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彤宇;扈文海;李建衡;陈燕
我科从1990~2000年在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发生椎间盘炎7例,其中2例采用腰大肌瓣填塞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陈施展;冯怀志;姚一民;衡代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观察2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例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22例MRI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交通孔为瓣膜样.结论:MRI是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瓣膜样交通孔是病程进展的结果.
作者: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李明全;刘继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发病率较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存在着骨源有限和排斥反应等问题,预后不理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骨组织工程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即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出修复、保持或改善骨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物,充填骨缺损,逐渐与宿主骨愈合并被自身骨组织替换,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制备的骨替代物称为组织工程化骨.
作者:王珂;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骨矫形术治疗遗传性运动和感觉周围神经性疾病(HMSN)的疗效.方法:应用临床、电生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研究由HMSN V型所致进行性双足畸形.结果:HMSN V型临床表现为双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腓骨肌萎缩并伴有脊髓椎体束征;电生理学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弱,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腓肠神经光镜和电镜检查为有髓神经纤维,其数量和无髓纤维的直径减少,神经轴索和髓鞘再生.结论: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是手术矫形.
作者:白跃宏;时述山;欧阳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复合物植入体内后的成骨能力.方法:穿刺抽吸人髂骨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将其与珊瑚复合后植入裸鼠体内,以单纯珊瑚作为对照.术后4、8周取材,通过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植入物体内成骨情况.结果:术后4周,复合物中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复合物中出现大量成熟骨组织.而对照组无骨组织形成.结论:人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珊瑚在无免疫动物体内具有成骨能力,穿刺抽吸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钱奇春;刘彦普;杨维东;陈富林;赵黎;张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前根和后根观察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骨代谢影响的病理特征.方法:Wistar大鼠分成前根组、后根组、混切组和对照组,选择性切断一侧L4~L6前根或/和后根,分期观察术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1)前根组干骺端骨密度下降明显;后根组中段骨密度下降更严重,而且皮质壁厚度明显减少和髓腔面积明显增大.(2)前根组骨的力学强度明显下降,后根组骨的弹性指标变化异常.结论:(1)感觉神经损伤后以皮质骨改变为主,运动神经损伤后以松质骨改变为主.(2)感觉神经损伤后骨基质胶元变化明显,运动神经损伤后骨基质无机盐变化显著.(3)感觉纤维对骨代谢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朱建平;张伯勋;刘郑生;原新成;严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0年8月,3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男24例,女9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33例,2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5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1例,右侧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任先军;梅芳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复合骨环与自体髂骨块行犬腰椎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刚度.方法:8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行腰椎椎间融合,CSS万能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脊柱功能单位的5种抗载荷刚度.结果:复合骨环组在抗屈曲、抗伸展、抗侧弯和抗纵向位移方面与自体髂骨块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复合骨环行腰椎椎间融合明显优于自体髂骨块,可以成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材料.
作者:毕文志;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周勇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三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6月~2000年6月应用CD系统矫治脊柱侧凸35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45°~90°,平均65°;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12°~61°,平均47.5°;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结果:术后经1~4年,平均2年随访,冠状面畸形为10°~45°,平均24.5°,平均矫正率为61.6%;矢状面胸椎后凸20°~35°,平均27°,旋转畸形矫正1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矫正效果好,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宋相建;陈留如;程富礼;樊洁;黄万新;付爱玲;张庆玉;刘斌;王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早在1881年Macewen[1]就先报道了他在异体骨移植方面的成功经验.本世纪初,Lexer[22]又将全膝关节和半膝关节移植用于临床,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有将近一半的膝关节数年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功能.一个世纪以来骨组织的低温保存技术、冷冻前保护技术以及手术技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如今同种异体骨移植已成为临床矫形和整形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段.
作者:陆军;吴苏稼;施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先天髋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改良髋臼周围截骨,阶梯状植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髋脱位48例62髋关节,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得到随访45例57髋,关节位置同心复位良好,无1例发生脱位及半脱位,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改良髋臼周围截骨阶梯状植骨术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孙道植;万世勇;梁义杰;孙福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和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方法:对44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期平均3年2个月.结果:疗效优31例,良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发病间隙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定位.手术方法和病程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作者:曾湘穗;林庆光;赵新建;曾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病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9例施行手术的颈腰椎间盘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一期手术对特定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的手术操作、重视围手术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刘立成;张佐伦;袁泽农;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胸腔镜在脊柱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常规手术都可以在胸腔镜下完成,脊柱外科医生面对许多伦理学和技术上的挑战.为推广内镜脊柱技术的发展,特将胸腔镜脊柱外科的教育与资格认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明;侯铁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84年,Schultz首先描述了前交叉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1],并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影响运动功能并由于受损而导致膝关节废用[2].
作者:王旭;顾湘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方法:75例患者,男45例,女30例;年龄42~64岁,平均51.6岁.病变累及1个椎节者29例,2个椎节者39例,3个椎节者7例.椎体次全切除提供向侧方抵达椎弓根前内缘的减压骨槽,其底宽一般为18~20mm,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强调牵引下植骨.按JOA评分和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75例中有68例获3个月~6年2个月(平均2年7个月)的随访.X线片示:切除1或2个椎节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而切除3个椎节者,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5.3%,改善率3.4%~91.3%,平均70.8%.3例并发短期C5或C6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硬脊膜损伤,无脊髓和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给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提供足够大的视野条件,使减压更趋完善.
作者:杨庆国;江曙;张建湘;申才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0例(11肘)中、重度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Kocher外侧切口清除肘关节骨赘、骨嵴及游离体,合并肘管综合征者同时行尺神经松解前移术,观察肘关节活动度(ROM)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ROM平均改善伸10°、屈17°;疼痛由2~3级缓解为0~1级达72.7%(8/11).结论: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原发性肘关节骨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姚永成;周维江;张正洲;郑进;邵镇文;尹亭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估椎管成形术、椎板减压融合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方法:16例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15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椎板减压加后外侧融合术,14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功能改善率:椎管成形术为85.7%,减压融合术为84.8%,固定融合术为86.2%,各组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4年功能改善率:椎管成形术为84.9%,减压融合术为75.6%,固定融合术为84.6%,减压融合术疗效下降显著(P<0.05).结论:椎管成形术治疗稳定性腰椎滑脱,术后近中期疗效与影像学评估满意.椎板减压后外侧融合术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腰椎假关节发生率较高和术后中期疗效明显下降.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术后中期疗效无明显改变.
作者:郭立新;刘蜀彬;马远征;孔祥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软骨细胞复合于载体后在同种异体动物体内异位成软骨情况,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与葡萄糖酸钙溶液按比例混合均匀,置特殊柱形模具中经冷冻、脱水得到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柱形藻酸钙载体,将其复合软骨细胞植入同种动物体内,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软骨细胞在体内生长增殖良好,4周时可见新生软骨组织形成.结论:藻酸钙可作为载体复合细胞进行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作者:刘松波;胡蕴玉;徐虎;吕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