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外科治疗探讨

吕游;赵汉平;李佩佳;罗永忠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方法]17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根据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分为:稳定组、失稳组和严重失稳组.对稳定组和失稳组行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严重失稳组行全椎板减压、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15分法)和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对稳定组和失稳组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和手术改善率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3年随访,术前JOA评分平均4.94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18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71.74%.稳定组和失稳组患者的改善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椎间失稳而以下肢症状为主诉的患者,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中有限开窗,摘除髓核组织并保留椎间稳定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颅盆牵引下肋骨成形术治疗胸廓塌陷

    [目的]介绍35例重度脊柱侧弯合并严重胸廓塌陷的病例,在颅盆牵引的过程中,同时采用肋骨成形术加水平牵引治疗胸廓塌陷.[方法]颅盆牵引3周后,脊柱侧弯矫正到一定程度时,在侧弯凹侧肋骨塌陷重的部位,与肋骨交叉作横切口,暴露3~6条肋骨,用特制的肋骨折弯器将肋骨折弯变圆,用10号双股粗丝线将每条肋骨提起,自皮肤穿出通过橡皮膜在颅盆装置的立柱上作牵引.[结果]35例中除2例原发性肺不张和肺缺如未作手术外,其余33例均经肋骨成形术,使塌陷的胸廓变圆、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嘴唇和甲床紫绀消失,给下一步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提供了安全条件.[结论]颅盆牵引装置是个有利的牵引固定点,能使折弯变圆的肋骨借助于颅盆装置作牵引,给恢复胸廓塌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在颅盆牵引下除矫正脊柱侧弯外,也是同时治疗胸廓塌陷的好时机.

    作者:田慧中;马原;吕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髋臼加强环(ARR)应用于髋关节翻修术8例随访报告

    [目的]评价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在髋关节翻修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2001年5月~2006年12月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36~70岁),平均体重指数20(15~28).初次置换距翻修术5~20年,平均6.7年.翻修原因:感染性松动2例,无菌性松动6例.在8个髋关节翻修术中,6髋行全髋关节翻修,2髋仅翻修髋臼.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 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计算假体生存率.[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末次随访前死亡1例(心肌梗死),平均随访4.5年(1.5~7.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0分(20~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74~94分),其中疼痛、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3.8分和11.5分提高到40.3分和39.9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跛行,末次随访时1例无跛行,5例仅有轻度跛行,1例中度跛行.5髋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因假体周围感染导致髋臼骨溶解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29%;2髋发生异位骨化.以任何原因进行了翻修和影像学证明有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髋臼加强环4.5年存活率为63%.[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可令人接受.但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必须加强监测,防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朋;史占军;管明强;肖军;王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通络汤加牵引推拿治疗颈椎间盘膨出/突出症34例早期临床效果体会

    自2000年9月~2008年9月,采用自拟活血解痉通络汤口服配合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膨出/突出症34例,取得早期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丰爱;王海霞;王言孟;路训平;石宝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对国人胫骨近端截面的形态学测量

    [目的]通过建立正常膝关节数字模型,测量胫骨近端不同截面线性参数,探讨性别及截骨厚度差异对胫骨假体基底部形态设计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正常成人左侧膝关节,男女各半,年龄18~55岁,平均43岁;利用原始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对胫骨近端进行模拟截骨,测量各截面内外侧前后径和横径.比较各测量值在性别间及截骨面间的差异.[结果]获取正常胫骨近端截面内外侧前后径、横径、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内外侧前后径、横经、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在不同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前后径、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在不同截骨面高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截面的几何形态不同于西方人,应用进口胫骨假体要考虑国人的特点;性别及胫骨截骨厚度会影响胫骨假体的设计和置换术中假体的选择.

    作者:李钰军;余斌;罗彪;周然;胡岩君;王博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髌骨软骨化症早的报告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方法]17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根据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分为:稳定组、失稳组和严重失稳组.对稳定组和失稳组行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严重失稳组行全椎板减压、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15分法)和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对稳定组和失稳组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和手术改善率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3年随访,术前JOA评分平均4.94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18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71.74%.稳定组和失稳组患者的改善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椎间失稳而以下肢症状为主诉的患者,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中有限开窗,摘除髓核组织并保留椎间稳定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吕游;赵汉平;李佩佳;罗永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前路减压术后颈椎重建的研究进展

    颈前路减压后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稳定性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较为重要.文中综述了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次全切减压后的颈椎重建.经间隙减压后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减压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颈椎融合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椎间高度丢失和植骨不融合是两个主要的问题.人工椎间盘可保留椎节运动,但适应证较窄.颈椎彻底减压后应选择合适的方式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稳定性.

    作者:黄平;陈德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强度恒磁场协同顺铂促进U2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恒磁场促进顺铂诱导的U2骨肉瘤细胞(U2-OS)细胞凋亡及p53、bcl-2、c-myc基因表达变化的情况.[方法]分别使用1 mT、10 mT、100 mT恒磁场和加入3.0 μg/ml顺铂的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U2-OS细胞24 h.采用四甲基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恒磁场和顺铂联合对U2骨肉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不同强度恒磁场能促进顺铂对人U2-OS细胞的抑制作用,10 Gs场强下其抑制率、凋亡率高;凋亡率达37.66%,而p53 mRNA表达强,bcl-2、c-myc mRNA表达弱.[结论]不同强度恒磁场协同顺铂通过诱导细胞内p53、bcl-2、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10 Gs场强下协同顺铂的抗肿瘤作用强.

    作者:戴闽;詹平;熊高飞;熊建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综合管理的探讨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和单纯弹力绷带包扎后出血量的比较,评估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综合管理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8月10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别随机进入综合管理组和对照组,其中综合管理组54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况均具有可比性,术后综合管理组用弹力绷带包扎,石膏固定膝关节伸直位,髋关节抬高35°,并行持续冰敷.对照组仅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伸直位放置.对其术后2 h、12 h、 24 h的失血量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两组术后2 h、12 h、 24 h的失血量.[结果]综合管理组2 h、12 h、 24 h的平均失血量分别为170 ml(85~505 ml)、210 ml(105~560 ml)、260 ml(110~580 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0 ml(110~900 ml)、320 ml(115~930 ml)、390 ml(170~970 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对TKR术后进行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明显减少失血,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失血平均减少33.3%,是一种简单易行价廉有效的减少TKR术后失血的方法.

    作者:冯宗权;陈志维;王全兵;邢基斯;陈希聪;陈坚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国医生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我作为骨科医生参加中国医疗队到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工作2年.在首都点、昂布翁贝、瓦杜曼几和桑巴瓦医院工作过,现将骨科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程显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手术方式选择治疗胸腰椎结核并严重后凸畸形及重度截瘫

    [目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发病节段伴有严重后凸畸形和重度截瘫的胸腰椎结核疗效探讨.[方法]2003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住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12~56岁,平均25岁.病变节段:T1~44例、T5~104例,胸腰段9例,腰椎6例,累及2个椎体8例,3个椎体12例.手术方式:4例选择经胸骨颈胸联合入路,5例选择单一后路椎体去松质骨截骨术,14例选择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全身情况,2例分期,12例一期手术.术后观察植骨融合时间,畸形矫正度和截瘫恢复程度.[结果]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7个月,融合率100%.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2°.所有患者截瘫都完全恢复,长的10个月时间内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大的手术并发症.[结论]根据胸腰椎发病节段及后凸畸形和截瘫程度,选择单一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的手术方式能获得有效的根治,可行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畸形矫正后内固定获得脊柱前后方的稳定性,能完全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浩;塔依尔江·举来提;袁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有关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在骨科的应用及其进展

    骨与关节结构和成分有良好的自然密度对比性,特别是X线的发现,开始了影像学的先河,广泛被应用以了解骨科伤病痛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软组织情况和治疗效果,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但X线不是完美无缺,它仅从影像变化来判断,而不是实质变化,仍有局限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学也迅速发展,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核素扫描等更弥补了X线的不足,超声、云纹图、血流图等使影像学更显示其优越,成为骨科诊断的必备.

    作者:唐农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骨肉瘤耐MTX细胞系中RFC、DHFR、GST-π的mRNA表达

    [目的]研究RFC(还原叶酸载体)、GST-π(谷胱甘肽S转移酶π)、DHFR(二氢叶酸还原酶) mRNA在人骨肉瘤U2-OS细胞系及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R1-R3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人骨肉瘤MTX化疗耐药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冲击并逐步增加诱导药物浓度诱导的方法,诱导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并建立耐MTX细胞系(U2-OS/R1-R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mRNA 水平检测RFC、GST-π、DHFR在U2-OS及(U2-OS/R1-R3)中的表达.[结果]本试验成功建立三株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R1-R3中,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TX耐药与DHFRmRNA表达增加有关,与RFC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与 GST-πmRNA的表达增加有关.[结论]本试验在基因水平探讨人骨肉瘤细胞MTX化疗耐药机制, DHFR、GST-π基因表达的增加及RFC基因表达的降低参与了人骨肉瘤细胞的MTX耐药,为临床探索骨肉瘤患者的MTX耐药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临床筛选MTX化疗不敏感患者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于明东;李书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骨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骨科手术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目的]骨科的医疗纠纷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与一般医疗纠纷不同的特点.本文针对骨科专业医疗纠纷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并对骨科医疗专业人员在防范医疗纠纷对策方面提出讨论.

    作者:杨德利;李延鹏;王永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肢体恶性骨肿瘤的微波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术

    [目的]探讨肢体恶性骨肿瘤的微波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荷瘤骨段与正常组织分离后原位热灭活,经过灭活骨段的加固措施,使其能够承重,且保留了临近的自然关节.[结果]经本术式治疗的309例肢体肿瘤结果:3年以上存活率为60.2%,对多数病人而言,保留了功能甚为满意的肢体,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均较文献报告低.[结论]原位灭活保肢术是一种可靠、有效和简化的术式,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均令人鼓舞.

    作者: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郑联合;杨彤涛;龙华;王育才;孙嗣国;李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复合自体MSCs横突间成骨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ization bone,DPB)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性能及其成骨作用.[方法]采用脱蛋白法制备异种松质骨支架,复合一定数量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构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24只6~8个月龄雄性青山羊为受体制作脊柱L3、4横突间植骨模型.实验根据不同植入物分为3组:异种DPB复合一定数量的自体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单纯DPB;自体髂骨.各时间段通过手检、影像学、组织学以及机械性能测试并对比分析来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异种DPB保持了天然网架结构,与山羊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各组材料脊柱横突间融合情况:组织工程骨植入横突间组织学表现为多点成骨,融合效果良好,不同时间段影像学与自体髂骨组基本一致.单纯DPB植入组随时间推移大部材料吸收,仅桥接骨床部有少量骨痂生成.12周后各组融合强度组织工程骨组优于单纯DPB组而接近自体髂骨组.[结论]以异种DPB为支架复合一定数量自体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其成骨能力接近于自体骨.单纯DPB成骨能力差,不能作为骨移植材料.

    作者:高春阳;孙革;韩冬梅;李罡;周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

    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作为全身骨关节结核发病率首位的脊柱结核一直是骨科医生研究的焦点.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外科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手术病例的选择、术前准备、手术中技巧及术后处理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现就此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王涛;杨杰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B-twin与椎间融合器Cage在退行性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B-twin与Cage两种不同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4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Cag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112例,B-twi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79例,随机从两组病例中各抽取30例,分成两组,分析2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等有无差别.[结果]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但B-twin治疗组创伤小,恢复较快,费用较高;Cage组减压充分、费用较低,但创伤大且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Btwin技术和Cage技术是两种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椎间融合技术,各有其优点,都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胡文凯;王文军;姚女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大活动度、活动节段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大活动度、活动节段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作者:朱如森;张学利;田融;孙振辉;张颖;杜文君;崔子健;夏英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