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宾尧;李新春;司全明;应忠追
[目的]回顾分析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4月,对54例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行后路植骨,并于术后12~20个月行内同定装置取出.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的32例.通过X线片,测量包括Cobb's角,伤椎上下终板成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参数,分析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伤椎局部变化情况,并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指数评价病程中腰背痛程度.[结果]术后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56个月,平均43个月.内固定术后复位满意,疼痛缓解明显,椎弓根螺钉断裂4例.随访期间,伤椎椎体高度和伤椎上下终板成角丢失不明显(P>0.05),Cobb's角有一定丢失(P<0.05),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青壮年,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良好复位和高度维持,术后取出内固定装置,可恢复局部运动功能.
作者:尹伟忠;倪斌;胡晓亮;倪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2009年应用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结果]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平均13个月,除Frankel A级1例无恢复外,其余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全部68枚螺钉位置正常,无螺钉松动、钢板折断等,椎体序列整齐,植骨均融合,无复位丢失.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情况发生.[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较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黄成建;黄海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防2003年1月~2007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185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81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80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检查,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分别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2年.其中对照组内固定断裂2例,康复组3例.按照HSS评分,康复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77%、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6%(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艾江波;帅浪;范红先;张斌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60只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MSCs移植组、电刺激组、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组、对照组.应用BBB评分、SEP检测、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评定恢复情况.[结果]BBB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检测在移植后第7、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观测在移植后第7、8周有明显的恢复.[结论]3种治疗都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的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恢复,以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效果明显.
作者:赵华;陈允震;刘海春;谢斌;陈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肌营养不良症中觉见的一种,它往往合并有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且畸形进展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更为常见和迅速.对于同时合并有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定义为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小于预测值的30%)的病例,矫形外科医生往往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侧凸矫形手术对DMD患者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既往文献对手术安全性及肺功能改善情况报道较少,日本北里大学的学者M.Takaso等人报道其成功治疗14例此类患者的经验.
作者:M.takaso;彭慧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为一名矫形外科专业医师,回顾我走过的职业历程,首先感到自己有幸受到过良好的医学教育.我毕业于上海一所知名教会大学七年制医学院,参加工作3年后,又获组织送往卫生部创办由骨科先辈方先之主持的骨科医师进修班1年,在专业理论上打下了扎实基础.现谈谈我对专业理论与医疗实践关系的认识体会,供矫形外科同道参考.
作者:褚大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针对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这一临床难题,我们以现有人工关节假体为模型,通过与现代材料科学、磁学及医用物理医学理论相结合,在人工关节假体中加入钕铁硼永磁材料,利用磁悬浮的工作原理,通过减少关节承重面的负荷,减少关节接触面的摩擦磨损,旨在从根本上减轻引起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磨损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及具有较好远期疗效的人工关节.
作者:戴闽;聂涛;熊建卫;邹文楠;闫小青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35.1岁;闭合骨折23例,开放骨折8例.手术利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切开复位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24~108个月),31例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无切口感染、坏死,无深部感染、钢板外露,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与术后1年的度数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按照改良的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71~97分,平均87.5分.[结论]双切口降低了软组织的并发症,术中可直视下精确复位关节面,双钢板提供了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国平;熊敏;刘德昌;张新潮;张康乐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多发骨折患者影像学观察,分析该类骨折AO分型构成特点,探讨AO分型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统计2003~2007年间膝关节多发骨折患者的发病例数,并且按年龄段、发病年份、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每例患者术前X线片进行AO/OTA分型,记录接受手术情况,术后1年进行Lyshlom评分,拍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共统计膝关节多发骨折167例,占下肢多发骨折的23.69%,其中由交通伤导致占53.29%,30~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29.34%.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占44.3%,髌骨+股骨远端占31.1%,胫骨近端+髌骨占19.8%例,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髌骨占4.8%.股骨远端骨折A3型多(25.4%),胫骨近端骨折B1型多(21.7%),髌骨骨折C3型多(31.2%).[结论]膝关节多发骨折多由交通伤导致,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呈逐年升高趋势.以股骨远端合并胫骨近端骨折多见,骨折类型以关节外股骨髁上,胫骨平台合并干骺端和涉及关节面髌骨横行骨折为主,骨折程度主要以粉碎型为主.
作者:孙然;张英泽;于昆仑;赵海涛;孙涛;李宝俊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通过体位复位、棒预弯、弧度撑开、伤椎关节突的杠杆牵引等操作技巧复位和固定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31例.[结果]31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6个月,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5.8%,无内固定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可以显著增加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提高复位和治疗效果.
作者:何仿;周涛;林昊;李健;陆斌;陈小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Hunt James Ramsay;李晓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末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作者:刘生和;黄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解剖型钛板治疗粉碎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46例56足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均采用外侧大切口跟骨钛板固定,保护腓肠神经,钢板外侧固定,术后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骨折复位效果.[结果]全部病例无感染,2足切口皮肤坏死,骨折全部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优26足,良22足,可6足,差2足,优良率86%.[结论]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粉碎跟骨骨折,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陶忠生;冯亚高;孟克盼;魏斌;张向宁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年龄≥6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4 h内手术组(A组)和1~4 d手术组(B组),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30 d死亡率和术后1年死亡率.[结果]A、B两组病人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而A、B两组≥80岁组术后1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80岁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4 d内无论进行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术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年龄>80岁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
作者:许连壮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塑性弹力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塑性弹力夹板进行生物力学原理定性分析.[方法]2002年9月~2008年8月选择105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骨折整复后应用塑性弹力夹板固定.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按照Gan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行塑性弹力夹板固定后失去联系,以依从性差给予脱落;合计完成病例103例,完成率为98%.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随访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优80例,良13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达到90.3%.[结论]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进行中立位固定,临床疗效确切,而其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合理的生物力学设计.
作者:和艳红;乔梁;孙永强;魏景梅;张云彬;孙晓太;刘汝银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47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股骨远端骨折AO/ASIF分型,A型36例,C型11例,治疗采用闭合或骨折端外侧小切口复位,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分别经8~36个月,平均9.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1例断钉及骨折不愈合,未发生膝内、外翻畸形和创伤性关节炎.根据Neer等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本组优38例,良7例,优良率95%,可2例,差0例,其中膝关节屈曲>120°的38例;95°~110°的7例;<95°的2例.[结论]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髓芯固定可靠,能早期关节功能练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周占国;张忠河;张晓卫;蔡军;李军;郭海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1月~2006年12月,对18例闭合性跟腱断裂对断端采用改进的Bennells法丝线对端缝合后,采用半管状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部.获随访8个月~11年(平均6.8年)14例,4例失访,按功能恢复(下蹲、步行和跖屈肌力)和自我满意度评价.[结果]功能评价优7例,良5例,可2例;满意度评价结果,满意8例,基本满意5例,欠满意1例(术后14个月再断裂再手术已9年),无失败.[结论]断端缝合和半圆形腱瓣翻转是修复跟腱断裂的良好方法,值得推荐.
作者:毛宾尧;李新春;司全明;应忠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用碳化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 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对Ⅱ型胶原海绵进行交联,评价了交联前后材料理化性能的改变,探讨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提取Ⅱ型胶原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冻干成多孔海绵材料后,室温下交联24 h,再次冻于成为Ⅱ型胶原海绵支架材料.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力测试机等手段对海绵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将绿色荧光蛋白(CFP)标记的兔软骨细胞种植到交联后的Ⅱ型胶原支架材料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1)交联后的海绵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未交联组相比明显提高,达到(2.18±0.47)MPa;(2)交联组材料的抗胶原酶降解能力显著提高,4 h后仅降解了8.28%.交联后孔径大小约为90 μm,孔隙率和平衡含水率平均为93.39%和97.78%;(3)软骨细胞在Ⅱ型胶原海绵上生长状况良好.[结论]交联后的Ⅱ型胶原海绵保持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力学性能和抗降解能力.
作者:秦胜男;陈鸿辉;杨小红;康宁;谭见容;梁佩红;戴丽冰;叶春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