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4例分析

梁承伟;朱炯;沈海敏

关键词:胫骨平台, 骨折, 内固定术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40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58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7 a,平均2.8 a,全部骨性愈合.按Hohl评分标准,优良率84.48%.[结论] 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而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必须重视软组织损伤的评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者由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9 d移植神经干细胞,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PBS填充组、正常对照组.应用组化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存活,取材前24 h显露坐骨神经,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的修复重建.[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标记并移植于脊髓损伤区,标记的阳性细胞可在受体脊髓内检测到,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细胞移植组较PBS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于脊髓损伤区,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神经传导通路的结构重建.

    作者:刘肃;李化光;刘华;王岩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 自2003年6月~2005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技术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患儿平均年龄为6.8岁(3~12岁),均为闭合伸直型,在X线透视下,先行闭合复位骨折,然后经皮穿入2枚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46例获得随访,随访9~21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无缺血性挛缩,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2例出现尺神经麻痹,4个月后自行恢复.按Flynn评分,优30例,良16例,一般3例.[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能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创伤小,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张征石;王晓东;吕建元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慢性骨髓炎致病理骨折1例

    1病历摘要1.1患者,男,46岁,营养状况好,平素身体健康.3周前,自诉骑摩托车受凉,晚上发热,未予诊治.第2 d下午又发热,至当地诊所就诊,体温38.4℃,予静脉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当晚退热,不再发热.第3 d到县医院就诊,认为可能是急性肝炎,故至传染病医院就诊,考虑为不典型肝炎,予药物治疗.之后右大腿中段外侧间歇性钝痛,于活动时出现,局部未见肿胀、发热、色红.曾2周时拍片未示骨质异常.3周时当地拍片复查(图1),当地医生诊断为骨髓炎,行开窗病灶清除术,据病人讲术中约清除200 ml脓液,2周后出院,当地条件受限未行细菌培养与药敏.现因夜间梦中感剧裂疼痛,且为持续性,至本院就诊,门诊X线片检查(图2),诊断慢性骨髓炎致病理骨折收入院,病史约5周,期间未再有发热史.

    作者:王振海;洪焕玉;杜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骨科的应用

    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是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研究热点是利用多种生长因子来促进、增强骨的爬行替代和新骨形成的能力,对骨缺损的修复及愈合起重要作用.

    作者:申军;镇万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目的] 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 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文益民;葛宝丰;张军华;蓝旭;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韩国骨科学会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增殖迁移及可塑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原位增殖、迁移及其可塑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脊髓内5-溴脱氧尿嘧啶(Brdu)、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后1 d开始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PSA-NCAM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 d开始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在时间上均呈一过性增高表达,空间上自中心向周围迁移.[结论] 脊髓损伤可激活自体室管膜细胞的原位增殖及迁移,后者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参与伤后脊髓的结构修复.

    作者:曹阳;吕刚;王岩峰;于德水;董宝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4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40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58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7 a,平均2.8 a,全部骨性愈合.按Hohl评分标准,优良率84.48%.[结论] 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而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必须重视软组织损伤的评估.

    作者:梁承伟;朱炯;沈海敏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髌骨嵌入股骨髁间的青少年股骨髁骨折

    股骨髁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0.4%[1].髌骨嵌入股骨髁间几乎是青少年股骨髁部骨折所特有.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本科收治此类患者1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张英泽;梁忆;彭阿钦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8~2002年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44例,同期行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者35例.两种方法分别有15例(定义为A组)和12例(定义为B组)行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比较AB两组间2次手术前后腰椎功能JOA评分.[结果] 2次手术前腰椎功能JOA评分:A组平均24.5分(19~29分);B组平均22.8分(19~29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手术后JOA评分:A组平均24.8分(20~29分),B组平均17.5分(13~26分).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利于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作者:王伟;任龙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伤害控制(附32例报告)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原则在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颈椎骨折并截瘫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高位截瘫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12例.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结果] 31例获得平均14个月随访.29例颈椎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0例完全恢复,13例有Ⅰ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死亡1例.[结论] 颈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待病情稳定后7~10 d内安全地进行终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刘思海;王爱民;杜全印;沈岳;赵玉峰;郭庆山;王子明;曾礼学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助行器的演变与发展

    英语中将助行器产品统称为Walking aids,即辅助行走的器具.也可称为步行器、步行架或步行辅助器等,定义为辅助人站立与行走的工具和装置[1].从当前国际发展状况来分析,助行器从操作力源上可划分为3类:(1)动力助行器:即由人体外部动力驱动的助行器;(2)功能性电刺激助行器:是通过电刺激使下肢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的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的助行器;(3)无动力助行器:即无人体外部力源,使用者利用自身体能操作的助行器[2].

    作者:黄海晶;王志彬;金鸿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外侧延长入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本研究期望通过自己的临床治疗来评价用外侧延长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法] 在2001~2005年间,用外侧延长入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5人41足,25右足16左足.其中4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1例为螺钉.[结果] 术后X线片评价:90%(37/41)达到解剖复位,73%(30/41)B(o)hler角恢复达到20°以上.35例病人中28人共32足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4个月.采用AOFAS后足和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平均得分为87分,无一神经损伤,但有4例患者伤口皮瓣血肿,并且其中2例病人的伤口部分坏死,换药后1个月均愈合,没有采用皮瓣转移.值得一提的是:这2例病例都是早期手术病例.[结论] 外侧延长入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直视下纠正跟骨骨折的病理改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整个跟骨外形的恢复对预后可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李云飞;高生;席平昌;张秋琴;韩擎天;马寅华;费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经皮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远端解剖钢板经皮植入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36例胫骨远端骨折病人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植入胫骨远端解剖钢板.[结果] 3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4周,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4例,良6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0.9%.[结论] 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作者:李连亭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水泥注射性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性的影响.[方法] 用注射能力系数法和稠度测定法对含不同浓度HPMC(0~4%)的CPC的注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增加HPMC的浓度,CPC的注射性能也增加.HPMC在2%时,注射性能好,注射能力系数达95%,稠度低,对水泥的固化时间无明显影响.HPMC超过3%后注射性能开始下降,至4%时注射能力系数降至90%.[结论] 适当浓度的HPMC可以很好的改善CPC的流变学性能,增加其可注射性能,适于微创骨科的应用.

    作者:苗军;王继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32例.[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环扎处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无神经、血管损伤.膝、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 经皮钢丝环扎术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不需切开,复位良好,固定可靠,为早期负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提供保障.

    作者:王桂春;陆建忠;李秋实;赵孔波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下肢复杂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粉碎骨折螺钉辅助固定的意义

    [目的] 探索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复杂骨折中粉碎骨折块辅助固定的意义.[方法] 下肢复杂骨折78例根据AO分型均为C型骨折,通过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摄片骨折及骨折块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6~24个月,优良率为94.88%(74/78例).[结论] 四肢复杂骨折治疗中,粉碎骨折块的螺钉辅助固定能够加强交锁髓内钉的稳定性,减少断钉、断棒现象,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何兴川;彭笳宸;朱劲松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脱蛋白骨复合纤维蛋白胶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单纯脱蛋白骨作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支架材料的差异,为骨组织工程提供合适的复合支架材料.[方法] 实验组使用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MSCs复合培养,对照组用单纯脱蛋白骨与MSCs复合培养,取不同时间点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细胞DNA含量检测及钙结节染色比较两组细胞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黏附能力与分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细胞DNA检测表明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比单纯脱蛋白骨更适合细胞生长,可作为MSCs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构建.

    作者:缪旭东;裴国献;黎健伟;程文俊;陆海波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股骨重建钉在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RIN)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SFF)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5年5月,采用RIN技术对40例SFF患者进行固定,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75岁,平均43.5岁.依据Seinsheimer分类:Ⅱ型5例,Ⅲ型13例,Ⅳ型21例,Ⅴ型1例.高能量损伤33例,低能量损伤7例.开放性骨折3例.[结果] 40例随访8个月~2 a 6个月,平均1 a 8个月.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4.2月(3.2~6.5月).按照韩一生评分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5%.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RIN技术是治疗SFF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张世清;许建中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颈椎动态变化与过伸性脊髓损伤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颈椎脊髓损伤的一种损伤机制,而过伸性脊髓损伤与原发性颈椎退变有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中,原有颈椎退变基础病变占45%~75%,这类损伤,是中老年人为常见颈脊髓损伤[1].为什么退变性颈椎因颈椎过伸暴力,极易合并颈脊髓损伤,研究发现颈椎椎管动态变化特点和规律与颈椎退变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贾连顺;宋滇文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