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庆轩;李佩佳;赵汉平;罗永忠;刘宁;薛源
[目的]分类小儿肱骨外髁骨折,分析不同骨折类型和治疗方法的结果和并发症.[方法]本组以1996年5月~2005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肱骨外髁骨折,并随访1年以上的92例为对象,其中男66例,女26例.Milch I型12例,Ⅱ型80例;Jakob I期15例,Ⅱ期59例,Ⅲ期18例.9例应用石膏固定,83例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18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5例.[结果]根据Hardacre的疗效判定标准,优46例,良41例,差5例.随访中发生的并发症有骨刺形成8例,外髁生长过度及肘内翻4例,肘外翻3例,早期骨骺闭合2例,骨不连2例,延迟愈合1例,局部感染5例,鱼尾状变形1例,无菌性坏死3例,关节运动受限2例.[结论]肱骨外髁骨折在小儿肘关节周围骨折中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大多数在JakobⅢ期,少数在Ⅱ期.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寻求解剖复位.在JakobⅡ期中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在JakobⅡ期透视下尽可能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李勋;申炫大;元虎;李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髋关节稳定和肢体功能等方面,已为学界和患者广泛认同.随着临床深入研究,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不断推动人工关节的发展.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作者:刘玉杰;李志超;李海鹏;薛静;王志刚;李众利;蔡胥;李光辉;魏民;朱娟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髋臼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30例(32髋)髋臼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髋臼骨折后平均间隔7年5个月(5个月~29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对3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时平均5l岁(25-78岁).应用非骨水泥人工关节29髋,骨水泥型2髋,混合型1髋.术后平均随访8年9个月(4~17年).[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在骨移植、翻修率、手术时间和异位骨化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O.05);失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守组失血量较多.手术组和保守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髋臼骨折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两者远期疗效相似,非骨水泥型关节置换疗效较好.
作者:潘进社;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张奉琪;陈伟;James P waddell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膝关节部位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常规行膝关节镜检查,观察关节腔内各结构的损伤情况,了解膝关节腔内骨折的形态、移位方向和性质、软骨缺损及塌陷程度.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复位和固定,后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术后坚持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结果]治疗39例膝关节部位骨折,其中胫骨平台骨折21例,股骨远端骨折18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近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膝关节部位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视野清晰,能同时处理关节腔内其他合并损伤,骨折愈合快、能早期锻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史庆轩;李佩佳;赵汉平;罗永忠;刘宁;薛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下肢骨干骨折手术中.内固定之前的主要工作是骨折的复位,在传统的临床手术中,骨折的复位装置通常只有一个线性自由度,所以复位效果并不理想.
作者:于凌涛;杜志江;孙立宁;郝晨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远端LCP经皮植入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3月对21例胫骨远端骨折病人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人路植入胫骨远端LCP.[结果]2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4周,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14例,良5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0.47%.[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作者:胡茂忠;范猛;井万里;孙玉福;李轶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髋臼前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9年6月~2005年12月共收治髋臼前壁骨折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6~71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坠落伤1例,砸伤2例.其中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6例采用手术治疗.对移位不大的2例髋臼前壁骨折患者,采用骨牵引6~8周,扶拐逐渐负重行走6~8周,12~16周后弃拐完全负重行走.采用手术治疗者手术入路均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若骨折块较小,仅用拉力螺钉固定;若骨折块较大,则用重建钢板固定;髂前下棘骨折和碎骨块用拉力螺钉固定.4周后扶拐不负重行走,然后扶拐逐渐负重行走6~8周,一般术后3个月可弃拐行走.[结果]随访1~4年,平均2年,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临床结果评价采用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结果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5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3%.非手术治疗的2例关节功能表现优.[结论]CT扫描对于髋臼前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大.骨折块较大、移位比较严重且伴有髋关节前脱位、关节内有游离骨块的髋臼前壁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以Smith-Pe-tersen入路佳.
作者:袁良忠;郭延章;沈元新;刘自金;王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桡骨小头骨折是肘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受伤的机理往往是在跌倒时,上肢处于外展、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时手掌着地,由于提携角的影响,使肘关节处于强大的外翻应力,致使肱骨头撞击桡骨头而致其骨折[1].
作者:朱智军;柴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以健侧小腿内侧皮瓣设计成皮管,桥接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两小腿用外固定架平行可靠固定.断蒂后重新恢复健侧胫后血管的通畅性.[结果]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健侧小腿内侧仅有线形瘢痕,足部无畏寒表现.[结论]应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皮管桥接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小腿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及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开刚;王军;王永福;赵铭;马玉栋;范启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31.1岁;左侧4例,右侧27例,均为单侧;运动伤14例,交通伤10例,击打伤5例,机器伤2例;受伤距手术时间0~6d,平均1.6d.
作者:张启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作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方法进行了改良,增加了股骨后髁截骨厚度,本项研究通过截骨厚度的测量对改良截骨方法的手术效果进行了验证.[方法]对8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各向截骨骨块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分为膝内翻和膝外翻两组,采用Studentb t-test对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总体截骨厚度在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均小于假体厚度.膝内翻组,外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膝外翻组,内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结论]采用改良的股骨截骨方法,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孙水;Udo Malzer;Peter Schuler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部严重组织缺损急诊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在急诊时采用自行设计的皮瓣、组织瓣对拇指(或2~3指)合并虎口、手背、手掌大面积皮肤缺损采用第2(2~3)足趾携带踝前皮瓣、足背扩大皮瓣,行拇(2~3)指再造、虎口开大成形及手掌、手背或手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15例及第2足趾或拇甲瓣加组合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及同时修复虎口、手背、手掌或前臂皮肤缺损252例;手掌尺侧、手掌尺腕侧骨骼与肌肉缺损或合并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采用巨大胸脐皮瓣或携带腹直肌的胸脐皮瓣修复与重建372例;全手脱套伤皮肤缺损的修复采用吻合肩胛下血管的肩胛侧胸联合皮瓣,用侧胸皮瓣覆盖手背创面,肩胛部皮瓣覆盖手部掌侧创面,缝成袋状完全能包裹手部或手部合并前臂创面18例.[结果]本组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组织瓣有7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与重新吻合后均成活.术后伤口一期愈合619例,38例二期愈合.随访1~15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属优340例,良228例,可65例,差24例,优良率86.5%.[结论]手部严重组织缺损急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与一期功能重建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范启申;周祥吉;高学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腓肠肌腱瓣翻转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及方法.[方法]对跟腱断裂的3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断裂的跟腱,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Amer Lindholm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2例随访1年以上.患者终末评价结果:优:2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7.1%.[结论]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疗效良好,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新;贾鹏;何锦泉;庞桂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1~62岁,平均41.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15 h.致伤原因:雷管爆炸伤2例,枪弹伤11例.
作者:高培刚;陈兴康;张晨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设计并改良大鼠气囊模型(the air pouch model),证实该模型在人工关节松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改良大鼠气囊模型的建立: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背部皮下注入空气20ml,48 h后补充注入空气10ml形成气囊.形成气囊24 h后气囊穿刺,注入PBS液5 ml,6、24、48 h分别穿刺抽液,收集囊内液体采用ELISA方法测定IL-6和TNF-α;(2)改良大鼠气囊模型对不同关节材料磨损颗粒生物反应的比较: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皮下充气造模后将钴铬钼、钛铝钒和钛铌锆合金(TNZ)颗粒混悬液注入气囊,收集囊内液体采用ELISA方法测定IL-6和TNF-α,用囊壁组织学切片进行炎症细胞反应分级并测量囊壁厚度.[结果](1)在SD大鼠皮下注入空气20ml可以形成饱满的气囊,大鼠术后活动正常.48 h后气囊由于气体吸收体积减小,张力下降.再次注射10ml空气后张力恢复.PBS能使囊内液体的TNF-α在6 h左右出现一个高峰达239.30 pg/ml,与24 h和48 h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测定值没有TNF-α那样的6 h分泌高峰.6、24、48 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钴铬钼、钛铝钒、TNZ 3种颗粒注入气囊48 h后都能引起TNF-α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两两比较,钛铝钒组明显高于钴铬钼组和TNZ组(P<0.05).3种材料均不能引起IL-6分泌的显著增加(P>O.05).TNZ组气囊囊壁厚度明显小于钴铬钼组和钛铝钒组(P<0.001).[结论]改良大鼠气囊模型具有造模简单、对人工关节颗粒反应快速敏感的特点,是一种人工关节松动相关实验研究有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贾庆卫;戴尅戎;汤亭亭;周新社;严孟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对35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如何控制血糖,术前准备,选择麻醉和手术方式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手术病人血糖控制满意且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随访6~2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合适的围手术期治疗尤其是控制血糖,麻醉和手术方式佳选择,术后功能锻炼,这些是该类病人成功治疗的保证.
作者:华炯;黄伟杰;Ouadih Rachid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据悉200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近日结束,著名骨科专家邱贵兴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骨科领域两院院士总数达到8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体外冲击波对16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进行治疗,定期每月复查x线片检查,了解骨痂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冲击波治疗后,16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13例有较明显的骨痂生长,其中12例终愈合,3例无效.骨折延迟愈合治疗后愈合时间为6~20周,平均为12周.治疗总有效率为81%,平均治愈率为75%,震波治疗后未观察到肢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对内、外固定物无影响.[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可促进骨痂生长,缩短愈合时间,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外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其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创伤小,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爱国;程凌;周海宁;马洪;谢少伟;伍云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采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内固定失败23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6个可能影响DHS内固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Singh指数、损伤原因、Garden对位指数、骨折类型).[结果]单变量分析提示性别、损伤原因和骨折类型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0.05),但年龄、Singh指数、Garden复位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有关(P<0.05);多变量分析与单变量分析有矛盾之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比逐步Logistic分析有更多因素纳入回归模型.[结论]在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数据时,应根据反应变量类型和研究设计类型选择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骨折复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是DHS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作者:管国平;杨业林;王华;侯传勇;孙福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