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宏伟;王坤正;时志斌;刘安庆;张开放
目的:评价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12例患者术中均获得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9.4个月(6~2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瘫痪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疗效满意.结论: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雷光华;李康华;胡建中;龚家琳;周江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17岁,因腰痛两月,双下肢麻木、乏力3周余入院.腰痛为渐进性,翻身困难,牵涉左下腹痛,无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被迫体位,心、肺、腹未查及异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及叩击痛,腰椎前弯及后伸明显受限,左右侧弯轻度受限,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减弱.双侧中腹壁反射减弱,下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减弱,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消失,踝阵挛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侧T10感觉平面以下触觉、痛觉及温度觉减退.血生化检查无异常.X线片显示L5椎体骶化,T10、11椎体融合,考虑为先天性改变.胸椎MRI显示T9~10水平椎管内见有长约4cm梭形占位,边界清楚,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近侧蛛网膜下腔扩大,邻近脊髓受压,轻度移位(见图1).
作者:吴振业;孙磊;王培杰;宁廷民;张清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椎间植骨融合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犬为实验动物,用自身对照,随机在L4、5和L6、7制成保留终板(实验组)和不保留终板(对照组)的脊柱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模型,比较术后4、8、12周植骨间隙抗扭转的情况;用未手术之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和不保留终板的植骨模型,比较其抗压性能.结果:(1)抗压实验:引起保留终板间隙出现1mm位移的应力显著>对照组(P<0.05).(2)抗扭转实验:4周时实验组抗扭转强度<对照组;8周时两组趋于相等;12周时两组完全一致.结论:(1)保留终板椎间融合的抗压强度明显优于不保留终板者.(2)保留终板椎间植骨融合早期的骨愈合强度<未保留终板者,但手术稍后阶段,两组骨愈合强度趋于相同.
作者:焦文仓;任先军;周跃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设计制作静脉回流受阻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择健康杂种幼犬20只,雌雄不拘.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一侧髋用来实验,一侧髋作为对照.应用套针经皮于大转子下方穿入股骨颈中央达股骨头颈部骺板远侧,注入lml医用TH胶.于实验不同时期行骨骺骨内压、X线、CT检查,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制作了影像及组织病理变化类似于人类Legg-Perthes病的动物模型.结论:此模型设计合理,制作方法简单,重复性较强.
作者:闫宏伟;王坤正;时志斌;刘安庆;张开放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肱内翻是一种病因不明而少见的骨骺发育畸形.其病理变化为肱骨头内侧骺板早闭,而外侧骺板继续生长,肱骨头逐渐内翻旋转变形.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短缩和肩外展功能受限.
作者:张建河;赵玉芹;武进华;冯志彬;高雅滨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总结30年诊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收集1970~1999年完整住院资料1551例进行分析.其中手术860例,非手术691例,男1096例,女455例.年龄15~79岁.结果:非手术治愈率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分别为10.0%、13.6%、38.4%.同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79.9%、92.4%、99.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演变过程、诊断措施、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多种多样.程序化系列诊断措施能避免漏诊、误诊和误治.经过正规系统训练,掌握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康复.实践证明,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吕原;姚建祥;王秋泰;张宁;郭海燕;张庆彬;赵立新;张伯勋;王继芳;朱盛修;卢世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治疗体骨颈骨折采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方法:采用8具尸股骨股骨颈骨折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固定,并比较三种不同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该术式不仅使股骨颈在抗压、抗弯和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上特别优越,而且使骨折断端嵌插紧密,能加速骨折愈合,应力遮挡少.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和减少并发症.结论:三枚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比其它内固定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作者:秦步平;王以进;黄圣达;高峰;汤健;刁振鸿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尺骨发育不良所至的前臂畸形的手术矫正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单臂肢体延长器对短缩的尺骨进行渐进性延长.共治疗5例患者,其中4例尺骨发育不良是由尺骨骨软骨瘤造成,1例由内生软骨瘤所至.结果:5例尺骨分别延长3.5~5.2cm,平均4.2cm.脱位的桡骨小头全部复位,肘内翻及腕关节内收畸形均获得不同程度矫正.结论:对尺骨发育不良造成的前臂畸形行尺骨渐进性延长是一个简便且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振武;刘玉昌;王汉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总结1 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结果:1 200例腰椎间盘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发生率为1.7%.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随着老年病人腰椎间盘手术的增多,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将增加,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酌情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作者:幸永明;李重茂;陈昌伟;王坚;周荣利;柯西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兔Perthes病模型的结果.方法:抽取5~7ml自体骨髓,结合钻孔减压植入Perthes病模型.结果:自体骨髓移植组坏死骨修复较空白对照组活跃,骺板损伤处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单纯钻孔组以纤维修复为主.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对Perthes病模型的坏死骨修复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修复钻孔所造成的骺板损伤.
作者:严军;董天华;杨照耀;董启榕;郑祖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研磨法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磨钻经皮肤小切口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的部分骨质,缓解(足母)外翻疼痛.结果:从1994年6月~2000年12月共治疗患者57例(81足),随访46例(61足),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优良率93%.结论:小切口研磨法适用于单纯(足母)外翻患者(外翻角<35°,第1~2跖骨间角<15°).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内固定,操作简单等特点.
作者:张光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学差异.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四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mm三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d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细胞游出早、数目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它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它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d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增多;而培养第9d的完整肌腱段组织的中心腱组织区域,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减少,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作者:崔志明;汤锦波;谢仁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宋世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脊柱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为广大骨科医生所熟知.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内固定融合术晚期并发症之一,由此并不常见,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线索.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指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后经过一段正常的康复期,术后数月到数年出现患处散发性疼痛、不适.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持续数月后出现原手术切口处肿胀,终形成窦道并流脓.从术后到出现症状这段间歇期长短各家报道并不一致,一般认为是间隔10个月~1年以上[1,2].
作者:王跃;王万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近端斜行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价值.方法:对37例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近端斜行截骨进行治疗.术后进行13~16个月的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胫骨近端斜行截骨操作容易,易于调整矫形幅度.术后1年无矫形幅度丧失.术后1年,联合应用关节镜手术和胫骨近端斜行截骨进行治疗的患者,Lysholm评分为(95.26±2.47)分,只做胫骨近端斜行截骨的患者为(72.18±4.13)分,只做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为(65.64±3.36)分.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之间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关节镜手术和胫骨近端斜行截骨治疗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是更为有效的方法,胫骨近端斜行截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截骨方法.
作者:赵金忠;蒋垚;眭述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观察31例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发病特点,并对X线、CT、MRI检查进行评价.结果: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多有外伤史,病程长,症状进行性加重,关节功能多无明显受限,易出现骨关节破坏.X线、CT、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其中MRI是诊断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敏感性指标.结论: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并不少见,典型者据临床表现及X线可作出诊断,必要时行MRI进一步明确诊断.
作者:何伟;方斌;张庆文;刘少军;张德兴;樊粤光;袁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胸腰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7例下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18例曾分别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多者达6次,少者1次.结论:下胸腰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MRI定位定量准确,对病变检出率高,较X线、CT更早发现椎管内病变,是诊断椎管内肿瘤先进的方法.
作者:朱宝林;张辉;徐栋;谭炳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为了研究本法的实用性,在组织学和定量方面评价巴斯德处理小白鼠坐骨神经后的神经溃变和再生.方法:将Wistar糸雄性小白鼠左侧坐骨神经10mm的长度,进行60℃,30min的巴斯德处理.评价了对照部、处理部以及末梢部.评价时间在处理后1周(1周群),6周(6周群),各群分别为11只.结果:(1)有髓轴突数: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数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2)有髓轴突直径: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直径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3)有髓轴突面积比: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面积比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见:1周群的处理部中,髓鞘陷入凝固坏死,雪旺细胞基底膜发生溃变.6周群的末梢部中,发现了多数的再生有髓轴突.结论:从以上结果足能证明,巴斯德温热处理小白鼠的坐骨神经一旦发生溃变但是再生是可能的.因此,在恶性骨、软组织肿瘤的手术之际,巴斯德温热处理法作为神经保存的方法是极为有用的.
作者:刘远禄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85年1月~2000年1月15年间共收治掌腱膜挛缩症26例,初诊全部误诊,长达20年,丧失了佳治疗时机,教训深刻,报道如下:
作者:邓忠虎;王玉禄;周凤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可分为:颈椎间盘膨隆、突出、脱出症.表现为颈椎神经、脊髓、血管等受压的症状、体征.
作者:买尔旦·买买提;欧阳甲;艾尔肯·萨德尔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