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制作及免疫抑制剂应用

田磊;刘庆仪;周燕;林成新;覃钟;李斌;马韵;陆云飞

关键词:移植, 胰腺, 十二指肠, 猪, 环孢素
摘要:目的:建立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受体胰腺,制造1型糖尿病模型.移植物的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移植物的腹主动脉下段与受体腹主动脉下段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吻合,术中及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环磷酰胺(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8头猪移植后效果满意,胰腺功能良好,移植胰腺后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8 d,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的另8头猪存活时间为7~15 d.结论:在胰腺移植的研究中,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采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基本可行,可延长动物模型移植物存活时间.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内镜鼻窦术后术腔上皮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术腔应用牛重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b-bFGF)对内镜鼻窦手术(ESS)疗效的影响.方法:62例接受ESS的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术腔清理.治疗组术腔加用贝复济湿敷及喷布,定时行内镜检查,观察术腔粘膜转归上皮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5 d术腔清洁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3月上皮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鼻窦手术术后术腔应用贝复济能明显加快上皮化进程,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俊;陈左菊;白广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复发出现急性乳酸酸中毒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2005年3月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弥漫大B细胞型,IV期.经3个疗程化疗达到缓解,又行3个疗程巩固化疗.2005年11月6日出现发热伴气急,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毛玻璃状改变.当地医院考虑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并用甲强龙40 mg/d静滴3d.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发热.

    作者:叶伶;金美玲;朱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KTP激光联合泪道冲洗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泪道狭窄、阻塞的效果.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5月共治疗59例各种原因引起泪道阻塞,共109只眼.其中92只眼治愈,17只眼再次行激光治疗,治愈12眼,5眼未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激光治疗泪道狭窄和阻塞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的痛苦小、不影响美容,可重复多次治疗.术后泪道冲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措施.结论:激光治疗泪道狭窄、阻塞及术后冲洗能有效的治疗各种泪道阻塞.

    作者:马晓萍;袁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 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至2005年收治的13例AMVT患者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3例经彩色多普勒、CT、MRI、手术及病理证实,11例行坏死肠段切除,2例死亡.结论:AMVT是一种少见病,临床上多以急腹症就诊,并具有症状与体征不符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应用彩色多普勒、CT、MRI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围术期采取恰当的溶栓、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腹膜炎等肠坏死征象的病例.

    作者:邹传胜;刘祥;何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报告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包括:转氨酶异常;血浆总球蛋白,γ球蛋白,或IgG升高;血循环中有自身抗体;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疾病);肝穿活检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中-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无胆管损伤;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有效[1].现报告1例经血清生化学(肝功、免疫球蛋白等、自身抗体)病理检查并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后,确诊为AIH.

    作者:李笠;蓝宇;梁学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屋尘螨的免疫治疗

    目的:目的:探讨屋尘螨免疫治疗对上海地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患者自身用药前后对照设计.38例受试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采用屋尘螨提取液(阿罗格,默克公司,德国)进行53周疗程的皮下注射免疫治疗.观察患者血清IgE、IgG变化;皮肤点刺试验风团大小的变化;患者自我感觉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屋尘螨免疫治疗1年后血清IgE变化不明显, IgG有明显升高;皮肤试验反应降低,风团减小;患者自我评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谢晓凤;王建中;罗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致肱、桡动脉持久痉挛1例报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通常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方法,但其常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因此,近年来经桡动脉介入(TRI)的方法正显示出其减少上述并发症的优越性[1],并逐渐得到开展.但TRI也有其常见并发症-动脉痉挛,而发生桡动脉和肱动脉持久性痉挛者则少见,本文报告1例.

    作者:王翔飞;王齐兵;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尿动力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膀胱功能评定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膀胱功能评定的意义.方法:把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2组,组Ⅰ(有下尿路症状组)29例和组Ⅱ(无下尿路症状组)13例,大逼尿肌压力(maximal detrusor pressure, MDP)、残余尿(residual urine, RU)和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 BC),比较其结果.结果:组Ⅰ均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组Ⅱ中有8例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组Ⅰ和组Ⅱ的MDP、RU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BC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下尿路症状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神经病学特征,对于无下尿路症状的患者能早期发现膀胱神经源性损害,指导该类患者的治疗.

    作者:何峰;满立波;刘宁;王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直接介入治疗时采用血栓抽吸术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结果:30例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有23例抽吸出块状红色血栓,7例仅抽吸出结晶样白色血栓,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流TIMI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0.1±0.4 vs.2.4±0.8, P<0.001).30例患者均取得直接介入治疗成功,术终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分级为2.7±0.8级,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地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改善血流TIMI分级.

    作者:杨秦南;张峰;钱菊英;樊冰;王齐兵;葛雷;刘学波;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电子支气管镜成功取出成人气管内罕见异物1例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6岁.因过敏性哮喘加重,于2005年10月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留置气管套管,定期消毒套管,切口处覆盖湿盐水纱布,在用卫生纸擦拭气管切口处分泌物时,不慎将卫生纸团吸入气管腔内,患者即感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极度缺氧,由家属陪同到急诊科就诊,经急诊科、内镜室医师会诊决定,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作者:王先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耐药株的监测方法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迅速形成的耐药性突变已严重地影响其治疗效果[1].此耐药突变的发生率高达16%~43%以上[2],而耐药突变相关点位主要集中在HBV DNA聚合酶YMDD结构区的Met539Val和Met539Ile,并伴随Met539Val上游24个氨基酸的Leu515Met突变[3].

    作者:刘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春期输卵管扭转1例分析

    输卵管扭转是一种极少见的妇科急腹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多于手术探查时明确诊断.2005年11月7日我院收治1例青春期输卵管扭转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李巨;于月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状况的再评价

    目的:研究切点调整后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方法:62例健康志愿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16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26例,伴糖耐量异常的空腹血糖受损(CGT)组15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PPG)、胰岛素(PINS)、C肽(PCp).用HOMA指数计算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结果:与NGT组相比IFG与CGT组的HOMA-IR升高(P<0.05).各组间HOMA β无显著差异.结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无论其是否伴有糖耐量异常,均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者:杨叶虹;庄鹓;方京冲;朱禧星;胡仁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C-反应蛋白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营养状态、贫血及感染的关系.方法:6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转铁蛋白(TF)、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CRP,记录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观察C-反应蛋白与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CRP增高组rHuEPO用量、Epo/Hct比值均显著高于CRP正常组(P<0.01);Hb、Hct、Alb均显著低于CRP正常组(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及Kt/V指标未见显著差异.感染组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CRP水平(P<0.01).感染组Hb、Alb及TF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PA也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及体重等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CRP水平与Hb、Alb、PA、TF呈负相关(P<0.01).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CRP水平普遍增高,CRP升高是预测rHuEPO疗效的理想指标,监测CRP水平可能对于调整rHuEPO用量以达到有效纠正贫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CRP水平可反映贫血、营养不良及炎症反应,贫血、营养不良与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查芳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6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LVEF>50%)患者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调查人口学特征、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情况、合并症、用药情况、血生化学检查.除外既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或肿瘤病史患者.结果:持续性房颤血清NT-pro-BNP水平的中位值显著升高(1 018.0 ng/L比 137.9 ng/L,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房颤类型(P<0.0001)、年龄(P=0.0004)、LAD(P<0.0001)是影响NT-pro-BNP的因素,而性别、体重指数、LVEF,房颤的病程和伴随疾病与NT-pro-BNP水平无关.结论:房颤类型,患者年龄和左房内径是房颤患者NT-pro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周京敏;周俊;潘文志;郝颖;金雪娟;刘少稳;蔡乃绳;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肝糖原累积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期肝糖原累积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2例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肝糖原累积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儿就诊时年龄5个月~17.5岁,男性33例,女性9例,均有肝脏肿大,40例(95.2%)为中重度肿大;30例(71.4%)存在空腹低血糖,2例发生低血糖惊厥;14例(33.3%)生长发育落后;36例肝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明显糖原累积,23例(63.9%)肝组织存在纤维化.结论:肝糖原累积病是小儿常见代谢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及早诊断、随访治疗及合理饮食指导可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杨天娇;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巨大子宫肌瘤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阴道流血10 d,检查发现盆腔肿块7 d,于2006年2月2日入院.绝经2年,未婚,否认有性生活史,未定期行妇科检查.1个月前因头晕、恶心、呕吐外院拟诊脑梗死住院予对症治疗.2003年有脑出血史.入院时神志清楚,行动稍迟缓,表达欠佳,面颊赤红,双巩膜稍黄染.腹部可触及如孕8个月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差,无压痛.

    作者:黄卫红;屠蕊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预防、救治及其二次开胸的早期指征.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心内直视术(共1 096例)后21例急性心包填塞二次开胸(发生率1.92%)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经二次剖胸解除心包填塞后17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二次剖胸手术死亡率为19.05%.二次剖胸手术者所患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大血管手术1例,心脏移植1例.结论:减少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渗血是避免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的关键,早期诊断并尽早行二次剖胸手术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孙振宇;顾敏威;孙琦;张卫民;辛定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长期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ESS嗜睡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观察中长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及ESS嗜睡量表评分值变化.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0例OSAHS,并用夜间多导睡眠图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判断CPAP治疗OSAHS的效果.结果:CPAP治疗压力8~12 cmH2O,平均压力为(10.7±1.0)cmH2O.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睡眠时呼吸紊乱指数(AHI)由治疗前70.0±40.1降低至治疗后的11.0±5.1(P<0.001),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67.7±10.3)%升高至治疗后(88.6±3.5)%(P<0.001),氧减饱和指数(ODI4)由治疗前的73.3±34.8降低至治疗后的4.8±2.7(P<0.001),大血氧氧饱和降低数由治疗前的(28.9±9.4)%降低至治疗后的(9.5±4.1)%(P<0.001),ESS嗜睡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14.9±1.2降低至治疗后的7.0±0.6(P<0.001).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改善夜间气道阻塞,纠正了患者夜间低氧及呼吸暂停,并能减少患者日间嗜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浩;李善群;吴晓丹;励雯静;钮善福;白春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向树突样细胞形态分化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否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方法: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oxLDL干预后,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oxLDL诱导48h后RAW264.7细胞发生树突样细胞形态改变,并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免疫成熟和激活有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6、CD83、MHC Class Ⅱ和CD1d分别上调约70%、90%、88%、76%和67%.oxLDL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在10 μg/ml浓度下诱导48 h佳.结论:oxLDL能够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可能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免疫反应.

    作者:沈玲红;王彬尧;何奔;曾锦章;周磊;胡刘华;卜军;王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