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刺五加Actin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柴丽花;修乐山;周秘;邢朝斌

关键词:刺五加, 肌动蛋白,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目的:克隆刺五加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刺五加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根据初步克隆到的刺五加Act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套式PCR进行3'和5'RACE扩增,得到Actin基因的3'和5'端cDNA序列片段,拼接获得cDNA全长。将该序列进行BLAST比对、相似度分析,并对刺五加Actin1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刺五加的Actin基因全长1507 bp,命名为ESA ctin1,注册号KC469585。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140 bp,3'端非编码区长233 bp。ESActin1与GenBank 中注册的其它植物肌动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75%以上,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在94%以上。结论:首次报道了刺五加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刺五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刺五加Actin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克隆刺五加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刺五加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根据初步克隆到的刺五加Act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套式PCR进行3'和5'RACE扩增,得到Actin基因的3'和5'端cDNA序列片段,拼接获得cDNA全长。将该序列进行BLAST比对、相似度分析,并对刺五加Actin1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刺五加的Actin基因全长1507 bp,命名为ESA ctin1,注册号KC469585。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140 bp,3'端非编码区长233 bp。ESActin1与GenBank 中注册的其它植物肌动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75%以上,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在94%以上。结论:首次报道了刺五加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刺五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柴丽花;修乐山;周秘;邢朝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大孔吸附柱色谱法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

    目的: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方法:以莫诺苷为指标,采用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优选接骨木根皮乙醇提取物的佳纯化工艺。上样量小于1、250(莫诺苷、树脂)的接骨木醇提取物,水洗脱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柱色谱,弃去20倍柱体积的水洗脱液,以10%乙醇完全洗脱,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即得接骨木总苷。结果:总苷中莫诺苷含量大于50%。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工业生产。

    作者:韩华;殷鑫;杨炳友;杨柳;夏永刚;王秋红;匡海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HPLC-ELSD法测定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的含量

    目的:建立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以乙腈-50 mmol·mL-1乙酸铵为流动相,色谱柱Waters XBridge Amide(4.6 mm×150 mm,3.5μm);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漂移管温度90℃,氮气流速2.0 L·min-1。结果:甘露醇在1.9665~19.665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57%(RSD=0.92%,n=9);葡甲胺在0.4838~4.63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67%(RSD=0.72%,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测定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伍清龙;孙永成;李雪峰;王伟;王振中;毕宇安;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佳条件

    目的:选取晶体生长速率和(COM和聚集体量)/总晶体量比例为评价指标,优化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条件。方法:采用琼脂凝胶双向扩散法,选取琼脂凝胶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氯化钙和草酸钠配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定时观察对草酸钙晶体晶型的生成,优选出佳体外草酸钙结晶形成的条件。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琼脂凝胶均呈现一定比例的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三水草酸钙(COT)及聚集体,其中以1%琼脂浓度下的聚集速率快且易形成COM;培养温度在37℃时利于COM的成核、生长以及聚集;0.1/0.2 mol·L-1氯化钙/草酸钠,在37℃下培养3天,生成的COM及聚集体比例大,达总晶体量90%以上。结论:pH7.4、1%琼脂及0.1/0.2 mol·L-1氯化钙/草酸钠的琼脂凝胶研究系统在37℃下培养3天,为复制以COM为主的体外草酸钙结石模型佳条件。

    作者:曾春晖;杨柯;李先梅;谭娥玉;蔡妮娜;徐明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

    目的:建立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为评价散结镇痛胶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2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各批次样品相似度在0.95以上,标示出9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确定了5个成分,分别为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e、Rb1、Rd,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评价该制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秦建平;吴建雄;李家春;陈保来;红梅;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吸附青风藤中青藤碱特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青风藤中青藤碱的吸附效果。方法:以青藤碱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青风藤生物碱的工艺进行筛选。结果:pH2条件下AL-3树脂对青藤碱吸附和解析效果好,pH6条件下X-5树脂吸附和解析效果好。结论:筛选树脂应综合考虑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树脂的孔径、比表面积、极性等参数。

    作者:吴建雄;秦建平;曹光环;刘启安;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金振口服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金振口服液(JZKFY)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ZKFY高、中、低3个剂量(4.4、2.2、1.1 g·kg-1),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1 h,除正常组外,每鼠气管内滴注LPS(6 mg·kg-1)复制LPS致ALI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LPS 16 h后麻醉大鼠,取肺,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肺通透性、肺组织MPO、MDA、SOD活性、血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结果:JZKFY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肺通透指数;JZKFY高、中剂量组能调节肺组织MPO、MDA、SOD活性;JZKFY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JZKFY高、中剂量组明显改善ALI的肺组织病变。结论:JZKFY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具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及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素君;韩兆忠;秦萍;周军;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李发枝教授艾滋病发热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发热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2007年9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发热患者,分析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发热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甘草、黄芩等和解清热药物及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之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以清热兼补中益气为治则。

    作者:王丹妮;蒋自强;刘成丽;郭会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清洁级SD昆明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6 h组、模型对照12 h组、桃核承气汤6 h组和桃核承气汤12 h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组别采用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模型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体质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核承气汤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体质量予桃核承气汤药液灌胃,7天后造模。大鼠造模成功后6 h、12 h分别采集肺、心脏、肾、肝、小肠组织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不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桃核承气汤组大鼠肺、心、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桃核承气汤12 h组大鼠肝、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明显,两组病理形态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对CLP脓毒症大鼠肝、小肠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荣源;王大伟;李际强;刘云涛;黄宏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于ITS2序列的车前子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目的:通过分析车前子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ITS2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车前子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软件MEGA5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其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并利用已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车前种内大K2P距离为0.0099,与混伪品种间小K2P距离为0.4976;平车前种内大K2P距离为0.0052,与混伪品种间小K2P距离为0.5191。车前子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的二级结构的分子形态均有明显差异。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车前与平车前的不同来源样品聚在一支,并能很好与混伪品区分开。结论: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成功鉴定车前子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为车前子的基原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邬兰;刘义梅;熊永兴;陈科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伤寒论》方证知识库的构建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作者:杨涛;吴承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益气消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癥目的:观察益气消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法方药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去势+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癥立子宫肌瘤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益气消法中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子宫组织VEGFR1 mRNA、VEGFR2 mRNA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子宫肌组织MVD、VEGF、VEGFR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癥组为明显,说明益气消法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显著抑制MVD、V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论:益气消癥法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抗肌瘤细胞增殖,这可能是该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陆一竹;黄照环;张茜薇;宋卓敏;王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慢性盆腔炎(CPID)模型大鼠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用混合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少腹逐瘀胶囊对照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少腹逐瘀胶囊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百分比,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各组药物均能提高模型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CD8 T细胞比值(P<0.05),均能降低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使模型大鼠RBC-C3bRR升高(P<0.05),RBC-ICR降低(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

    作者:张海琴;刘瑞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干法制粒技术在FKⅣ颗粒剂制备中的应用

    目的:确定FKⅣ颗粒剂制粒的佳工艺条件。方法:比较湿法制粒与干法制粒制得颗粒剂的含量差异,选择干法制粒并考察该法中辅料种类、轧轮压力、轧轮转速和浸膏粉含水量对颗粒成型率、吸湿性和溶化性等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干法制粒工艺参数。结果:添加50%浸膏粉量的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1.0%的阿司帕坦为矫味剂,控制轧轮压力5.0 MPa,转速400 rpm,浸膏粉含水量约3.0%,所得颗粒具有成型率高、溶化性好、吸湿率低、口感好等优点。结论:FKⅣ颗粒剂干法制粒工艺合理可行,可满足生产需要。

    作者:钱俊;林夏;刘莉莉;王星星;吴云;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面部黄褐斑的分部论治和经络辨证探讨

    黄褐斑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曝光部位发生获得性的褐色斑为特征。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多是沿袭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笔者根据黄褐斑面部发病部位的不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探讨黄褐斑面部的发病部位与五脏的相关性,创造性采用部位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及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希望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静;段渠;朱晓燕;杜艾嫒;艾儒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金银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目的:探讨金银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金银花主产区的18个农家品种及野生忍冬和近缘种灰毡毛忍冬共计36个样品进行 ISSR-PCR 分析,采用NTSYS-pc软件计算金银花不同农家品种及近缘种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12条引物共扩增出129个条带,其中多态带为114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88.37%,金银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金银花不同样本首先聚在一起,表明是一自然类群;野生忍冬与栽培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主产区传统品系毛花系列遗传相对较稳定,而鸡爪花系列品种繁杂,遗传变异大;新品种九丰一号已独立成一稳定品种。结论:ISSR标记可以为金银花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孙稚颖;姚辉;王振中;毕宇安;萧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13年(第15卷)目次总索引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 =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周。除了ta-VNS和tn-VNS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6例无癫痫发作,12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周治疗后,ta-VNS组的98例患者中10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周的治疗后,15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周的治疗,tn-VNS对照组的46例患者重只有3例无癫痫发作,2例患者减少90%以上,9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周的ta-VNS治疗后,46例患者中有7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与VNS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作者:荣培晶;刘爱华;张建国;王玉平;杨岸超;贲卉;李亮;李丽萍;宋潞;刘焕光;何伟;黄凤;李霞;刘儒鹏;吴鹏;朱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于RBF-RF级联分类器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鉴别

    目的:将电子鼻引入中药研究领域,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优化判别模型,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同时为气敏传感器的研发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电子鼻提取中药气味特征,基于MOS传感器的离子迁移谱,建立中药气味指纹图谱。以传感器大响应值为分析指标,针对鉴别难点,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尝试不同检测器,即扩充传感器数量,尽量缩小“嗅觉盲区”;采用“级联分类器”构建法,即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与随机森林(RF)二级级联分类器构建判别模型。通过十折交叉验证和外部测试集验证对所建模型进行系统性能的评估。结果:两种方案准确、可行,具有较高的正判率和较好的泛化能力(所得高正判率分别为95%和100%、96%和80%)。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级联分类器”模式构建中药电子鼻鉴别的判别模型,在传感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从所得数据中挖掘大信息量;以“拆分任务、剥离难点、由易到难、分级递进”为原则,实现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准确鉴别。所建模式识别法在可操作性、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均优于传统嗅觉识别法,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

    作者:邹慧琴;李硕;闫永红;刘勇;赵婷;韩玉;苏玉贞;彭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山药与《神农本草经》中“上品”中药配伍的临床运用探析

    山药是临床常用药之一,善滋补阴液,入肺、脾、肾三经。通过对历代所有运用山药的方剂分析,发现与山药配伍频率高的前30味中药,其中有28味来自于《神农本草经》,23味属“上品”。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药与补益药的配伍意义及规律,以期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提供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作者:周滢;苏咏梅;曾志华;黄欣;周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