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安;王义明;曹进;杨学东
近年来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增经受到主流西医学长期排斥的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受到西方国家民众的广泛欢迎,而且被主流医学界逐步接受.在美国MH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西方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补充和替代医学课程,对补充和替代医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报告开始出现在著名的主流医学杂志上,新生物科技在CAM天然产品开发中得到广泛地应用.NCCAM顺应上述变化,发展了开发CAM天然产品的NCCAM模式.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委员会(FDA)根据这一模式对食物和药品管理法作出了一些修改,使得CAM的天然产品比合成产物或高纯度单体,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3].CAM在西方国家广泛的民众基础为补充和替代医学在西方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中医药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雅鸥;杨梦甦;肖培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从TLC鉴别对照药材的确定、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及限度制订等方面,指出了中国药典起草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并就毒性药材中毒性成分的量效关系的研究、成分与药效的研究、加快指纹谱基础研究的进度等基础研究工作方面,以及如何更深入地完善中药质量标准提出了设想.
作者:张文婷;王嘉仡;马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主要有中药的品种保护、中药的商标保护、中药新药的行政保护、中药的专利保护等,对它们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作者:刘群;刘火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前,我国对天然活性成分构效关系的研究方面相当不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对有苗头的活性单体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将活性好的衍生物开发成新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进行天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的概况、必要性和方法.
作者:张勇慧;阮汉利;吴继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胡钢亮;吕秀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讨论了单煎与合煎的合理性及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问题.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拓展鲜中药品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药配方颗粒.
作者:陈长洲;冯艳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大黄种子中提取的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对于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碱基序列测定,以期从分子水平建立对中草药的鉴定标准.方法:常规提取当归、大黄种子DNA,利用合成的特异性引物对其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套式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以四色荧光标记的双脱氧末端终止循环法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大黄种子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RC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完整碱基序列.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可作为分子水平鉴定植物中药材的又一有效途径.
作者: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张西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建立创新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是开展我国自主医药研究和生产的关键之一.创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应能体现中医药理论的特性;应能体现中药的物质基础是有效化合物群;要有利于中药专利的申请;应能体现与时俱进.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挖掘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相关性研究,可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形成中药组效学研究体系.以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定量为核心技术和基础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必将增强我国中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罗国安;王义明;曹进;杨学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分析技术,探索可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反映中药的整体化学特征为立论依据,在已经应用1HNMR、HPLC、IR、UV等技术进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药特征性总成分获取程序,并完成对中药整体化学特征进行精细表达的方法学研究,为终建立能反映中药的整体化学特征和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秦海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阐述了以中药配方颗粒的真伪鉴别和优劣评价为主题的质量标准研究思路与方法.
作者:郭用庄;翟旭峰;廖彩震;刘法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分析中药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多样性.方法:用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方法,对13个居群62个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并头黄芩S.SCOrdifolia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黄芩居群遗传变异测定.结果:用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2条.黄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95.5%,居群水平的平均PPB值为41.9%.黄芩样本RAPD聚类分析(UPGM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支,但显示出与地理位置有关三个类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结论: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变异和地理环境有关系,并提出黄芩栽培选种的策略应该是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
作者:冯学锋;胡世林;郭宝林;李家实;阎玉凝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