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侯春林
[目的]回顾分析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4月,对54例青壮年胸腰段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行后路植骨,并于术后12~20个月行内同定装置取出.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的32例.通过X线片,测量包括Cobb's角,伤椎上下终板成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参数,分析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伤椎局部变化情况,并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指数评价病程中腰背痛程度.[结果]术后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56个月,平均43个月.内固定术后复位满意,疼痛缓解明显,椎弓根螺钉断裂4例.随访期间,伤椎椎体高度和伤椎上下终板成角丢失不明显(P>0.05),Cobb's角有一定丢失(P<0.05),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青壮年,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良好复位和高度维持,术后取出内固定装置,可恢复局部运动功能.
作者:尹伟忠;倪斌;胡晓亮;倪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针对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这一临床难题,我们以现有人工关节假体为模型,通过与现代材料科学、磁学及医用物理医学理论相结合,在人工关节假体中加入钕铁硼永磁材料,利用磁悬浮的工作原理,通过减少关节承重面的负荷,减少关节接触面的摩擦磨损,旨在从根本上减轻引起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磨损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及具有较好远期疗效的人工关节.
作者:戴闽;聂涛;熊建卫;邹文楠;闫小青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末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作者:刘生和;黄伟;蔡培华;柴益民;范存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股骨重建钉(RIN)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年9月~2009年1月通过RIN手术治疗的累及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部的3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男32例,女5例,年龄24~69岁,平均36岁.高能量损伤33例(交通事故伤26例,高处坠落伤7例),低能量损伤4例(均为运动中跌倒摔伤).股骨干骨折发生在上1/3段13例,中1/3段18例,下1/3段6例,其中开放骨折6例(Gustilo Ⅰ型1例,Ⅱ型5例).股骨颈骨折按照Garden分类,Ⅱ型19例,Ⅲ型9例,Ⅳ型2例.转子间骨折按AO分类,A1.1型3例,A2.1型1例.转子下骨折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Ⅰ型1例,ⅡA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h~13d(平均3.7d).术后进行渐进式的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4~3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股骨干13周,股骨颈14周,转子间12.6周,转子下15.5周.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无感染、内固定断裂和松动、髋内翻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评分:优(91~100分)21例,良(81~90分)11例,可(71~80分)4例,差(≤70分)1例,优良率86.5%.[结论]RIN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较其他方法可减少内固定数目.精心选择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积极的术后康复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王晓;邵越峰;魏岭娜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3年9月~2008年1月本院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232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男52例,女180例,年龄56~81岁,平均66.8岁.术前、术后3 d、1周、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8.35±0.6,术后3 dVAS评分为4.4±0.54,随访时VAS评分为2.45±0.42,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吕振木;杨中华;崔青;韩建荣;董占引;张建华;田伟荣;李浩然;王栓池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一组以股骨的近端和(或)髋臼的解剖学异常为特征的疾病.Ganz等首先提出了FAl的概念,认为撞击症是由髋关节形态异常引起[1],局部的解剖学异常导致髋关节在运动时,出现股骨近端与髋臼边缘的反复撞击,进而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盂唇的撕裂[2],终导致髋关节的退行性改变[3].近年来,针对引发FAI的解剖异常因素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髋关节解剖形态上对此病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朱迪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35.1岁;闭合骨折23例,开放骨折8例.手术利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切开复位双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24~108个月),31例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无切口感染、坏死,无深部感染、钢板外露,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外翻畸形愈合等.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与术后1年的度数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按照改良的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71~97分,平均87.5分.[结论]双切口降低了软组织的并发症,术中可直视下精确复位关节面,双钢板提供了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双切口内外侧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国平;熊敏;刘德昌;张新潮;张康乐 刊期: 2010年第12期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伤亦逐年增加,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创伤程度越来越重,骨折类型越来越复杂,已成为创伤骨科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
作者:张磊;刘丹;吴震东;何帅;黄宰宇;王以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ACLⅢ度损伤病人,将其分为2组;A组:自体肌腱移植30例;B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26例.两组病人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术后随访25~48个月,平均34.4个月.[结果]理学检查、Lysholm-Tegner和IKDC膝关节综合功能评定及KT2000检测,手术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与自体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相近,是重建ACL良好的移植物.
作者:徐强;孙康;孙洪亮;盖鹏宙;聂锋;刘洪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9年11月共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2例(62髋),根据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根据病例统计,常见的失败原因与手术中正确操作与否有关,其次为骨折、麻醉、骨质疏松、糖尿病合并脑出血.共5例,其中术中猝死1例,股骨骨折1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假体脱位2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长期可靠的疗效与手术中正确操作、术前准备工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作者:贾林;刘雪海;冯燕茹;黄德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通过体位复位、棒预弯、弧度撑开、伤椎关节突的杠杆牵引等操作技巧复位和固定治疗屈曲压缩性胸腰椎骨折31例.[结果]31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6个月,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5.8%,无内固定钉棒断裂发生.[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一定的手术复位技巧,可以显著增加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提高复位和治疗效果.
作者:何仿;周涛;林昊;李健;陆斌;陈小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塑性弹力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塑性弹力夹板进行生物力学原理定性分析.[方法]2002年9月~2008年8月选择105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骨折整复后应用塑性弹力夹板固定.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按照Gan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行塑性弹力夹板固定后失去联系,以依从性差给予脱落;合计完成病例103例,完成率为98%.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随访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优80例,良13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达到90.3%.[结论]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进行中立位固定,临床疗效确切,而其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合理的生物力学设计.
作者:和艳红;乔梁;孙永强;魏景梅;张云彬;孙晓太;刘汝银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辅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临床及电生理检测确诊为腕管综合征并进行腕管切开减压的患者,术前应用B超测量钩骨钩水平腕横切带的厚度,并与术中同水平直接测量结果和24例正常腕管B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检查腕管综合征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42±0.08)cm,术中同水平直接测量结果为(0.4±0.1)cm,正常人分别为(0.29±0.07)cm,腕管综合征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厚度B超结果和术中直接测量结果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S组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的厚度B超结果和术中直接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可作为辅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徐林;侯春林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用碳化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 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对Ⅱ型胶原海绵进行交联,评价了交联前后材料理化性能的改变,探讨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提取Ⅱ型胶原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冻干成多孔海绵材料后,室温下交联24 h,再次冻于成为Ⅱ型胶原海绵支架材料.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力测试机等手段对海绵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将绿色荧光蛋白(CFP)标记的兔软骨细胞种植到交联后的Ⅱ型胶原支架材料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1)交联后的海绵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未交联组相比明显提高,达到(2.18±0.47)MPa;(2)交联组材料的抗胶原酶降解能力显著提高,4 h后仅降解了8.28%.交联后孔径大小约为90 μm,孔隙率和平衡含水率平均为93.39%和97.78%;(3)软骨细胞在Ⅱ型胶原海绵上生长状况良好.[结论]交联后的Ⅱ型胶原海绵保持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力学性能和抗降解能力.
作者:秦胜男;陈鸿辉;杨小红;康宁;谭见容;梁佩红;戴丽冰;叶春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年龄≥6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4 h内手术组(A组)和1~4 d手术组(B组),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30 d死亡率和术后1年死亡率.[结果]A、B两组病人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而A、B两组≥80岁组术后1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80岁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4 d内无论进行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术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年龄>80岁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
作者:许连壮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掌指骨骨折及跖骨骨折是临床常见外伤,2004年12月~2009年12月,作者应用微型钢板治疗跖骨、掌指骨骨折60例72处,效果满意.
作者:杨根;梁龙芳;林奕旋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1月~2006年12月,对18例闭合性跟腱断裂对断端采用改进的Bennells法丝线对端缝合后,采用半管状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部.获随访8个月~11年(平均6.8年)14例,4例失访,按功能恢复(下蹲、步行和跖屈肌力)和自我满意度评价.[结果]功能评价优7例,良5例,可2例;满意度评价结果,满意8例,基本满意5例,欠满意1例(术后14个月再断裂再手术已9年),无失败.[结论]断端缝合和半圆形腱瓣翻转是修复跟腱断裂的良好方法,值得推荐.
作者:毛宾尧;李新春;司全明;应忠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异体冻干颗粒骨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并鉴定.制备异体冻干颗粒骨浸提液,将成骨诱导7 d的BMSCs加入浸提液作为实验组,未加浸提液的为对照组,培养1、3、5 d,采用MTT法检测异体冻干颗粒骨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成骨诱导7 d的BMSCs按1×106/ml接种于异体冻干颗粒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与其复合培养的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酶消化法消化复合于冻干颗粒骨上的成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BMSCs成骨诱导7 d,ALP染色示胞浆内可见阳性蓝染颗粒,胞核呈红色.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在浸提液中生长与增殖状态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可见颗粒骨表而粘附多数成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伸展并能增殖、分泌产生细胞外基质;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异体颗粒骨对细胞周期无影响,实验组细胞均为正常2倍体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体冻干颗粒骨无细胞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细胞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曹基婷;李琪佳;宋会平;王志强;白俊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通过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的疗效.[方法]随防2003年1月~2007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185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81例,术后采取固定、传统康复等常规治疗;康复组80例,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X线检查,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分别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2年.其中对照组内固定断裂2例,康复组3例.按照HSS评分,康复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77%、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6%(P<0.05).[结论]根据骨科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戴闽;艾江波;帅浪;范红先;张斌 刊期: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