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欧;艾路;乔延江
目的:建立红花微粉细胞破壁率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以花粉粒为评价指标,考察超细粉碎技术对红花细胞破壁率的影响,测定红花微粉的细胞破壁率.结果:红花细粉称样量与完整细胞计数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显著相关.红花经超细粉碎后细胞破壁率为96.4%.结论:红花粉末细胞计数方法简便,稳定,可靠.
作者:蔡光先;李雅;杨永华;杨瑛;温俊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乳块消片生产过程醇提液中总氮的快速定量方法.方法:利用传统的凯氏定氮法测定醇提液中总氮的含量,同时获取其近红外光谱,以模型评价性能参数为指标,优选佳建模波段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总氮含量与NIR光谱数据间的校正模型,对待测样品进行总氮含量预测,实现乳块消生产过程醇提液的快速质量评价.结果:采用PLS方法建立的校正模型,醇提液中总氮含量在0.13~1.94mg·mL-1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707,校正误差均方根(RMSEC)为0.109,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为0.108.结论:采用信息技术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模型,可用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快速质量评价.
作者:展晓日;史新元;乔延江;周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利用逆向建模技术探讨虚拟中药材的构建方法.方法:基于逆向建模思想,利用三维扫描仪获取中药材表面的空间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整合,得到中药材的几何造型;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药材表面纹理图像,将纹理图像映射于几何造型,从而实现虚拟中药材的构建.结果:利用逆向建模技术构建了白术、泽泻、草乌等20多种根茎类药材的实体三维模型.结论:逆向建模技术直观、简便,可用于虚拟中药材的构建.
作者:陶欧;艾路;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药的效应一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重点和难点,细胞膜生物色谱技术近年来在中药中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胞膜生物色谱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在中药研究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通过该方法在中药效应成分分析中的不断应用,以及在实验过程的对该方法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细胞膜生物色谱法一定会在中药效应成分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汪宁;段金廒;朱荃;丁安伟;李庆林;彭代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根据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点,论述了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种类划分及其法律保障问题.指出:中医药的的技术创新行为可分为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利用中医药知识的技术再创新.法律在鼓励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利用中医药知识的同时,也应保持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利于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创新法律环境,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宋晓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酸模属(Rumex L.)为蓼科第二大属.该属植物的多年生草本根部均可药用,包括大量中药和民间药.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酸模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的进展.为该属植物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广庆;赵海鹏;王振月;程建蕊;唐先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组.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脑组织中GFAP及TGF-β1的含量.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GFAP及TGF-B1的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而清开灵注射液可不同程度地降低GFAP及TGF-β1的表达.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而降低TGF-β1的表达.
作者:潘彦舒;王瑶;王冰;李澎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药功能与药性的关系,建立基于功能的药性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药物缺失的药性,为药性研究与完备提供支持.方法:以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功能、药性数据为依据,利用决策树学习算法,分别对功能与四气、功能与五味、功能与归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相应模型,对缺失药性进行预测.结果:建立四气、五味、归经预测模型共20个,表明多数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利用模型对药性的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预测模型可用于缺失药性的补遗与完备.
作者:周密;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建立了一种介观模拟计算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方法.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其在298K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析了泊洛沙姆188在水中相行为和有序参数的变化,为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徐姗姗;史新元;艾路;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考察不同模板分子对距离比较法(DIStance COmparison,DISCO)构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影响.方法:以MDDR数据库中作用于大鼠肝细胞的13个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训练集,将活性高的6个活性分子运一作为模板分子,用DISCO方法构建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三维药效团模型和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进行分析.结果:优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包含两个氢键受体和两个疏水中心,其模板分子的刚性和活性适中.结论:利用DISCO方法构建药效团模型时,合理选择模板分子是保证药效团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崔建华;张燕玲;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研究方法正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借助3S技术(RS,GIS,GPS)建立中药资源多级遥感监测体系和中药资源产地适宜性数值区划,可有效加强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控,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通过筛选适合中药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中药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是对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革命性突破,对推动中药鉴定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调控进行研究,对于新药的发现、药用植物的栽培生产、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以上研究方向进行了中药资源研究方法体系创新的阐述.
作者:陈士林;谢彩香;姚辉;宋经元;孙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类复杂性疾病,针对糖尿病病理机制的系统建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血糖控制策略研究一直是糖尿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针对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及其作用分子网络,结合2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建立一种2型糖尿病定性模型,以期为2型糖尿病关键靶点识别、糖尿病复方药物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余立;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本文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R)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受体拮抗剂三维药效团为辨识模型,以三维数据库柔性搜索技术为辨识算法,发现了18首活血化瘀方剂及其所含20味中药可能具有的ACE、Ang Ⅱ、PAF和HMG-CoAR受体活性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族的研究将为从分子层次上揭示方剂物质基础提供方法学支撑.
作者:张燕玲;王耘;艾路;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药功效相关的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之间组成了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网络,发现这一复杂网络的内在联系,揭示各成分闻相互协同的机理,明确这一复杂作用关系的整体效应,对于基本清楚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具有关键作用,是中药学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相融合的基本途径.本文探讨了中药功效网络的基本概念,提出中药功效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为中药功效的分子网络、模块网络和概念网络.提出中药功效网络构建的三种基本途径,分别为基于中药作用靶点辨识、基于药理指标相关作用环节和基于中医理论与中药基本信息的网络构建,并以活血化瘀功效网络为例探讨了中药功效网络可能的应用途径.
作者: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从质量标准、质量指标在线检测技术、模型的建立三方面探讨了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可行方式及信息技术在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为中药行业质量控制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思路.
作者:史新元;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侧根对质量影响机理及生长调节剂对防风药材质量.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奈乙酸(NAA)、赤霉素(GA)处理种苗后移栽,秋季采收药材的根,测量药材直径及各部位所占的比例,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中的四种色原酮成分.结果:25mg/kg、100mg/kg、500mg/kg的NAA可提高移栽防风根中四种色原酮类活性成分的含量,其中500mg/kgNAA的四种色原酮总含量高.4种色原酮含量在韧皮部为0.6784%,木质部为0.1153%,全根为0.9480%,侧根为1.4433%.侧根中韧皮部的比例为0.861%,主根的0.684%.结论:4种色原酮类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韧皮部,侧根中韧皮部比例大,NAA处理可使防风产生大量侧根,从而提高防风药材的质量.
作者:孟祥才;孙小兰;孙晖;王喜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产道地药材、地方习用药材的重要产地.本文对岷江上游特色药用资源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从政府投入、种植模式创新、实用栽培技术开发及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利用建议,以期为该地区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思路.
作者:古锐;张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是决定药物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底物对它们的抑制或诱导作用是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作为复杂化学成分组合体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也表现出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并且中药在配伍应用时也产生了对药效物质体内过程的影响.由此认为.这种作用可能也是中药在按照传统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时发挥增效解毒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层面上研究整合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活性的方剂配伍规律,对于指导有效组分配伍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广利;王喜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3种提取工艺情况下人参中有机氯农药的归属.方法:采用水煎煮工艺及95%乙醇、50%乙醇加热回流工艺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煎煮(提取)液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结果:以95%醇提溶出率高,50%醇提溶出率次之,水煎过程溶出率少. 结论:醇提对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有较高的溶出率,而水煎煮过程对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溶出率很低,残留农药大部分随药渣去除.因此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水煎工艺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必须采用醇提工艺时应考虑去除提取过程伴随溶出的残留农药,以避免残留农药可能的安全风险.
作者:周颖烈;薛健;刘东静;彭非;张林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预测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方法:基于现代药理实验数据构建中药五味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获取贝叶斯网络拓扑图和条件概率表.结果:所建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预测中药或中药有效组分的五味.结论:贝叶斯网络可用于中药或中药组分五味的预测,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组分药性及组分配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培;李江;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