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英;姜保国;傅忠国;闫家智;唐杞衡
目的:观察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三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6月~2000年6月应用CD系统矫治脊柱侧凸35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45°~90°,平均65°;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12°~61°,平均47.5°;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结果:术后经1~4年,平均2年随访,冠状面畸形为10°~45°,平均24.5°,平均矫正率为61.6%;矢状面胸椎后凸20°~35°,平均27°,旋转畸形矫正1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矫正效果好,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宋相建;陈留如;程富礼;樊洁;黄万新;付爱玲;张庆玉;刘斌;王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髌骨软化症是前膝痛的主要原因,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近36.2%,且往往伴有关节内其它病变,如半月板撕裂、滑膜增生等.传统胫骨结节抬高往往需要同时膝关节切开,清理髌骨破碎软骨、撕裂半月板、增生滑膜,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易致关节粘连.1994年8月以来,作者采用关节镜下髌骨病灶清理和关节内其它合并症手术,胫骨结节局部切开抬高改良手术治疗髌骨软化症30例34膝,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卫国;杨华清;张鹏;徐昕;韩本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复合骨环与自体髂骨块行犬腰椎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刚度.方法:8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行腰椎椎间融合,CSS万能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脊柱功能单位的5种抗载荷刚度.结果:复合骨环组在抗屈曲、抗伸展、抗侧弯和抗纵向位移方面与自体髂骨块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复合骨环行腰椎椎间融合明显优于自体髂骨块,可以成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材料.
作者:毕文志;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周勇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田鸿来;李金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2岁.因右小腿中段疼痛反复发作3年余,于2000年8月28日入院.开始发作时经保暖后疼痛有好转或休息几天,无须作其他特殊处理.本次发作已有1周,局部稍肿,微红,轻度压痛,无畏寒和发热.查:位右胫骨中段处稍有肿大,局部皮肤无色变和血管怒张,偏内后方软组织内可触及6cm×4cm×4cm的肿物,质地Ⅱ°~Ⅲ°,无转动,不活动,有压痛,白细胞计数正常.
作者:刘同行;严粉琴;陆晓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龄颈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呼吸循环改变.方法:2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70岁以上组(n=100),B组为70岁以下组(n=100).观察和比较围手术期两组术前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各组血压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氧饱和度值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合并循环、呼吸、血液等系统疾病者较多,术中血压下降>15%,基础血压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出现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例数亦较B组多(P<0.05).各阶段A组氧饱和度均低于B组(P<0.01或P<0.05).且A组术后近期脑血管并发症也多于B组.结论:70岁以上颈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须引起重视.
作者:朱秋峰;徐海涛;钟雪萍;王成才;沈宏亮;王新华;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自体骨膜移植方法,治疗髌股骨性关节炎.方法:30例,46个膝关节患有髌股骨性关节炎,应用同一麻醉,同一手术切口,切取自体与髌骨面积相当的胫骨上端骨膜,同时磨平髌骨关节面至软骨下骨板,有新鲜血液渗出,然后将切取的胫骨上端的骨膜移植到髌骨关节面,使移植的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术后早期在CPM机上活动膝关节,并早期下床活动行走.结果:30例手术患者,有23例35个膝关节得到随访,其中优良率为95.6%,差的为4.4%.结论:髌股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应用同一次手术,同一切口,进行自体骨膜移植,治疗髌股关节炎,并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雪华;于至悌;曲振海;张书永;王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因非创伤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活性有无异常,揭示骨坏死发生机理.方法:对1999年9月~2000年4月间骨坏死病人骨髓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FCFUs)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特点及集落数目,观察骨坏死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骨坏死组骨髓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贴壁生长增殖速度慢于对照组,FCFUs形成集落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存在骨髓活性下降,成骨能力降低.
作者:于学忠;陈晓亮;王英振;李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复位问题.方法:本组87例,其中39例对单侧肢体放射痛的Ⅱ度以内滑脱位患侧椎板切除减压加对侧椎板植骨融合术.21例Ⅱ度以内脱位后路环形减压内固定加棘间横突间植骨融合术.27例不同程度的滑脱行后路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结果:随访8~48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4.6%、90.5%、100%.结论:术前常规动态摄片,如存在动态滑移,术中应纠正滑脱平面客观存在的可逆性滑移,使滑脱获得可能的复位,在此基础上融合.如合并椎管狭窄,主要的应彻底减压、固定和融合,滑脱复位并非主要目的.
作者:田小武;王力平;张宏良;容安;苟凌云;王景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刘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和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方法:对44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期平均3年2个月.结果:疗效优31例,良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发病间隙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定位.手术方法和病程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作者:曾湘穗;林庆光;赵新建;曾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胸腔镜在脊柱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常规手术都可以在胸腔镜下完成,脊柱外科医生面对许多伦理学和技术上的挑战.为推广内镜脊柱技术的发展,特将胸腔镜脊柱外科的教育与资格认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明;侯铁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前根和后根观察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骨代谢影响的病理特征.方法:Wistar大鼠分成前根组、后根组、混切组和对照组,选择性切断一侧L4~L6前根或/和后根,分期观察术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1)前根组干骺端骨密度下降明显;后根组中段骨密度下降更严重,而且皮质壁厚度明显减少和髓腔面积明显增大.(2)前根组骨的力学强度明显下降,后根组骨的弹性指标变化异常.结论:(1)感觉神经损伤后以皮质骨改变为主,运动神经损伤后以松质骨改变为主.(2)感觉神经损伤后骨基质胶元变化明显,运动神经损伤后骨基质无机盐变化显著.(3)感觉纤维对骨代谢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朱建平;张伯勋;刘郑生;原新成;严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0例(11肘)中、重度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Kocher外侧切口清除肘关节骨赘、骨嵴及游离体,合并肘管综合征者同时行尺神经松解前移术,观察肘关节活动度(ROM)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ROM平均改善伸10°、屈17°;疼痛由2~3级缓解为0~1级达72.7%(8/11).结论: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姚永成;周维江;张正洲;郑进;邵镇文;尹亭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软骨细胞复合于载体后在同种异体动物体内异位成软骨情况,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与葡萄糖酸钙溶液按比例混合均匀,置特殊柱形模具中经冷冻、脱水得到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柱形藻酸钙载体,将其复合软骨细胞植入同种动物体内,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软骨细胞在体内生长增殖良好,4周时可见新生软骨组织形成.结论:藻酸钙可作为载体复合细胞进行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作者:刘松波;胡蕴玉;徐虎;吕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尺骨头切除术及Sauve′-Kapandji手术后尺骨传递载荷的变化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方法:采用8侧青年新鲜尸体上肢标本,用MTS试验机控制加载,压敏感片方法测压力.计算出2种手术后尺侧腕传递载荷的变化值.结果:尺骨头切除术后传递至尺骨的载荷量显著减小(P<0.01);Sauve′-Kapandji手术后,尺骨传递轴向载荷的量接近正常标本水平.结论:尺骨头切除后影响桡尺远侧关节的稳定性,使尺骨载荷量显著性降低,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此手术不宜采用.
作者:黄继锋;江燕;徐永年;赵卫东;樊继宏;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观察2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例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22例MRI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交通孔为瓣膜样.结论:MRI是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瓣膜样交通孔是病程进展的结果.
作者: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李明全;刘继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骨矫形术治疗遗传性运动和感觉周围神经性疾病(HMSN)的疗效.方法:应用临床、电生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研究由HMSN V型所致进行性双足畸形.结果:HMSN V型临床表现为双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腓骨肌萎缩并伴有脊髓椎体束征;电生理学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弱,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腓肠神经光镜和电镜检查为有髓神经纤维,其数量和无髓纤维的直径减少,神经轴索和髓鞘再生.结论: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是手术矫形.
作者:白跃宏;时述山;欧阳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许多研究都表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机体能对假体材料中的钴(Co)、铬(Cr)等金属离子或骨水泥单体(MMA)产生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1].在松动假体界膜中,除了占主要比例的巨噬细胞外,还发现不同程度的T淋巴细胞浸润[1~3].下面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T淋巴细胞的意义及其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骨吸收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卢宏章;朱天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选取6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42只,随机分组,注射激素制作股骨头坏死模型,行髓芯减压加植骨、髓芯减压植骨加BMP治疗,SPECT观察血流量的改变.结果:随着激素应用时间的延长,股骨头局部核素吸收量逐渐减少.应用激素4周血流量降至正常的72%,6周为69%,8周为56%.髓芯减压术后2周恢复至正常的82%,4周时恢复正常.髓芯减压加BMP骨泥治疗组4周后镜下改变为大量新生骨形成,爬行替代坏死的骨小梁,且在新生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髓芯减压术能改善坏死股骨头的血运,骨诱导蛋白(BMP)对坏死的股骨头具有骨诱导作用,能刺激新生骨的形成,爬行替代坏死的骨小梁,而且能刺激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胡彤宇;扈文海;李建衡;陈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