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爽;王玉刚;花雷;张聿梅;肖新月;詹宏磊;雷帆;万红娇;林瑞超;邢东明;杜力军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付先军;王鹏;王振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检测止痢散等7种中兽药散剂中违规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的HPLC-PDAD法,并用MS进行确证.方法:根据处方和临床治疗量配制阴性中兽药散剂和阳性供试品;用90%乙腈提取,HPLC-PDAD法进行检测,并用MS进行确证.结果:检出限为0.05 g·kg-1,喹乙醇和乙酰甲喹在止痢散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9%和101.22%.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中兽药散剂中违规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的检测.
作者:刘自扬;万仁玲;高光;王雷;范强;孙雷;马玉叶;马长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连翘药材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连翘苷.方法:采用两相溶剂系统,四氯化碳-氯仿-甲醇-水的四元体系,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仪器转速为900rpm,流速为1.2mL· min-1.结果:经过ESI-MS和1H-NMR的鉴定,确认为连翘苷单体化合物,外标法测定纯度为98.8%.结论:本方法可以用于分离制备连翘苷单体.
作者:张继全;阮克锋;杜若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文研究分析了甘肃主产大宗中药材在中药产业及不同环节中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上游中药种植业,虽在主产区种植中药材整体效益高于当地主栽作物和蔬菜,但不同种类药材间差异很大,有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效益的空间;中药材加工业效益与药材种类和加工环节长短密切相关.在整个中药产业中,种植业占整个产业利润微小,不足2%;中药材加工增值率高可达10%左右;在制药环节所占利润近整个产业的90%,其中高端产品增值率能达到90%以上.因此,建议加强中药产业一体化建设,树立产业整体观念,是确保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晋小军;任应宗;晋昕;张欣旸;唐文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影响,并检测相关炎症因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胆固醇喂养方法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予额尔敦-乌日勒干预治疗12w.于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LD-C)和血清中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PCR)含量,以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水平;观察各组家兔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检测主动脉中VCAM-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自然消退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组的血清TC、TG、LDL-C水平降低,HLD-C变化不明显;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减小;血清中hs-PCR含量和VCAM-1水平降低,主动脉VCAM-1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消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脂、抗炎有关.
作者:麻春杰;董平;韩雪梅;王滨;图门巴雅尔;李志茹;温都苏毕力格;都格尔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人类社会快速的由“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的转变,一个崇尚创造性思维的“高概念”时代即将到来.大中药产业作为富原创性思维的中医药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整个业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高概念时代对大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实现大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给出了8点措施,即理顺规范管理体制,加大产业整合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强做大中药品牌;加快基本医保研究,拓展中药产业发展空间;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加大加快创新引导,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制定资源保护战略,应对“洋中药”的冲击;推进多学科联合体,发挥人才引智优势;鼓励企业国际发展,提升中药国际竞争能力.
作者:徐世军;赵宜军;辛文锋;张文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寻找慢性硬膜下血肿十二正经能量值变化的规律,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应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前后及25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能量值进行检测,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异常正经的变化.结果:术前血肿组与对照组十二经原穴能量值比较,两者左右两侧数值的平均数都基本相等,呈对称平衡状态,左右各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前血肿组能量值较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脾经、肾经、肝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肿组左右两侧原穴能量值比较,肾经、小肠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膀胱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是:阳气亏虚,津液失布,痰饮内生,郁久生热,热伤脑络,血溢络外,痰瘀互结,内迫脑髓.测定十二正经24个原穴的能量值,可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和邪气性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指征.
作者:宋良鹏;葛丽丽;孙西周;杜福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穿龙薯蓣无支架、树枝支架、木杆支架和网状支架等不同采光结构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栽培方法.方法:比较不同采光结构下穿龙薯蓣的叶片大小、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药材中薯蓣皂苷、原薯蓣皂苷含量.结果:4种采光结构中,木杆支架和网状支架叶片较大,叶绿素含量较低,SOD、CAT和PPO的活性较高,而PPO活性较低.无支架、树枝支架、木杆支架和网状支架产量分别是0.70、1.13、1.34和1.51 kg·m-2,薯蓣皂苷、原薯蓣皂苷总含量分别是3.04%、3.95%、5.33%和4.86%,而野生穿龙薯蓣含量为4.04%.产量主要是通过改善光照条件而实现,质量提高与光照强度增加有关.结论:网状支架提高穿龙薯蓣的产量和质量,为其他藤本类药材栽培提供良好借鉴.
作者:孟祥才;刘石磊;杨国辉;孙晖;王喜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考察保肾片的佳包衣材料、薄膜包衣工艺及其稳定性.方法:选用不同包衣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包衣,常温放置3个月后,观察其外观和崩解时限,选择外观无变化,崩解时限相对较短的包衣剂作为本品的衣材;采用正交试验探寻适合薄膜包衣的佳工艺;并对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欧巴代是保肾片薄膜包衣的佳包衣材料;适合保肾片薄膜包衣的工艺条件是包衣至片芯增重约4%,片床温度50C,包衣材料浓度8%;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保肾片经过包衣后防潮性能有较大提高.结论:该包衣工艺简便高效,科学合理,适合保肾片的薄膜包衣.
作者:王正宽;王振中;徐连明;萧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2002年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定位于围绕中医内科临床疑难、重病治疗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从理论、临床到新药开发的系统研究,从中医病证、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三个要素对内科疑难、重大疾病进行规范标准、发现机理、创新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973、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学技术12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1篇,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实现成果转让.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于巴金森氏病人而言,因针灸的安全性且其与抗巴金森药物无交互作用,所以常作为辅助性的疗法.然而针灸对巴金森氏病的临床疗效是有争议的,而且少有用电生理的研究来评估针灸对巴金森氏病的影响.因此,本文设计电生理试验以衡量巴金森氏病人的头皮针治疗,我们使用皮质应激性(经成双穿颅磁刺激所诱发)为电生理评估的工具,对9位巴金森氏病人进行头皮针的试验并分析前后电生理变化.经头皮针的短暂治疗后6位巴金森氏病人并未在肢体活动获得短期的改善,但无任何不适的并发症.但是在头皮针的治疗前后确有明显的电生理改变,于巴金森氏病人中发现,其于成双穿颅磁刺激中存在对运动皮质应激性抑制.因此,进一步长期临床与生理机制评估是必需的.
作者:林裕钦;牛欣;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左前支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分组给药后分离提取梗死心肌旁的缺血心肌组织总RNA,与大鼠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后进行检测.对筛选得到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芯片筛选结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共筛选得到171条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及钙离子结合等功能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蛋白结合,转录因子释放及钙离子结合达到治疗心肌缺血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及梗死的目的.
作者:范雪梅;杨爱文;单蕾;姜民;王义明;李雪;梁琼麟;罗国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活络效灵颗粒中5种乳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控制和评价其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和250 nm;柱温30℃.结果: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β-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78~0.390 μg、0.512~6.656 μg、0.574~7.462μg、0.084~0.420 μg和0.296~1.480 μg,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97.1%、100.4%、99.8%、99.6%和103.4%.结论: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活络效灵颗粒中5种乳香酸成分含量测定.
作者:刘元艳;王超;夏磊;宋志前;李青;曾林燕;刘振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论的角度对中医辨证的认知理论基础、认知模式以及影响中医辨证过程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医辨证过程实际上是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信息进行一系列连续加工的认知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理论和模式识别原型理论的相关观点对认识、理解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模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医生作为辨证的主体,其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结构、独特的临床经验、灵感与顿悟思维、性格特征以及情绪、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中医辨证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客观上反映了中医辨证过程存在着主体差异性、模式多样性、灵活性的认知特点.
作者:谢菁;朴恩希;贾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从毒效角度出发,比较附子、乌头、草乌不同炮制品及提取物的毒性,为研究和应用这些生药提供相关实验依据.方法:以小鼠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急性死亡率,心电影响阈剂量来观察毒性,以镇痛及其抗室颤来观察其药效.结果:从急性毒性看,白附片和黑顺片毒性较小,其大给药剂量均为20.529·kg-1.盐附子毒性较大,LD50为11.301 g·kg-1.结合相关活性综合考察,临床安全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草乌毒性较大(LD50 292.38 mg·kg-1),经炮制后毒性明显减小,约降低70.32倍.结论:附子、乌头炮制后起到了减毒存效的作用,而草乌炮制后则表现为毒效同时降低.
作者:柴玉爽;王玉刚;花雷;张聿梅;肖新月;詹宏磊;雷帆;万红娇;林瑞超;邢东明;杜力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脉图特征与其血脂、凝血变化的关系,寻找与脉图参数可能相关的病理生理指标.方法:运用脉象检测系统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脉图,采用时域方法提取患者的脉图参数,并检测血脂、凝血四项血液指标;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等分析冠心病患者脉图参数和血脂、凝血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与脉图参数t、t5/t4密切相关,且呈正比关系;脉图参数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部分活化凝血酶、INR、纤维蛋白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脉图参数与血脂指标相关,提示脂质异常可能是冠心病脉图变化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康萍;李福凤;姚笛;钱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痰饮”理论在中医学2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及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试图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结合中医发生学方法,探讨了“痰饮”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以及“痰饮”理论作为一种病因病机理论,如何基于认知科学得以架构并系统化,并展望了以隐喻研究为论理工具的中医“痰饮”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马子密;贾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化橘红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比较这些化学成分在毛橘红与光橘红中组成和含量的异同.方法:采用HPLC-DAD-MS/MS对化橘红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色谱柱为Dikma Dia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5%甲酸水-甲醇,流速为350 μL·min-1,进样量为10μL.质谱的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了正负离子模式两种扫描方式.结果:通过样品、对照品及文献中相应成分的质谱数据、紫外光谱信息归属了柚皮苷、野漆树苷等13个化合物,毛橘红中柚皮苷、野漆树苷、水合氧化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光橘红.结论:HPLC-DADMS/MS分析可以获得黄酮类及香豆素类化学物丰富的结构信息,为化橘红化学成分的定性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也为化橘红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作者:刘群娣;谢春燕;闫李丽;徐新军;杨得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动态认知逻辑、中医辨证论治等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中医学“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维过程可以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来分析,可以动态认知逻辑中公开宣告、信念变化来刻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即是确定问题、表征问题;“随证治之”即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计划.病人服药后效果如何、如何调整处方正是问题解决中的评估计划、评估解决方案.在辨证论治这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中医师的信念会随着治疗前后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既然辨证论治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那么就可以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立场去研究它、以动态认知逻辑来刻画它.
作者:周琳琳;贾春华;刘奋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热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温热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放化疗联合可有明显的增敏作用,虽然和中医药的联合应用报导还不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尤其热疗和中医药本身都具有副反应小的特点,因而此方面的研究值得大力提倡.本文简要介绍了热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联合放化疗的生物学基础,重点论述了联合中医药辨证治疗肿瘤的优势,同时也提出热疗与中医药联合应用研究的相对滞后.相信随着热状态下中医药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完善,将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领域.
作者:韩大跃;张晨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