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南热带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郑才成

关键词:药用植物, 资源开发, 海南岛
摘要:海南岛为我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多样,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其开发利用率很低.本文从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可供开发的类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诱导下调脑区激活对缺血性中风后脑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展望

    针对缺血性中风后的高残障率,从诱导下调脑区激活角度,总结中医药促进中风后遗症期脑功能康复的研究现状,并剖析了其可能的研究切入途径,提出中风后脑功能康复的中医药研究应在各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强化系统联系性研究,并应加强补益肝肾等新治则和多种中医药疗法协同增效的研究.

    作者:王新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于芍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目的: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既作中药赤芍,又作白芍用,但主治病症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在探索这种区别科学性的基础上和确定芍药苷含量的可行标准.方法:直接从主要产区取样,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特征,用显微计数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的数量,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DNA和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以区别野生和栽培,观赏栽培和药用栽培的芍药.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不得低于3.5%;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改为幅度限制,应在0.8%~3.5%之间,以区别于赤芍,证明中医临床将同一物种芍药区分为赤、白使用是科学的.结论:野生变家种并非是解决赤芍资源走向枯竭的正确途径;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药用栽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CV.Baishao经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药材的拉丁名建议为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Alba,因为同属其它种即使栽培也不作白芍用;赤芍定义为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var.1actiflora的干燥根,采用新的药材拉丁名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Fera,因为赤芍并非赤色,其本质是野生来源;观赏芍药不能作白芍和赤芍,拉丁名亦应标明观赏Paeonia lactiflora Pall. CV.Ornata.

    作者:胡世林;廖福龙;周红涛;冯学峰;李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英文摘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与理论意义.方法: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入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将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方证对应与方证不对应组,用血府逐瘀汤及生脉散进行交叉干预.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血瘀证、方证对应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5%、50%、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26.66%、26.66%;气阴两虚组方证对应组分别为18.75%、56.25%及75%,方证不对应组分别为0、31.25%及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方证对应组优于方证不对应组;③血液流变学检查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两组内皮素、NO、t-P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临床疗效取决于方证对应程度,方证对应与方剂配伍相关,阐明方证关系是方证深入研究的关键,客观指标改善与方剂针对的治则性质有关,方证对应疗效及药物作用方式有关,寻找方对证契合点及方对病的靶点,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作者:王阶;张兰凤;王永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

    中医色诊学是通过观察颜面气色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色诊一直停滞在目测水平,加以可见光波范围甚窄,使之受到极大限制,以致近代濒于失传.笔者分别用中心座标法定点、自然标志法分区,改进传统明堂色部和颜面色部,配合面部整体观测,构成三级精确定位模式,为仪器测量奠定了可靠基础.使用瑞典AGA782红外热像仪摄取46例健康青年红外面图,对经改进的传统色部即时温度进行数据测试和数理分析.通过数理分析,发现面温与阳气呈正相关的多种现象.故依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凡不符合正常值范围者为病态,高于上限者可考虑为实热阳证,低于下限者可考虑为虚寒阴证.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作者:王鸿谟;张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系列(Ⅰ)

    为制定我国中药行业的技术标准战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我们负责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部分.中药管理体制在国家制定和实施中药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分三个部分:1.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2.与中药有关的国际植物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研究;3.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中药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研究比较了国际主要国家(地区)与中药相关的植物药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状况,提出在制定和实施我国中药国家技术标准时,采取的措施和策略,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应设置的相关技术壁垒.本文作为研究的第一部分历史性地回顾了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从不同层次分析了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的现状,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陈峰;曹彩;刘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重点与工作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应坚持中医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吸收现代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融于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体系中,形成适于中医理论学术发展的研究方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脏象理论、病因理论、证候理论、经络理论、实验动物模型等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增强基础研究的科技意识,加大基础研究的经济投入,稳定研究队伍,建立开放式研究基地和专家咨询机构则是保障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工作机制.

    作者:李德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复方蒿甲醚国际合作的回顾与思考

    本文通过回顾15年来中国发明的专利药品复方蒿甲醚的国际合作历程及其对于中国药物研究开发的启示认为:复方蒿甲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率先从国内标准提高到国际认可标准并获得极高的国际知名度,是与成功的国际科技合作密不可分.15年来,中国经济体系逐步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国内专利体制、医药体制及相关技术标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促使我国医药行业对于医药产品研发创新、专利保护、临床试验、注册销售和规范化管理的思想认识完成了质的跨越,并已成为融入行业文化的一种思维和管理方式.复方蒿甲醚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和教训给予我们的启示说明:创新是药品的生命之本,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

    作者:刘天伟;李志芳;孙晓文;屈凌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海南热带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南岛为我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多样,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其开发利用率很低.本文从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可供开发的类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郑才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与中药现代化

    模拟移动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规模化精细分离技术.它通过对色谱柱的特殊组合及对系统的优化控制,实现了对色谱技术的有效放大,促进吸附分离技术产业化.该技术已在石油化工,食品工业及手性药物分离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天然产物的提取,该技术是一项有效的,能够对于粗提物质进行工业化生产规模的至关重要的分离纯化技术.其与相关分离纯化技术组合联用,将有力促进中药现代化领域一些高纯度有效物质的规模化生产.

    作者:林炳昌;顾玉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植物类中药材GAP认证技术体系的探讨

    本文对中药材认证的法规和管理体系做了简要说明,对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要求及其应开展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生产技术环节及其认证要求.介绍了GAP认证对人员、设备和档案的要求,并对认证准备工作中需要建立的文件、资料和档案系统提出了建议.

    作者:王文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与天然产物研究中药效团的构建与应用

    药效团是指一个包含药物生物活性所必要的所有特性的结构,亦是指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或作用时起重要作用的原子或基团组合.药效团的三维结构数据库搜索方法已成为新药研究开发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中药与天然产物研究中药效团的构建与应用,并对基于药效团三维结构的三维数据库搜索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新药临床专业审评与临床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中药新药技术审评不但要注意到处方与方解的合理性,更应注意到以实践作为主要根据.重视新药临床前的疗效评估,避免新药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出疗效确切且安全的新药,造福人类,利国利民.中办单位在开发一种新药时,要注意是否符合中医辨证,更应注意到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疗效.在新药临床研究过程中,要克服临床研究试验中的偏倚.为确保临床研究高质量地完成,监察员应由具有专业知识、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担当.

    作者:曹济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药剂型现代化的迫切性、可行性及其标准配套工作的探讨

    中药剂型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采用的中药现代化剂型有:1.速释型口腔给药剂型: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起效快,避免首过效应,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如中药口腔速溶片、分散片.2.控(缓)释剂型:(1)中药复方胃内滞留漂浮型控(缓)释制剂,主要在胃内保持滞留时间,可提高疗效;(2)结肠定位剂型,适于治疗结肠疾病的中药,也适于通过肠道吸收的药物;(3)缓释微丸剂型,适合持续给药,有效量体积较小的中药材;(4)复方中药制剂的多元控制系统,可在消化系统内多阶段释药,使体内有一个平稳的血药浓度.当遇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某些新剂型的标准时,可参考国外药典及文献,亦可在老制剂基础上自订研究标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应包括药动学,靶向制剂的研究也应有同位素示踪.

    作者:王卫东;刘福强;张恒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