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早期应用含丙氨酰-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杨孝清;车嘉铭;邱维诚

关键词:食管癌, 贲门癌, 营养状况, 全肠外营养, 丙氨酰-谷氨酰胺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含丙氨酰-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对照组25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含和不含L-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1周.术前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血常规、血清蛋白、肝肾功能,记录恢复全量半流质饮食的时间和体重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别为65.7 g/L,37.2 g/L和226.2 mg/L,营养支持后分别为61.1 g/L,34.3 g/L和214.6 mg/L,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别为65.1 g/L,38.6 g/L和259.4 mg/L,营养支持后分别为58.4 g/L,32.3 g/L和165.8 mg/L,显著降低,且前白蛋白的下降幅度与试验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试验组营养支持前后血糖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营养支持后血糖明显升高(P<0.01).两组肝肾功能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试验组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为6.5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 d(P<0.01).试验组体重平均下降2.7 kg,对照组为7.4 kg,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助于减少营养不良的反应,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有助于纠正负氮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和体重的稳定.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应用对脑梗死(CI)患者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和对照组各20例,于21 d后分别测定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标志物.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期降低CI患者的血脂、CRP水平,但对Fg、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CI患者早期还是要考虑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作者:丁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早期抗栓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s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早期抗栓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作6 h内入院患者18例,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发作6、12、24、48、72 h的sP选择素,并同时测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浓度.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进行阿司匹林加噻氯吡啶联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另选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例及非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1)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s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患者组(167.4±18.1 ng/ml vs 75.4±6.8 ng/ml vs 67.9±7.7 ng/ml,P<0.001);症状发作12 h、24 h sP选择素浓度仍维持在高水平(180.2±16.6 ng/ml,160.4±14.5 ng/ml);发病48 h、72 h,s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C反应蛋白即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仍高于正常.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6 h 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早期抗栓治疗使P选择素在24 h后下降,第48小时达基线水平,但不能完全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段南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致肱、桡动脉持久痉挛1例报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通常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方法,但其常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因此,近年来经桡动脉介入(TRI)的方法正显示出其减少上述并发症的优越性[1],并逐渐得到开展.但TRI也有其常见并发症-动脉痉挛,而发生桡动脉和肱动脉持久性痉挛者则少见,本文报告1例.

    作者:王翔飞;王齐兵;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报告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包括:转氨酶异常;血浆总球蛋白,γ球蛋白,或IgG升高;血循环中有自身抗体;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疾病);肝穿活检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中-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无胆管损伤;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有效[1].现报告1例经血清生化学(肝功、免疫球蛋白等、自身抗体)病理检查并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后,确诊为AIH.

    作者:李笠;蓝宇;梁学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及营养代谢的影响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用谷氨酰胺强化治疗改善机体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方法:2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术后接受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只给普通肠外营养.分别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8天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8,CD25水平.术后14 d测肺功能及生活质量KPS评分与术前对照.结果:谷氨酰胺强化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下降幅度减少(P<0.05), 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CD3、CD4/CD8、CD25显著上升(P<0.05),肺活量下降幅度减少(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治疗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营养代谢及肺功能.

    作者:沈晓咏;吕帆真;李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烧伤患者供皮区愈合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烧伤患者供皮区愈合的作用.方法:第1部分将2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rhGH组于切削痂手术后(供皮区为头皮)1 d开始每天皮下注射rhGH 9μ,共7 d,对照组未用药.第2部分将 35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rhGH组于切削痂手术后(供皮区为大腿)1 d开始每天皮下注射rhGH 9μ,共10~15 d,对照组未用药.观察供皮区愈合时间.结果:rhGH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烧伤病人早期应用rhGH,能加快供皮区愈合,利于反复多次供皮.

    作者:黎明;李卫;许涛;陆平言;吴晓峰;高成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Minto药动学参数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TCI-Ⅰ型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价TCI系统性能.方法:15例择期手术老年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65~75岁,体重50~71 kg.桡动脉穿刺进行BP监测和采集血样,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药品和液体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ng·ml-1)靶控输注30 min.实验过程中维持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不变.TCI开始后1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采集桡动脉血,用HPLC-UV测定瑞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及摆动度来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实测血浆浓度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靶浓度相比,瑞芬太尼实测血浆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Minto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国人老年患者的靶控输注时,MDPE、MDAPE、Wobble分别是16.80%、23.85%和11.29%.结论:瑞芬太尼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在国人老年患者TCI系统中应用,系统稳定后,虽然其实测血浆浓度低于预测靶浓度,但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均在TCI系统性能要求范围内,适合老年患者靶控输注.

    作者:张卫;李治松;司文凤;张书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门诊抑郁症患者医药费用及生命质量研究

    目的:分析门诊抑郁症患者用药情况,研究其因患抑郁症而导致的年经济负担,评价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的疗效以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合作研究,对652例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进行用药情况和经济负担相关信息调查.其中180例用帕罗西汀治疗6个月,采用HAMD-17、HAMA和SF-36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与生命质量评价.结果:(1)抑郁症门诊患者用药SSRIs占主导地位(90.18%);(2)上海市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年经济负担高达1.33亿元,其中因门诊治疗抑郁症患者而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为0.67亿元;(3)抑郁症门诊患者的生命质量显著下降(QOL<50分),但治疗后QOL评分显著提高(>70分,P=0.00),并且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缓解率(HAMD或HAMA<8分)分别达70%和88%.结论:抑郁症会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如果及时给予治疗,帕罗西汀能显著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和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刘文娟;季建林;吴文源;史以珏;王崇顺;陈兴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预防、救治及其二次开胸的早期指征.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心内直视术(共1 096例)后21例急性心包填塞二次开胸(发生率1.92%)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经二次剖胸解除心包填塞后17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二次剖胸手术死亡率为19.05%.二次剖胸手术者所患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大血管手术1例,心脏移植1例.结论:减少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渗血是避免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的关键,早期诊断并尽早行二次剖胸手术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孙振宇;顾敏威;孙琦;张卫民;辛定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肩关节运动时肌肉力臂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肩关节运动时各种肌肉的运动力臂大小及其变化,以揭示该类肌肉对肩关节不同方向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侧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测量三角肌的三个部分、肩袖诸肌在肩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过程中的肌腱位移,并根据位移和关节运动角度计算力臂值.结果:在上臂外展过程中,外展0°~30°时,冈上肌力臂变化大;外展30°~120°时,力臂变化大的为中部三角肌.在臂后伸或前屈过程中,力臂变化大的分别为后部三角肌或前部三角肌.在臂内旋时,肩胛下肌的力臂值大,而臂外旋时冈下肌/小圆肌的力臂值大.结论: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功效较大,其次为中部三角肌;前部三角肌和中部三角肌分别在臂的前屈和后伸过程中有较大功效;在臂内外旋过程中,肩胛下肌和冈下肌/小圆肌功效较大.

    作者:朱鸣镝;汤锦波;凌树才;曹毅;王友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诊断及手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诊断及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9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诊治术43例为研究组,剖腹手术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腹腔镜诊、治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发生率显著低于剖腹手术组(P<0.01);腹腔内出血量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剖腹手术组(P<0.01);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剖腹手术组(P<0.01).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剖腹手术病例.结论:腹腔镜术用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并同时在镜下进行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可显著减少子宫破裂、腹腔内大量出血发生率.只要手术方法得当,在腹腔镜下进行该手术是可行、安全的.

    作者:刘剀;郭朝红;史红梅;刘植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肩锁关节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肩锁关节钢板内固定在Tossy Ⅱ、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肩锁关节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Tossy Ⅱ、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7例,观察患者的疗效、软组织修复及术后反应.结果:肩锁关节钢板能够牢靠固定错位的肩锁关节,使脱位关节保持复位状态,同时促进损伤结构的重建及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结论:肩锁关节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显著,易于操作,能够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结构的生理功能,适宜于治疗中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瞿钢;曹国平;章英良;方伟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 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至2005年收治的13例AMVT患者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3例经彩色多普勒、CT、MRI、手术及病理证实,11例行坏死肠段切除,2例死亡.结论:AMVT是一种少见病,临床上多以急腹症就诊,并具有症状与体征不符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应用彩色多普勒、CT、MRI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围术期采取恰当的溶栓、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腹膜炎等肠坏死征象的病例.

    作者:邹传胜;刘祥;何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

    目的:了解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肺段隔离症均位于肺下叶后内基底段,4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其中2例为增多增粗的异常血管结构,1例为实质性肿块,1例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囊性肿块;其中4例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5例均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结论:肺段隔离症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别是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在诊断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作者:张雪梅;蒋亚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春期输卵管扭转1例分析

    输卵管扭转是一种极少见的妇科急腹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多于手术探查时明确诊断.2005年11月7日我院收治1例青春期输卵管扭转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李巨;于月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Marfan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4年1月收治的9例严重脊柱侧弯行脊柱矫形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的脊柱侧弯得到了有效矫治,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D矫正法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可有效矫正合并的旋转畸形,而且撑开力大,为多节段框架式固定,撑开张力平均分布,不易发生脱钩、折棒等并发征.采用了选择性的多节段固定和去旋转力,三维纠正效果好,可满意重建躯干平衡、防止术后失偿,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纠正丢失少,术后不需外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沈奕;刘祖德;李新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近10年来,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研究如火如荼.随着干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改造细胞技术的发展,虽然目前细胞移植治疗心律失常尚处于实验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作者:黄浙勇;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变异型心绞痛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在静息状态下发生心绞痛,床旁12导联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至基线,有12例患者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冠心病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好发于男性(占91.7%),发病时平均年龄为56岁,除吸烟外,多无其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绞痛多于凌晨静息时发作,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有效,5例(占41.6%)发病时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8例(占83%)冠状动脉有固定性狭窄, 硝酸酯类药物与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防止复发,支架植入有效.结论:静息状态下特别是清晨时发生胸痛的患者,胸痛时应及时行心电图检查以诊断或排除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需及时诊断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多可缓解症状,硝酸酯类药物与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防止复发,较高比例的患者有冠状动脉严重的固定性狭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应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对有严重狭窄者可行支架植入以有效地治疗心绞痛.

    作者:颜彦;王翔飞;朱文青;钱菊英;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室壁瘤.心功能NYHA Ⅲ级6例,Ⅳ级2例.术前射血分数(EF)值33%~71%,平均54.5%.患者心肌梗死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牛心包补片旷置室间隔穿孔,7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2.7支/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5%.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32 d死亡,另1例因肾功能不全于术后6 d死亡.存活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心功能NYHAⅠ级5例,Ⅱ级1例.术后EF值50%~66%,平均58.3%.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准确的手术操作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蔡俊锋;赵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长期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ESS嗜睡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观察中长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及ESS嗜睡量表评分值变化.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0例OSAHS,并用夜间多导睡眠图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判断CPAP治疗OSAHS的效果.结果:CPAP治疗压力8~12 cmH2O,平均压力为(10.7±1.0)cmH2O.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睡眠时呼吸紊乱指数(AHI)由治疗前70.0±40.1降低至治疗后的11.0±5.1(P<0.001),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67.7±10.3)%升高至治疗后(88.6±3.5)%(P<0.001),氧减饱和指数(ODI4)由治疗前的73.3±34.8降低至治疗后的4.8±2.7(P<0.001),大血氧氧饱和降低数由治疗前的(28.9±9.4)%降低至治疗后的(9.5±4.1)%(P<0.001),ESS嗜睡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14.9±1.2降低至治疗后的7.0±0.6(P<0.001).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改善夜间气道阻塞,纠正了患者夜间低氧及呼吸暂停,并能减少患者日间嗜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浩;李善群;吴晓丹;励雯静;钮善福;白春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