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苟三怀;欧阳跃平;李阳;席焱海;梁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黏连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2年1月~2006年1月,对41例创伤性膝关节黏连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彻底清除瘢痕、充分松解挛缩的组织,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37例获随访.术前膝关节屈曲角度大65°,小10°,平均36°.术后6周大130°,小85°,平均107°,较术前平均增加71°.术后随访9~18个月.优26例,良9例,可2例,差0例.[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黏连,创伤小,松解彻底,并发症少,痛苦小,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唐建军;赵力;黄敬敏;赵金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拇指前臂轴线位石膏外固定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患者分别给予拇指前臂轴线位以及常规拇指外展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两组分别观察疗效.[结果] 愈后功能恢复优良率SPSS软件包统计学分析,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拇指前臂轴线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有利于拇指愈合功能恢复,对预防第1掌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焕科;况东海;冯晓英;于金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特点并探讨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3年2月~2005年8月7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男38例,女41例;左膝35例,右膝34例;平均年龄38.3岁(15~57岁).术前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个月(3~23个月),其中有明确外伤史48例,占60.7%.软骨成形术基础上采用微骨折尖椎在软骨缺损区钻孔,孔径3 mm,孔间距3 mm,孔深3 mm.[结果] 79例患者共发现软骨损伤131处,平均每例存在软骨损伤1.6处,其中股骨内髁和髌骨关节面常见,分别占33.6%和22.1%;软骨损伤程度按Outerbridge分级常见为Ⅳ级损伤,占60.3%;软骨损伤面积多数在1~2 cm2,占43.5%.术后随访73例,失访6例,随访率92.4%,平均随访17个月(10~33个月),采用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45例优,18例良,16例差,优良率79.7%;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到术后88分.[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软骨损伤,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海鹏;刘玉杰;王志刚;李众利;蔡胥;朱娟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32例,对脊髓术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2例未发生术中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及手术期死亡.植骨块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及不良异物反应等并发症.颈椎生理弯曲良好,无1例发生融合椎节塌陷.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13例A级中7例恢复至B级,3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9例B级中,6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6例C级中,4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 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一次性减压,减压彻底,疗效提高,治疗周期缩短,颈椎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
作者:刘晓化;李魁章;武震;施宏宇;赵延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常由于创伤暴力大,症状突出,诊治及时.股骨颈隐匿型骨折常由于其他创伤掩盖,且X线片上移位不明显而易被漏诊.
作者:何荣;蒋俊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异种脱蛋白骨(heterogeneous deprotein bone,HDPB)复合物修复胫骨大段骨缺损过程中的血管化实验研究,为异种脱蛋白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山羊24只,在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组18只,植入异种DPB+自体MSCs+rhBMP2,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于术后每隔4周对3只进行股动脉墨汁灌注后处死,取新骨组织制成厚切片观察血管化情况,以另6只植入自体骨为对照.[结果] 术后4~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管表现数目逐渐增多,排列渐趋规则,血管大小、分布区域趋向均匀.测量血管数目和面积,结果显示4~24周2组血管数目和面积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蛋白骨复合物修复大动物大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程度与自体骨相当,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对其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等性能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月奎;李起鸿;刘雷;杨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9~2005年本院收治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这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7例,术中诊断2例,术后发现合并股骨颈骨折3例.其中3例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针同时固定股骨干和股骨颈骨折,2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例采用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再行闭合复位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2例采用顺行带锁髓内钉(UFN)结合空心钉固定,1例合并股骨髁上骨折,采用LISS-DF固定股骨干和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空心钉固定股骨颈,3例采用钢板固定2~3 d后发现股骨颈骨折,再行空心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6年,平均3.4年,股骨干骨折均愈合,股骨颈骨折愈合11例,其中1例畸形愈合,不愈合1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相对较少,漏诊率较高,对于高能量损伤患者应提高警惕,常规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治疗应根据股骨干骨折的部位和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来确定内固定方式.
作者:倪宏伟;李正维;周伟;吕德成;姜长明;汤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用TUNEL标记法和透射电镜来观察软骨撞击伤后软骨细胞凋亡的演变情况.[方法] 5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高、低能量两组,每组28只,随机选取一侧后肢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不同重量的击锤撞击股骨内侧髁软骨面致不同的损伤.术后4 d,1、2、4、8、16、32周收集标本,每个时间组4只兔子,进行TUNEL标记法和透射电镜来观察软骨细胞的凋亡.[结果] 对照组标本中在软骨的中间层和钙化层,出现凋亡细胞.低能量组中,伤后4 d,1、2周的标本中,软骨的移形层和过渡层出现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的标本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能量组中,伤后4 d软骨浅表层和移形层中出现凋亡细胞,而且伤后时间越长凋亡细胞所占比率越大,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软骨高、低能量撞击伤后早期软骨细胞均出现凋亡,凋亡率高于对照组;但低能量伤后4周软骨细胞凋亡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高能量伤后软骨细胞凋亡率随时间逐渐增高.
作者:邵世坤;裴福兴;狄东华;赵建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并向软骨分化人脂肪干细胞.[方法] 将人脂肪干细胞结合Cytodex3微载体在旋转的生物反应器(RCSS)内进行动态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载体表面的脂肪干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对收获的脂肪干细胞进行Safranin-O、toluidine blue染色等组织化学染色及Ⅱ型胶原的免疫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脂肪干细胞于24 h内贴附于Cytodex3微载体表面,细胞形态为短梭形,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到培养后期,细胞密度可达初接种的19倍左右,在微载体上收获的细胞进行番红花O、阿利新蓝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阳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 利用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脂肪干细胞,并成功实现向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康红军;卢世璧;许文静;张莉;孙明学;袁玫;赵斌;郭全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对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陆氏疗效评定标准对127例思爱镍钛记忆合金内固定的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术后疗效优良率(陆氏评分)达到95.3%.[结论] 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对各型髌骨骨折内固定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后期疗效满意,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尤为适用,是目前值得推介的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
作者:曹丙伦;王玉波;王慎东;牛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各种原因造成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是修复重建外科领域较为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同种异体骨来源丰富,不受形态、大小限制,且具有生物活性,临床广泛应用日益增多,已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笔者就同种异体骨移植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如下:
作者:马振杰;田清业;唐胜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前路胸骨劈开治疗颈胸段脊柱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12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经前路胸骨劈开行颈胸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钢板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 经前路胸骨劈开可充分显露C7~T4节段,可用于颈胸段脊柱疾患的治疗.
作者:肖军;杨述华;肖宝钧;孟春庆;堪武生;李鹏;李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肩峰骨折较为少见,临床报道不多,本院从1992年1月~2005年6月分别采用单纯克氏针、钢丝张力带、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肩峰骨折,对得到随访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探讨肩峰骨折的手术选择.
作者:李巍;陈德喜;吴国志;刘玉江;刘宝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2例临床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中移植物取材、储存,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康复计划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初步结果的总结,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目前临床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开展此项临床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外伤导致严重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大部缺失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实施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拟定术后康复计划,对其症状缓解、关节活动度恢复等近期随访结果作初步报告.[结果] 患者无手术副损伤,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伤口渗液,早期关节肿胀,6周左右肿胀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等征象.疼痛评分术前8分、6分,术后3分、2分.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过程顺利.[结论] 基于目前对半月板严重损伤者保留和修复半月板治疗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半月板属于免疫屏蔽器官的特点,异体半月板移植技术有可能成为治疗半月板严重损伤、缺失的一项重要技术.迄今已有的研究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对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关于移植物的消毒储存、手术操作技术、功能康复训练等临床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衷鸿宾;张轶超;罗殿中;史亚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用于胫距、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融合的效果.[方法] 应用关节间隙植骨融合加钛合金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胫距及距下关节退变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2~69岁,平均57.5岁.9例伴踝外翻,2例伴马蹄内翻.手术距原发创伤的时间5~13年,平均7.6年.手术取部分远端腓骨植入关节间隙,自跟骨向胫骨逆行置钉并常规作近、远端锁钉.术前、术后对患者行AOFAS评分,并通过影像评价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均正常,恢复负重的时间9~16周,平均13.6周.手术后1名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塞.1人(5%)于平地行走时中度疼痛;2人(11%)于崎岖路面上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1人(5%)站立时轻度疼痛.14人(79%)无疼痛.手术前后患者的AOFAS平均评分分别为43.5分(40~52分)和69分(56~84分).13人(72%)植骨完全融合,时间12~48周,平均16.8周;3人(17%)不完全融合;2人(11%)未融合.[结论] 植骨融合加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葛亮;苟三怀;欧阳跃平;刘岩;席焱海;李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自从50年代初以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日益增多.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术后结果优良率也增加.当然,合并症也象其他手术一样,是一个重要部分.常见的问题是机械方面的松动,假体下沉,膝关节不稳,假体折断和感染等.然而,感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重要的原因,且难于处理,应着眼于预防,包括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全身感染的发生和防止局部损伤和皮肤感染等.
作者:张治国;牛东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5年3月不同病因25例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Cobb's角平均8.2°,均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同时在早期治疗中对相关危险因素应引以为戒.
作者:刘勇;高浩;杨红梅;赵春成;罗卓荆;陈长春;李文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进行闭合手术治疗的术前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30个骶髂关节,均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关节.A组:根据CT数据资料于Minics软件指导下行骨折克氏针固定;B组:于电视X线机下行骨折克氏针固定,根据X线片和螺旋CT资料行骨折克氏针固定.固定后通过生物力学和大体剖面观察,评价不同组间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效果.[结果] A、B 2组在力学强度和解剖位置方面均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力学强度和解剖位置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Minics软件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很好的指导骶髂骨折的手术操作.
作者:宋磊;李严兵;王平山;原林;唐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枢神经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修复,至今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的再生能力低下及外在环境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问题.
作者:朱仲庚;吴小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 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上缘;选择侧块外缘内5 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 mm处为进钉点,球磨去皮质.2 mm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保持与上终板平行并40°~45°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 mm皮质骨螺钉.[结果] 除1枚C4螺钉未能成功外,共计置入C3~7下颈椎椎弓根螺钉86枚,平均螺钉长度(26±1.6)mm,CT下各钉内倾角度平均值37.9°±5.4°.术中2枚(2.9%)在开路时发生钉道活动性出血.术后CT示椎弓根壁损伤6枚(8.8%).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对安全,置钉成功的关键是手感.
作者:解京明;王迎松;张颖;鲁宁;曹锦;张漾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