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桑枝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王晓梅;郑涛;魏莉芳

关键词:桑枝, 提取物, 糖苷酶, 抑制, 激活
摘要:目的:研究桑枝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水、乙酸乙酯及乙醇对桑枝进行提取,以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 pNPG)为底物,测定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结果:桑枝水提取物和桑枝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当提取物浓度为30 μg·mL-1时,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抑制率分别为51%和56%,而桑枝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增强作用.结论:桑枝的不同药用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作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的影响

    目的:研究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3个剂量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注射硝酸甘油后60 min内大鼠行为反应,6h后取血及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高、中剂量组动物挠头次数显著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NOS、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3-EP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结论: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具有缓解偏头痛症状,可通过有效调节NOS、NO、3-EP和CGRP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作者:孙兰;林楠;范震宇;王振中;吴云;尚强;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低刺激、低毒的性质,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面活性剂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但对其内在机理研究存在一定难度.介观模拟以其周期短、成本低、利于对机理问题研究、能够指导实验及应用等优点深受研究者青睐.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以期为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及科学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宇光;丁海欧;戴幸星;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生物粘附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作者: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正交试验优选人参多糖除蛋白工艺

    目的:优选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方法:以蛋白清除率、多糖保留率和糖醛酸保留率为指标,比较了两种不同除蛋白方法(Sevag法和TCA法)的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佳除蛋白工艺.结果:Sevag法的除蛋白效果优于TCA法,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为5%人参多糖溶液中加入1/3倍体积的Sevag试剂,V氯仿∶V正丁醇为4∶1,共除6次.结论:该工艺除蛋白效率较高,可用于人参多糖的分离精制.

    作者:宋利华;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文献共词分析的肾虚证候疾病谱研究

    目的:探讨肾虚证候相关的中医和西医疾病谱.方法:通过主题词途径扩展检索1991~2010年间的肾虚专题研究文献,析出中医类和西医类疾病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利用SPSS和NetDraw等软件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处理,分析与肾虚证候相关的疾病分布.结果:检索获得肾虚证候相关研究文献2230篇,抽取主题词2172个,出现14128次.聚类和可视化结果显示,肾虚证候与不孕不育、阳萎、更年期综合症、腰痛、哮喘、月经失调、遗尿、痹证、崩漏、功血等中医病症关系密切;与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糖尿病、贫血、肾衰、肾炎、哮喘、高血压、前列腺炎、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结论:依据文献共词分析结果,显示出肾虚证候所涉及的中西医疾病谱,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了肾虚证候与中医和西医疾病的联系程度.

    作者:刘树春;刘洋;宋昊;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地黄饮子的UPLC-MS指纹图谱,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对自制10批地黄饮子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认定.结果:10批自制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30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一级质谱信息的比对,确定2号、5号、14号、15号、17号、26号和27号峰分别为马钱苷、松果菊苷、乌头碱、新乌头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和茯苓酸.结论:地黄饮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地黄饮子的质量.

    作者:张宁;郭司群;王发善;姜媛媛;谢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Ⅴ)——丹参三七药对研究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痛、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陈锐娥;申东艳;李鹏;王胜鹏;胡杨洋;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中医舌面一体检测系统对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变化定量分析

    目的:对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变化进行量化客观化研究.方法:应用舌面一体检测系统,观察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特征.结果:四季面色R、G、B值结果显示G-B值秋季稍高,秋季与冬季G-B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秋天面色偏于黄色;L、a、b值结果显示夏季a值高,夏季与春季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夏季与秋季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夏季面色以红色为特点;b值春季较高,春季与夏季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春季与冬季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春天面色偏青;冬季面色L值低,冬季与秋季L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冬季面色较暗,面色偏于灰黑色.结论:证实面色随季节更替是存在一定规律变化的,且以客观测量和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了中医学认为“人体面部色泽四季之间有一定变化”的理论.

    作者:宫爱民;燕海霞;许朝霞;钱鹏;郝一鸣;王忆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中药复方对拟老年痴呆症小鼠的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功效中药复方对SAM小鼠的治疗差异,为中药复方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月龄SAMP8小鼠,分为模型(P)组、六味地黄颗粒(PL组)和通络救脑滴丸(PT组)治疗组.同月龄SAMR1小鼠为对照(N)组.通过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IH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WB检测脑组织APP表达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P组及PT组行为学、IH、WB检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与P组相比,PL组水迷宫潜伏期缩短,避暗潜伏期延长,海马APP表达减少.结论:六味地黄颗粒可以减少SAMP8小鼠海马APP表达,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起到治疗痴呆症的作用,但通络救脑滴丸的疗效不佳.此外,不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差异,应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评价研究.

    作者:狄波;李澎涛;常铖;都文渊;贾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微透析技术建立“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探讨

    脑细胞间液(BIF)存在于脑神经元之间,其中包涵进入脑内的药物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源性物质,是研究脑保护药物靶向作用机制的理想载体.基于微透析技术,并借鉴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本课题组提出了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脑保护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多种动物模型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中药小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认为,AD发病的关键是肾精虚损为本,导致痰瘀闭窍,临床上以补肾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组成小复方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以多种动物模型观察防治老年性痴呆(AD)中药小复方的药理作用,并以药物工艺制备与药效评价相结合,确定中药小复方的组成与制备工艺.其中基础研究根据AD复杂的发病机制,应用体现AD病理生理特点的现代医学指标,以不同工艺制备的中药小复方,应用多种AD动物模型对其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以期形成一个基于多种动物模型且能较全面反映AD特点及病理机制安全有效的中药小复方.

    作者:刘美霞;刘剑刚;李浩;刘龙涛;周文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从药材中提取DNA的方法以满足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的需要.方法:以麦冬药材为实验对象,对比5种常用植物DNA提取方法,筛选出优方法后,对不同部位入药的10种中药材进行DNA提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的CTAB法较适合药材DNA提取,虽然所有样品DNA都出现降解,但基于ITS2序列引物PCR扩增成功率为90%.结论:通过增加药材的预处理、核分离液等步骤,并改良CTAB浓度等措施,CTAB法能够用于上述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的9种药材DNA提取,可以为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脾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关节炎模型,观察脾虚证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的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红肿程度和关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并且脾虚证CIA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眯眼,被毛枯疏无光泽,弓背蜷缩,踝关节红肿,倦怠、懒动,喜聚堆,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症状;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小肠黏膜功能受损:绒毛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长短、宽窄不一,被覆上皮可见有多量杯状细胞,肠腔内可见多量剥脱、退变、坏死的绒毛碎片;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CIA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明显升高,且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脾虚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利血平方法制作的脾虚证RA动物模型,既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又有明显的RA特征,说明这种脾虚证RA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份反映脾虚证RA病人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利血平法制作的脾虚证CIA大鼠模型可以为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作者:杜中平;赵宏艳;肖诚;刘梅洁;王燕;吕诚;吕爱平;王少君;滕静如;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效证因”消痈溃得康治疗胃溃疡胃毒热证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明确消痈溃得康颗粒对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效证因”反证“毒热”为胃溃疡活动期的病因;阐明“毒热”的辨证求因要点.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选取胃溃疡活动期符合中医胃毒热证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试验药为具有清热解毒、消痈生肌功效的中药新药消痈溃得康颗粒,对照药选用溃疡胶囊.双盲、双模拟方法给药6周,观察主次要症状,并进行量化评分综合疗效判定,进而采用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5.1%(64/142),总有效率为99.3%(141/142);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6.9%(10/144),总有效率为91.0%(131/144).两组比较,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单项症状与基线差值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胃脘灼痛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 d末优于对照组(P<0.01).泛酸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d末优于对照组(P<0.01).急躁易怒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嘈杂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口干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口苦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舌苔改善:试验组用药42 d末优于试验组(P<0.05).单项症状分值变化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脉象变化:试验组在治疗前、用药14 d末、28 d末和治疗后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痈溃得康颗粒治疗胃溃疡活动期胃毒热证可显著改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以效证因”反证了“毒热”确为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胃毒热证的辨证要点为胃脘灼痛,痛势较剧,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腐或腻,治法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

    作者:刘林;王垂杰;郑洪新;周学文;李慧臻;时昭红;董爱民;于庆功;黄煜;姜巍;白光;李玉锋;汤立东;李岩;王辉;马乾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Ⅱ):综合聚类

    目的:探讨用隐结构模型研究西医疾病辨证分型时出现的一个方法学问题.方法:通过考察3021例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指出隐结构分析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对数据进行多维聚类,但是在使用这些结果研究证候分类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侧面来对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结果:提出一种综合聚类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后续处理,得到几组辨证意义明确的划分.结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隐结构分析之后,常需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分析,才能对证候分类提供恰当依据.

    作者:张连文;许朝霞;王忆勤;刘腾飞;刘国萍;李福凤;燕海霞;郭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正交试验优选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胆木心材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选取佳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所用乙醇浓度为70%,乙醇加入量为药材的22倍,提取时间为4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工业化提取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潘桂玲;孟兆青;刘文君;丁岗;原少伟;苗宏伟;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胡黄连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和内容,规范胡黄连的生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种质、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和加工、质量要求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等多方面对胡黄连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适应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药材品种生产时的要求.

    作者:陈翠;郭承刚;徐中志;康平德;杨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膜乳化法及其在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膜乳化法作为一种新乳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膜乳化原理、装置及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膜乳化法在乳剂和微球、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殷爱玲;樊文玲;郭立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制备管花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

    目的:建立从管花肉苁蓉中快速制备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工艺.方法:运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对管花肉苁蓉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松果菊苷.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经UV、IR、MS和NMR鉴定为松果菊苷,HPLC测定其纯度为98.38%.结论:本文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高,可用于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制备.

    作者:谢春燕;徐新军;谢鸷生;杨梅;黄洁云;杨得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