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机制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董宏朋;周东升;柳翔云;武兴国;邹德波

关键词:骨盆, 骨折, 坐骨神经,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创伤机制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组骨盆骨折所致的坐骨神经损伤共53例:39例行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结果:获得随访47例,随访12个月~6年,平均2年.根据MCRR标准,手术治疗组优19例、良10例、一般4例、差1例,保守治疗组优6例、良2例、一般3例、差2例.结论: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者宜早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减压或束膜吻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半月板全部切除后的替代治疗

    膝关节是身体中大及复杂的关节,主要为屈戌关节,因其位于下肢的中部,位于身体两个大杠杆臂之间,承受较大的力,易引起扭伤及骨折.在体育运动中,半月板损伤是膝部常见的损伤之一.

    作者:严力军;王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本刊简化著录作者信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第1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皮瓣

    目的:介绍以第1掌背动脉为蒂逆行皮瓣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设计以第1掌背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逆行转位修复食指软组织缺损并肌腱、骨外露.结果:手术1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防3~18个月,食指外形满意,受区两点分辨觉为7~11mm;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结论:该皮瓣的佳适应证为食指皮肤缺损并肌腱、骨外露者.

    作者:李嗣生;郭澄水;王维军;潘成波;李荣军;张文骞;曲智勇;潘达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工肌腱的研究进展

    人工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重视,本世纪中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现人工材料不仅在发现和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突破.尤其是人工肌腱的发现和研究更是实现了肌腱替代材料的突破和飞跃.

    作者:吕浩然;刘尚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掌倾角及尺偏角改变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cm处截骨去除1cm骨块,制作桡骨远端骨折成角畸形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桡腕关节面背倾加大,舟骨和月骨接触面向关节面背侧移位,随着背倾角度和桡偏角度的加大,舟骨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显著减少(P<0.01),月骨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结论:桡腕关节面背倾10°以上时,桡偏10°以上时,舟骨和月骨的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有显著变化,影响腕关节功能.

    作者:于金河;冯建书;李增炎;彭阿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影响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疗效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后,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方法:用不同型号可吸收螺钉对25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良、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0个月~3年,平均2年.按Lysholm评分法:优22例,良2例,可1例.对良、可失败原因分析,良1例是撕脱骨块太小,未能牢固固定.另1例是可吸收螺钉钉帽断裂.可l例是术后外固定拆除过早造成膝关节不稳.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多种方案;保持可吸收螺钉钉帽完整;术后6周拆除外固定,循序渐进功能锻炼.

    作者:杨永兴;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冯志军;康强军;王凌云;戴世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支撑钢板内固定自体腓骨髂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评价支撑钢板联合自体腓骨髂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支撑钢板和自体腓骨髂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17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8~55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无骨不连及感染病例.骨痂桥接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骨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关节功能:参照Shelbourne疗效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均优良.结论:支撑钢板联合植入自体腓骨髂骨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坚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作者:李衡;赵昌平;张英泽;张世强;任栋;王鹏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双股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尺骨鹰咀骨折

    目的:评价双股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尺骨鹰咀骨折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采用双股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骨折端不留置钢针,而是通过3圈(粉碎性骨折4圈)不同方位的钢丝捆绑,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所有病例鼓励早期运动.结果:61例新鲜骨折,按此方法治疗,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例陈旧性骨折为尺骨上端粉碎性骨折,肘关节强直,行截骨加双股张力带钢丝固定,4年后复查,肘关节活动恢复到120°(伸160°,屈40°).结论:双股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尺骨鹰咀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果优于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

    作者:严谭麟;冯克;周良安;钟志龙;梁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CTM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前后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椎管内臂丛神经前后根的解剖学测量尤其是横断面解剖,为CTM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前后根提供解剖依据.方法:8具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打开颈椎管,对臂丛神经前后根的起始、长度、与脊髓的夹角、神经束数目等进行测量.另5具成人尸体标本,通过横断面解剖观察C5~8、T1神经前后根横断面显示的特点.结果:椎管内臂丛神经前后根的长度以C5神经后根短(12.74±1.83)mm,T1前根长(20.84±2.06)mm,C5神经前后根与脊髓的夹角大为(58.54±5.43)°,T1小(24.54±4.68)°;椎管内C5~7神经前后根的横断面解剖显示前后根的水平面,C8T1神经前后根的横断面解剖显示前后根的垂直截面.结论:臂丛神经椎管内段的横断面解剖可清楚显示C5~8T1神经的前后根.椎管内C5~7神经前后根在CTM上的影像为脊髓两侧前后各两个长条形充盈缺损,C8T1神经前后根在CTM上的影像为脊髓两侧前后各两个近似圆形充盈缺损.

    作者:吴海钰;王树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残缺肢体的修复重建》内容简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低强度超声促进兔骨-肌腱结合部早期恢复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1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超声组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刺激,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术后6、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做大体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见超声组腱-骨结合部愈合较早;组织学观察显示超声组6周可以看到骨-肌腱结合部纤维母细胞、成骨细胞增生活跃,12周出现软骨带,部分胶原纤维长入新生的骨质中,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低强度超声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作者:徐钢;陈鸿辉;杨小红;王文;叶惠贞;梁佩红;秦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机制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创伤机制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组骨盆骨折所致的坐骨神经损伤共53例:39例行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结果:获得随访47例,随访12个月~6年,平均2年.根据MCRR标准,手术治疗组优19例、良10例、一般4例、差1例,保守治疗组优6例、良2例、一般3例、差2例.结论: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者宜早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减压或束膜吻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董宏朋;周东升;柳翔云;武兴国;邹德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电图(NCV)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相对比.结果:电生理检测结果与手术发现完全及基本符合率为92.3%.结论:电生理诊断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范围、性质、部位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绍娴;刘双意;戚怡;曾荣;黄冠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吻合皮神经腓肠筋膜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目的:为前足撕脱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避免截肢.方法:用腓肠筋膜皮瓣带蒂治疗前足广泛挤压撕脱伤32例,其中显微修复皮神经30例.结果:随访10个月~6年,2例发生磨损溃疡,其余伤足功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对广泛挫伤的伤足该方法安全可靠,能大限度地保存伤足长度与功能.

    作者:谷增泉;孙雪生;吕伯实;朱涛;王加利;申立林;蔺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同股骨头颈直径比与髋臼角对人工髋关节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头颈直径比和髋臼安置方位对人工全髋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模拟测试三种不同头颈直径比全髋假体在体外不同安置方位的活动范围.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范围不仅取决于假体设计的某些参数,如头颈直径比,还取决于假体安置的某些参数,如臼杯的外展角和前倾角,假体柄的前倾角,以及臼杯和柄的相互方向等等.人工全髋关节在合适的安置方位内产生佳的活动范围.头颈比越大,同一安置方位同一方向的活动范围越大.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相对较大的头颈直径比在合适的安置方位内产生佳的活动范围,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撞击机会.国产镁硅玉全髋假体由于头颈比太小,在任何安置方位内其活动范围都较小,将难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作者:罗志平;戴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与ECM凝胶混合,种植于几丁糖神经导管中修复10mm坐骨神经缺损;B组:仅将ECM凝胶种植于神经导管中;C组:坐骨神经切下10mm,翻转180°后缝合.16周后,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定、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轴突计数等检查.结果: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C组相近,明显优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可作为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杜劲松;王剑;张信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AO分型与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佳手术选择方法.方法: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据AO分型,分别采用6种不同术式,进行讨论.结果:随访6个月~4年,固定组全部骨性愈合,股骨头置换组近期疗效满意.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法评定:本组优77例,良25例,差4例,疗效满意.结论:对31-A1、31-A2.1型选择DHS内固定,对31-A2.2型、31-A2.3型、3l-A3.3型选择DHS-TSP-防旋钉组合内固定;对3l-A3型选择DCS或PFN内固定;对DHS内固定失效二次翻修选择DCS内固定;对术前需内科干预才能耐受手术且时间不宜过长的31-A1型选择小切口3枚空心钉内固定;对31-A2、31-A3型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作者:吴兵;王春辉;姜曙祥;王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脊柱脊髓损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早期诊治脊柱、脊髓损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降低伤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5例患者,及采取的相应诊断治疗措施.结果:临床治愈26例,好转14例,死亡5例.结论:骨科、神经外科和急诊科医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早期正确检查、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常规行头部和脊柱脊髓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进一步可采取CT三维重建、MRI等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对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连旭;王辉;冯宗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源性TGF-β和BMP对兔尺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和BMP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尺骨骨折模型,在骨折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和BMP,通过X线片观察、生物力学、骨几何参数和骨痂钙含量测定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各骨生长因子治疗组的骨痂量、骨痂钙含量、骨愈合情况和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GF-β和BMP联合应用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单用TGF-β好于BMP.结论:在兔骨折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和BMP,可促进骨折愈合,单用TGF-β的作用强于BMP,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卢卫忠;唐康来;赵麟丰;周琦;王小波;杨柳;许建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设计与安装对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病残的主要方法,被公认为20世纪成功和具影响力的骨科手术.美国有作者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施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超过500万台,我国也早已普遍开展,但THA的致命缺陷就是有限的假体使用寿命.

    作者:罗志平;戴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