周有明显的恢复.[结论]3种治疗都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的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恢复,以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效果明显.

    作者:赵华;陈允震;刘海春;谢斌;陈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评价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35.1岁;闭合骨折23例,开放骨折8例.手术利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切开复位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24~108个月),31例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无切口感染、坏死,无深部感染、钢板外露,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与术后1年的度数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按照改良的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71~97分,平均87.5分.[结论]双切口降低了软组织的并发症,术中可直视下精确复位关节面,双钢板提供了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国平;熊敏;刘德昌;张新潮;张康乐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塑性弹力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生物力学定性分析

    [目的]探讨塑性弹力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塑性弹力夹板进行生物力学原理定性分析.[方法]2002年9月~2008年8月选择105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骨折整复后应用塑性弹力夹板固定.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按照Gan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行塑性弹力夹板固定后失去联系,以依从性差给予脱落;合计完成病例103例,完成率为98%.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随访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优80例,良13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达到90.3%.[结论]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进行中立位固定,临床疗效确切,而其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合理的生物力学设计.

    作者:和艳红;乔梁;孙永强;魏景梅;张云彬;孙晓太;刘汝银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外固定架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缺损胫骨粉碎性骨折

    自2005年5月~2009年6月,应用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32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鹏雍;凌尚准;陈俊;陆晓生;梁广权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锁定型GAMMA钉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伤亦逐年增加,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创伤程度越来越重,骨折类型越来越复杂,已成为创伤骨科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

    作者:张磊;刘丹;吴震东;何帅;黄宰宇;王以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目的]探讨延期手术治疗三踝骨折(Cotton's fracture)的具体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2000年1月~2009年1月,三踝骨折延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术前均行踝关节X线片和三维CT检查.对于CT显示后踝骨折偏外侧或者骨块居中的患者,选用踝后外侧切口,同时暴露外踝(lateral malleolus)和后踝(posterior malleo-lus),手术次序为外踝-后踝-内踝(medial malleolus).对于后踝骨折偏内侧的患者,利用踝后内侧切口同时暴露内踝和后踝,手术次序为外踝一内踝一后踝.对于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采用1/3管形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选择常规手术组行对照分析手术时间有无差异性,术后应用Baird评分结合踝关节活动度数对两组手术疗效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均达到解剖复位.延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101.67±37.991)min,常规手术组(85.29±34.2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7,P=0.15);延期手术组Baird评分平均得分95.9±2.9,常规手术组平均得分96.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两组患者踝关节术后活动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应根据后踝骨折移位情况选择显露后踝的切口,以及内踝、外踝、后踝的手术次序,以利于术中复位,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作者:夏睿;孔荣;方诗元;李守民;禹德万;张光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3年9月~2008年1月本院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232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男52例,女180例,年龄56~81岁,平均66.8岁.术前、术后3 d、1周、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8.35±0.6,术后3 dVAS评分为4.4±0.54,随访时VAS评分为2.45±0.42,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吕振木;杨中华;崔青;韩建荣;董占引;张建华;田伟荣;李浩然;王栓池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合并严重肺功能障碍的重度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型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肌营养不良症中觉见的一种,它往往合并有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且畸形进展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更为常见和迅速.对于同时合并有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定义为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小于预测值的30%)的病例,矫形外科医生往往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侧凸矫形手术对DMD患者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既往文献对手术安全性及肺功能改善情况报道较少,日本北里大学的学者M.Takaso等人报道其成功治疗14例此类患者的经验.

    作者:M.takaso;彭慧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后路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2009年应用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结果]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平均13个月,除Frankel A级1例无恢复外,其余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全部68枚螺钉位置正常,无螺钉松动、钢板折断等,椎体序列整齐,植骨均融合,无复位丢失.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情况发生.[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较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黄成建;黄海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在手足短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掌指骨骨折及跖骨骨折是临床常见外伤,2004年12月~2009年12月,作者应用微型钢板治疗跖骨、掌指骨骨折60例72处,效果满意.

    作者:杨根;梁龙芳;林奕旋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磁悬浮关节:一种新的人工关节设计

    针对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这一临床难题,我们以现有人工关节假体为模型,通过与现代材料科学、磁学及医用物理医学理论相结合,在人工关节假体中加入钕铁硼永磁材料,利用磁悬浮的工作原理,通过减少关节承重面的负荷,减少关节接触面的摩擦磨损,旨在从根本上减轻引起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磨损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及具有较好远期疗效的人工关节.

    作者:戴闽;聂涛;熊建卫;邹文楠;闫小青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股骨重建钉(RIN)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年9月~2009年1月通过RIN手术治疗的累及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部的3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男32例,女5例,年龄24~69岁,平均36岁.高能量损伤33例(交通事故伤26例,高处坠落伤7例),低能量损伤4例(均为运动中跌倒摔伤).股骨干骨折发生在上1/3段13例,中1/3段18例,下1/3段6例,其中开放骨折6例(Gustilo Ⅰ型1例,Ⅱ型5例).股骨颈骨折按照Garden分类,Ⅱ型19例,Ⅲ型9例,Ⅳ型2例.转子间骨折按AO分类,A1.1型3例,A2.1型1例.转子下骨折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Ⅰ型1例,ⅡA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h~13d(平均3.7d).术后进行渐进式的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4~3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股骨干13周,股骨颈14周,转子间12.6周,转子下15.5周.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无感染、内固定断裂和松动、髋内翻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评分:优(91~100分)21例,良(81~90分)11例,可(71~80分)4例,差(≤70分)1例,优良率86.5%.[结论]RIN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较其他方法可减少内固定数目.精心选择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积极的术后康复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王晓;邵越峰;魏岭娜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研究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1月~2006年12月,对18例闭合性跟腱断裂对断端采用改进的Bennells法丝线对端缝合后,采用半管状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部.获随访8个月~11年(平均6.8年)14例,4例失访,按功能恢复(下蹲、步行和跖屈肌力)和自我满意度评价.[结果]功能评价优7例,良5例,可2例;满意度评价结果,满意8例,基本满意5例,欠满意1例(术后14个月再断裂再手术已9年),无失败.[结论]断端缝合和半圆形腱瓣翻转是修复跟腱断裂的良好方法,值得推荐.

    作者:毛宾尧;李新春;司全明;应忠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防2003年1月~2007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185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81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80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检查,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分别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2年.其中对照组内固定断裂2例,康复组3例.按照HSS评分,康复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77%、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6%(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艾江波;帅浪;范红先;张斌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末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作者:刘生和;黄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