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和携带方便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医院的临床实践当中.当前的中成药品种繁多,每一种药不论是单味或者多味,不论是单方或者复方都是依据中医理、法、方、药规则而制成,其适应证应体现辨证施治原则.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规范和管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尝试从新的中成药分类法来探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赵文光;詹若挺;杨昱;陈蔚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药对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基础,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配对,因其配伍相对简单而又能体现复方特色,近年来受到业界人士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药药对的药剂基本理论如增溶、靶向及药动学行为改变等,以及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对配伍理论和应用提供新的药剂学诠释.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药对配伍的药剂学认识,以改进中药制剂与创新中药制剂并举,为丰富药对配伍的药剂学理论与现代药剂学相关联的新型中药药对制剂提出新见解.
作者:龚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和内容,规范胡黄连的生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种质、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和加工、质量要求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等多方面对胡黄连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适应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药材品种生产时的要求.
作者:陈翠;郭承刚;徐中志;康平德;杨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5种不同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于拟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微量酶标仪法和上机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活性.结果: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提高受损内皮细胞活性,诱导AKP、γ-GT活性增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上述作用下降,而损伤后的星胶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几乎无作用.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激活和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其条件培养液提高内皮细胞活性和AKP、γ-GT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正常AS的分泌产物对提高BMEC的活性和维持血脑屏障特性具有重要意义,AS受损后,该作用减弱或消失,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S对受损BMEC活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物发挥脑缺血性损伤后血脑屏障稳定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作者:朱元;李澎涛;李卫红;贾静;盖聪;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虚证候相关的中医和西医疾病谱.方法:通过主题词途径扩展检索1991~2010年间的肾虚专题研究文献,析出中医类和西医类疾病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利用SPSS和NetDraw等软件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处理,分析与肾虚证候相关的疾病分布.结果:检索获得肾虚证候相关研究文献2230篇,抽取主题词2172个,出现14128次.聚类和可视化结果显示,肾虚证候与不孕不育、阳萎、更年期综合症、腰痛、哮喘、月经失调、遗尿、痹证、崩漏、功血等中医病症关系密切;与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糖尿病、贫血、肾衰、肾炎、哮喘、高血压、前列腺炎、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结论:依据文献共词分析结果,显示出肾虚证候所涉及的中西医疾病谱,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了肾虚证候与中医和西医疾病的联系程度.
作者:刘树春;刘洋;宋昊;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脑细胞间液(BIF)存在于脑神经元之间,其中包涵进入脑内的药物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源性物质,是研究脑保护药物靶向作用机制的理想载体.基于微透析技术,并借鉴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本课题组提出了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脑保护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隐结构模型研究西医疾病辨证分型时出现的一个方法学问题.方法:通过考察3021例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指出隐结构分析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对数据进行多维聚类,但是在使用这些结果研究证候分类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侧面来对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结果:提出一种综合聚类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后续处理,得到几组辨证意义明确的划分.结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隐结构分析之后,常需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分析,才能对证候分类提供恰当依据.
作者:张连文;许朝霞;王忆勤;刘腾飞;刘国萍;李福凤;燕海霞;郭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作者: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正丙醇-四氢呋喃-水(1:27∶72)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建立了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且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的RSD分别为1.39%,2.1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银杏内酯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云;颜丙鹏;毕宇安;仲艳;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膜乳化法作为一种新乳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膜乳化原理、装置及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膜乳化法在乳剂和微球、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殷爱玲;樊文玲;郭立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作为方剂组成的基本要素,药对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配伍的理论内核、配伍组合和临床效应在本质上与方剂是一致的,因此药对既具有复方的特性,又具有成分相对简单、便于展开深入科学研究等特点.近年来,以药对研究为突破口来阐明中药复方组方机理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等对药对配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探讨了药对研究的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药对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参考.
作者: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低刺激、低毒的性质,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面活性剂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但对其内在机理研究存在一定难度.介观模拟以其周期短、成本低、利于对机理问题研究、能够指导实验及应用等优点深受研究者青睐.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以期为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及科学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宇光;丁海欧;戴幸星;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痛、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陈锐娥;申东艳;李鹏;王胜鹏;胡杨洋;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从药材中提取DNA的方法以满足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的需要.方法:以麦冬药材为实验对象,对比5种常用植物DNA提取方法,筛选出优方法后,对不同部位入药的10种中药材进行DNA提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的CTAB法较适合药材DNA提取,虽然所有样品DNA都出现降解,但基于ITS2序列引物PCR扩增成功率为90%.结论:通过增加药材的预处理、核分离液等步骤,并改良CTAB浓度等措施,CTAB法能够用于上述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的9种药材DNA提取,可以为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作者:周亚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中医治疗肿瘤复杂临床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多维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各种统计信息对复杂中医肿瘤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并对龙华医院718例肺癌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结果:中医治疗肿瘤临床数据中的多因素混杂交互效应,对718例数据分析结果得到116对有协同效应的属性,82对有拮抗效应的属性,14个核心协同效应子群属性集,7个核心拮抗效应子群属性集,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能够对复杂中医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是进行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铭;焦丽静;陈佩奇;王珏;许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对血虚模型小鼠在不同方剂干预下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以“血虚小鼠”为主题词,从万方数据库检索了近5年发表的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补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并按其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共引用参考文献27篇.结果:血虚模型小鼠在中医方剂干预下的补血作用研究共分为三大类: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液作用及骨髓作用的研究、血虚模型小鼠在方剂干预下的代谢组学研究.结论:通过多种中医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可以用客观检测指标证明或发现传统方剂对血虚证的疗效.但目前的客观指标检测多参照西医学的诊断标准,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小鼠血虚证的中医症状诊断标准,完善中药复方治疗血虚证的疗效评价体系.
作者:朱化珍;陈德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评价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酸(20∶4∶2∶1)为展开剂对淡豆豉中大豆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碱水解法,对淡豆豉提取液以浓氨水-甲醇-水( 20∶75∶5)为碱解溶剂加热回流2h,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测定淡豆豉中葡萄糖苷类、丙二酰基葡萄糖苷类和苷元类成分共9种化合物的含量,流动相为水(0.5%冰醋酸)-甲醇(0.5%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40℃.结果:在淡豆豉薄层色谱中,可清晰检出大豆素斑点;在上述水解条件下,丙二酰基葡萄糖苷类完全转化为相应的葡萄糖苷类,苷元类成分无变化;在淡豆豉高效液相色谱中,9种大豆异黄酮色谱峰完全分离.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评价法.
作者:王智勇;王世龙;张金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脾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关节炎模型,观察脾虚证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的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红肿程度和关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并且脾虚证CIA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眯眼,被毛枯疏无光泽,弓背蜷缩,踝关节红肿,倦怠、懒动,喜聚堆,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症状;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小肠黏膜功能受损:绒毛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长短、宽窄不一,被覆上皮可见有多量杯状细胞,肠腔内可见多量剥脱、退变、坏死的绒毛碎片;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CIA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明显升高,且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脾虚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利血平方法制作的脾虚证RA动物模型,既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又有明显的RA特征,说明这种脾虚证RA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份反映脾虚证RA病人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利血平法制作的脾虚证CIA大鼠模型可以为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作者:杜中平;赵宏艳;肖诚;刘梅洁;王燕;吕诚;吕爱平;王少君;滕静如;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