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伤害控制(附32例报告)

刘思海;王爱民;杜全印;沈岳;赵玉峰;郭庆山;王子明;曾礼学

关键词:多发伤, 颈脊髓损伤, 伤害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原则在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颈椎骨折并截瘫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高位截瘫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12例.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结果] 31例获得平均14个月随访.29例颈椎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0例完全恢复,13例有Ⅰ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死亡1例.[结论]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待病情稳定后7~10 d内安全地进行终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增殖迁移及可塑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原位增殖、迁移及其可塑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脊髓内5-溴脱氧尿嘧啶(Brdu)、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后1 d开始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PSA-NCAM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 d开始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在时间上均呈一过性增高表达,空间上自中心向周围迁移.[结论] 脊髓损伤可激活自体室管膜细胞的原位增殖及迁移,后者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参与伤后脊髓的结构修复.

    作者:曹阳;吕刚;王岩峰;于德水;董宝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4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40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58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7 a,平均2.8 a,全部骨性愈合.按Hohl评分标准,优良率84.48%.[结论] 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而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必须重视软组织损伤的评估.

    作者:梁承伟;朱炯;沈海敏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微创可复位式外固定架治疗骨干闭合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可复位式外固定架治疗骨干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72例骨干闭合性骨折分别应用传统单臂外固定架及可复位式外固定架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2 a,对其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72例均骨性愈合,但可复位式外固定架治疗方法在5项评价指标上均明显优于传统单臂外固定架治疗方法.[结论] 应用微创可复位式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干闭合性骨折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利昕;魏振;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目的] 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2月~2005年12月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68例肱骨中下段骨折.[结果] 68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6~3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8~22周,平均14周,根据Merchan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41例,良24例,中3例,差0例.[结论] 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经长期随访观察,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勇;田敏;孙磊;马青元;刘欣欣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脱蛋白骨复合纤维蛋白胶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单纯脱蛋白骨作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支架材料的差异,为骨组织工程提供合适的复合支架材料.[方法] 实验组使用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MSCs复合培养,对照组用单纯脱蛋白骨与MSCs复合培养,取不同时间点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细胞DNA含量检测及钙结节染色比较两组细胞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黏附能力与分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细胞DNA检测表明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比单纯脱蛋白骨更适合细胞生长,可作为MSCs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构建.

    作者:缪旭东;裴国献;黎健伟;程文俊;陆海波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32例.[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环扎处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无神经、血管损伤.膝、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 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不需切开,复位良好,固定可靠,为早期负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提供保障.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李秋实;赵孔波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股骨重建钉在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RIN)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SFF)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5年5月,采用RIN技术对40例SFF患者进行固定,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75岁,平均43.5岁.依据Seinsheimer分类:Ⅱ型5例,Ⅲ型13例,Ⅳ型21例,Ⅴ型1例.高能量损伤33例,低能量损伤7例.开放性骨折3例.[结果] 40例随访8个月~2 a 6个月,平均1 a 8个月.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4.2月(3.2~6.5月).按照韩一生评分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5%.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RIN技术是治疗SFF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张世清;许建中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者由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9 d移植神经干细胞,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PBS填充组、正常对照组.应用组化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存活,取材前24 h显露坐骨神经,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的修复重建.[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标记并移植于脊髓损伤区,标记的阳性细胞可在受体脊髓内检测到,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细胞移植组较PBS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于脊髓损伤区,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神经传导通路的结构重建.

    作者:刘肃;李化光;刘华;王岩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目的] 探讨可膨胀髓内钉FixionTM系统治疗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4年9月~2006年1月,共30例患者采用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Disco-O-tech Herzliya,lsreal)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引起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2~82岁;开放性骨折1例,骨不连患者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9例,肱骨骨折7例,胫骨骨折7例.可膨胀自锁髓内钉(IM)18例,可膨胀交锁髓内钉(IL)5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7例.一般术后10 d允许患者部分负重,若负重时患者骨折处出现明显疼痛应推迟.[结果] 本组30例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手术时间30~14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50~1 200 ml,平均300ml.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防,随访时间12~72周,平均40周.术后根据临床和影像学平均愈合时间为:股骨转子间骨折11周,股骨干骨折12.2周,胫骨干骨折13周,肱骨骨折11周.其中1例为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再次手术后3个月,骨折处骨痂形成.[结论] 可膨胀髓内钉应力分布均匀,避免了应力遮挡效应;一般无需扩髓和锁钉,减少了创伤和手术时间,医生和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少和感染率低;轴相弹性动力化固定,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避免了交锁髓内钉2次动力化手术给病人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等.临床初步应用疗效满意,为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理念和固定技术,在掌握好适应证、正确操作的前提下,采用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有可能获得较传统交锁髓内钉更好的效果.

    作者:吴子征;刘成文;孙源;周渊;张键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目的] 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 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内生电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内生电治疗对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287例.随访5~55个月.134例患者行内生电治疗2周,153例未行内生电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彩超或造影检查确诊.[结果] 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中仅7例发现深静脉血栓;而未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间差异显著(P<O.01).[结论] 安德生内生电流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作者:徐志宏;李青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侧卧位入路Gamma自锁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探讨侧卧位入路Gamma自锁钉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58例侧卧位入路Gamma自锁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并与现有方法对比.[结果] 58例术后复查X线片平均颈干角124°,32例得到随访的患者优良率97%.[结论] 该方法显露满意、操作便利、创伤小、手术难度低、术后次日即可主动功能锻炼.具有一定先进性.

    作者:王宏亮;干阜生;李超;符东林;于海洋;郭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颈椎动态变化与过伸性脊髓损伤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颈椎脊髓损伤的一种损伤机制,而过伸性脊髓损伤与原发性颈椎退变有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中,原有颈椎退变基础病变占45%~75%,这类损伤,是中老年人为常见颈脊髓损伤[1].为什么退变性颈椎因颈椎过伸暴力,极易合并颈脊髓损伤,研究发现颈椎椎管动态变化特点和规律与颈椎退变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贾连顺;宋滇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医学论文题目的拟定和关键词标注

    人类要传播信息,交流学术、交流思想和交流情感,就要有相应的传播媒体[1].医学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传播媒体,传播医学科技信息.今天,信息传播广泛应用电脑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了各种信息库.为了利于储存、利于检索和在国内外传播,医学论文提供的信息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翻阅国内一些医学期刊发现,有些论文作者、编者并没有重视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作者撰写的论文往往出现诸如题目、标题不精炼,关键词标注不正确等等不规范问题,影响医学期刊的学术交流.为此,作者就医学论文的题目拟定、加工和关键词标注谈一点体会.

    作者:程国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二羟焦磷酸钙晶体沉积症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二羟基焦磷酸钙晶体沉积症(CPPD-CDD)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37例CPPD-CDD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0例,女17例,发病年龄35~80岁,平均53±2.1岁,中位年龄55岁.病变主要累及膝、肩等大关节,其中膝关节发病19例(51.35%),肩关节6例(16.22%),多关节发病10例(27.03%).部分病例滑液中可查到焦磷酸钙晶体.主要影像学征象包括关节软骨钙化(20例)、纤维软骨钙化(10例)、关节囊或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12例)、焦磷酸盐性关节病(8例).[结论] 二羟焦磷酸钙晶体沉积症的影像学诊断应密切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应与二羟基磷酸二钙(DCPD)晶体沉积、羟磷灰石(HA)晶体沉积、类风湿性关节炎、钙化性关节周围炎和肌腱周围炎等关节病变相鉴别.

    作者:李长勤;付建斌;谢元忠;李军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韩国骨科学会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水泥注射性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性的影响.[方法] 用注射能力系数法和稠度测定法对含不同浓度HPMC(0~4%)的CPC的注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增加HPMC的浓度,CPC的注射性能也增加.HPMC在2%时,注射性能好,注射能力系数达95%,稠度低,对水泥的固化时间无明显影响.HPMC超过3%后注射性能开始下降,至4%时注射能力系数降至90%.[结论] 适当浓度的HPMC可以很好的改善CPC的流变学性能,增加其可注射性能,适于微创骨科的应用.

    作者:苗军;王继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伤害控制(附32例报告)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原则在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颈椎骨折并截瘫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高位截瘫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12例.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结果] 31例获得平均14个月随访.29例颈椎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0例完全恢复,13例有Ⅰ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死亡1例.[结论]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待病情稳定后7~10 d内安全地进行终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刘思海;王爱民;杜全印;沈岳;赵玉峰;郭庆山;王子明;曾礼学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经皮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远端解剖钢板经皮植入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36例胫骨远端骨折病人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植入胫骨远端解剖钢板.[结果] 3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4周,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4例,良6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0.9%.[结论] 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作者:李连亭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下肢复杂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粉碎骨折螺钉辅助固定的意义

    [目的] 探索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复杂骨折中粉碎骨折块辅助固定的意义.[方法] 下肢复杂骨折78例根据AO分型均为C型骨折,通过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摄片骨折及骨折块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6~24个月,优良率为94.88%(74/78例).[结论] 四肢复杂骨折治疗中,粉碎骨折块的螺钉辅助固定能够加强交锁髓内钉的稳定性,减少断钉、断棒现象,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何兴川;彭笳宸;朱劲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