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侵袭锁定接骨板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罗晓中;吴刚;谭伦;黄讯;唐玉湖;林旭;郭勇;吴超;钟泽莅;刘世伟;王翔奕

关键词:微侵袭, 骨折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锁定接骨板
摘要:[目的]评价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0月~2009年5月,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1例高能量创伤所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包括男15例,女6例,平均38岁(17~59岁).AO/OTA 31-A1 7例,A2 11例,A33例.无开放性骨折.以临床功能和X线检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6~18个月).21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9~16周),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愈合者.浅表感染1例.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优良19例,优良率90.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侵袭锁定接骨板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10月~2009年5月,通过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1例高能量创伤所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包括男15例,女6例,平均38岁(17~59岁).AO/OTA 31-A1 7例,A2 11例,A33例.无开放性骨折.以临床功能和X线检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6~18个月).21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9~16周),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以及骨不愈合者.浅表感染1例.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优良19例,优良率90.5%.

    作者:罗晓中;吴刚;谭伦;黄讯;唐玉湖;林旭;郭勇;吴超;钟泽莅;刘世伟;王翔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47例报告

    [目的]探讨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47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股骨远端骨折AO/ASIF分型,A型36例,C型11例,治疗采用闭合或骨折端外侧小切口复位,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分别经8~36个月,平均9.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1例断钉及骨折不愈合,未发生膝内、外翻畸形和创伤性关节炎.根据Neer等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本组优38例,良7例,优良率95%,可2例,差0例,其中膝关节屈曲>120°的38例;95°~110°的7例;<95°的2例.[结论]髌韧带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髓芯固定可靠,能早期关节功能练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周占国;张忠河;张晓卫;蔡军;李军;郭海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末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作者:刘生和;黄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在手足短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掌指骨骨折及跖骨骨折是临床常见外伤,2004年12月~2009年12月,作者应用微型钢板治疗跖骨、掌指骨骨折60例72处,效果满意.

    作者:杨根;梁龙芳;林奕旋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辅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辅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临床及电生理检测确诊为腕管综合征并进行腕管切开减压的患者,术前应用B超测量钩骨钩水平腕横切带的厚度,并与术中同水平直接测量结果和24例正常腕管B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检查腕管综合征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42±0.08)cm,术中同水平直接测量结果为(0.4±0.1)cm,正常人分别为(0.29±0.07)cm,腕管综合征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厚度B超结果和术中直接测量结果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S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厚度B超结果和术中直接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可作为辅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徐林;侯春林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评价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35.1岁;闭合骨折23例,开放骨折8例.手术利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切开复位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24~108个月),31例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无切口感染、坏死,无深部感染、钢板外露,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与术后1年的度数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按照改良的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71~97分,平均87.5分.[结论]双切口降低了软组织的并发症,术中可直视下精确复位关节面,双钢板提供了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国平;熊敏;刘德昌;张新潮;张康乐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ACLⅢ度损伤病人,将其分为2组;A组:自体肌腱移植30例;B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26例.两组病人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术后随访25~48个月,平均34.4个月.[结果]理学检查、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及KT2000检测,手术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与自体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相近,是重建ACL良好的移植物.

    作者:徐强;孙康;孙洪亮;盖鹏宙;聂锋;刘洪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年龄≥6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4 h内手术组(A组)和1~4 d手术组(B组),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30 d死亡率和术后1年死亡率.[结果]A、B两组病人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而A、B两组≥80岁组术后1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80岁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4 d内无论进行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术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年龄>80岁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

    作者:许连壮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防2003年1月~2007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185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81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80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检查,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分别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2年.其中对照组内固定断裂2例,康复组3例.按照HSS评分,康复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77%、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6%(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艾江波;帅浪;范红先;张斌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损伤不断增加,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在逐渐增多,国外文献报道该类骨折占股骨干骨折的2%~9%[1],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治疗时虽然有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可供选择,但尚无一种治疗方法得到普遍认可.本院自2003年3月~2009年1月共收治1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本文对这类骨折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邱桂斌;周春晖;温进杰;孙松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合并严重肺功能障碍的重度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型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肌营养不良症中觉见的一种,它往往合并有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且畸形进展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更为常见和迅速.对于同时合并有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定义为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小于预测值的30%)的病例,矫形外科医生往往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侧凸矫形手术对DMD患者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既往文献对手术安全性及肺功能改善情况报道较少,日本北里大学的学者M.Takaso等人报道其成功治疗14例此类患者的经验.

    作者:M.takaso;彭慧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研究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1月~2006年12月,对18例闭合性跟腱断裂对断端采用改进的Bennells法丝线对端缝合后,采用半管状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部.获随访8个月~11年(平均6.8年)14例,4例失访,按功能恢复(下蹲、步行和跖屈肌力)和自我满意度评价.[结果]功能评价优7例,良5例,可2例;满意度评价结果,满意8例,基本满意5例,欠满意1例(术后14个月再断裂再手术已9年),无失败.[结论]断端缝合和半圆形腱瓣翻转是修复跟腱断裂的良好方法,值得推荐.

    作者:毛宾尧;李新春;司全明;应忠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尺管综合征早的记载

    作者:Hunt James Ramsay;李晓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异体冻干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评价异体冻干颗粒骨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并鉴定.制备异体冻干颗粒骨浸提液,将成骨诱导7 d的BMSCs加入浸提液作为实验组,未加浸提液的为对照组,培养1、3、5 d,采用MTT法检测异体冻干颗粒骨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成骨诱导7 d的BMSCs按1×106/ml接种于异体冻干颗粒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与其复合培养的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酶消化法消化复合于冻干颗粒骨上的成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BMSCs成骨诱导7 d,ALP染色示胞浆内可见阳性蓝染颗粒,胞核呈红色.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在浸提液中生长与增殖状态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可见颗粒骨表而粘附多数成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伸展并能增殖、分泌产生细胞外基质;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异体颗粒骨对细胞周期无影响,实验组细胞均为正常2倍体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体冻干颗粒骨无细胞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细胞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曹基婷;李琪佳;宋会平;王志强;白俊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60只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MSCs移植组、电刺激组、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组、对照组.应用BBB评分、SEP检测、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评定恢复情况.[结果]BBB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检测在移植后第7、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成像及组织切片观测在移植后第7、8周有明显的恢复.[结论]3种治疗都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的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恢复,以MSCs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效果明显.

    作者:赵华;陈允震;刘海春;谢斌;陈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症分析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9年11月共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2例(62髋),根据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根据病例统计,常见的失败原因与手术中正确操作与否有关,其次为骨折、麻醉、骨质疏松、糖尿病合并脑出血.共5例,其中术中猝死1例,股骨骨折1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假体脱位2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长期可靠的疗效与手术中正确操作、术前准备工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作者:贾林;刘雪海;冯燕茹;黄德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坚持走专业理论与医疗实践紧密联系的学术道路

    作为一名矫形外科专业医师,回顾我走过的职业历程,首先感到自己有幸受到过良好的医学教育.我毕业于上海一所知名教会大学七年制医学院,参加工作3年后,又获组织送往卫生部创办由骨科先辈方先之主持的骨科医师进修班1年,在专业理论上打下了扎实基础.现谈谈我对专业理论与医疗实践关系的认识体会,供矫形外科同道参考.

    作者:褚大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后路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2009年应用侧块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结果]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平均13个月,除Frankel A级1例无恢复外,其余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全部68枚螺钉位置正常,无螺钉松动、钢板折断等,椎体序列整齐,植骨均融合,无复位丢失.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情况发生.[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较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黄成建;黄海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段骨折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分析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4月,对54例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行后路植骨,并于术后12~20个月行内同定装置取出.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的32例.通过X线片,测量包括Cobb's角,伤椎上下终板成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参数,分析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伤椎局部变化情况,并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指数评价病程中腰背痛程度.[结果]术后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56个月,平均43个月.内固定术后复位满意,疼痛缓解明显,椎弓根螺钉断裂4例.随访期间,伤椎椎体高度和伤椎上下终板成角丢失不明显(P>0.05),Cobb's角有一定丢失(P<0.05),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青壮年,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良好复位和高度维持,术后取出内固定装置,可恢复局部运动功能.

    作者:尹伟忠;倪斌;胡晓亮;倪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通过体位复位、棒预弯、弧度撑开、伤椎关节突的杠杆牵引等操作技巧复位和固定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31例.[结果]31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6个月,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5.8%,无内固定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可以显著增加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提高复位和治疗效果.

    作者:何仿;周涛;林昊;李健;陆斌;陈小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