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梁奇志;徐莘香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折脱位伴休克的救治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2年4月~1998年12月共122例多发骨折脱位伴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平均ISS为30.7;死亡15人,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6例,死于血气胸及肾衰各1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3例,死于ARDS 3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伤后早期抗休克治疗及手术内固定有利患者康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结论:强调院前急救及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重要性,讨论了有关严重合并伤的处理原则.
作者:熊建义;王大平;肖建德;李振宇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毕晓静;毕复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Stuart L;Weinstein;M.D;沈彬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创伤需行游离组织移植而患侧下肢无血管可供吻接时的修复方法.方法:健侧小腿胫后血管蒂与带蒂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组成皮瓣桥,携带皮瓣或骨皮瓣转移修复患肢.结果:6周后经血管造影皮瓣与周围组织血运建立.断蒂后皮瓣与骨皮瓣一期成活,后期复查移植骨成活并且增粗.结论:下肢严重创伤无血管可供吻接时健侧胫后血管皮瓣桥可作为一种理想的供血途径,这为下肢严重创伤提供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作者:宋一平;刘宏滨;孙俊;藏谋生;雷会宁;陈启忠;张传开;王善松;张庆涛;童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上甚为常见.至今仍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onditioing)提高组织缺血耐受性的现象颇受关注[1,2].本文就缺血预处理的进展及其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冯亚高;孙正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儿童和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比较困难,常规重建方法常常引起骨骺损伤,造成肢体发育畸形.为了避免骨骺损伤,Micheli采用髂胫束筋膜条关节内外环绕固定的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并对此方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Micheli从1980~1996年采用髂胫束筋膜条关节内外环绕固定的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17例,病人平均年龄11岁(2~14岁),平均骨龄10岁(2~13岁),术后随访66.5月.
作者:孙卫平;黄庆森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先天性颅锁骨发育不全临床较少见,作者曾接诊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巫庆新;刘炳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自行合成的聚己内脂(PCL)、聚丙交酯(PLA)及其不同比例的共聚物己内酯/丙交酯共聚物a(PCLA2/1)、己内酯/丙交酯共聚物b(PCLA1/2)在体外模拟的不同生物环境中的降解性质,探讨环境及材料结构与生物降解性质的关系,为在不同生物环境下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种聚合物在血浆、胆汁、胰腺悬液中降解1~7d,观察材料的物理性状改变、测量质量损失和分子量变化.结果:在不同生物降解液中:PCL降解不明显、PLA降解明显,PCLA2/1和PCLA1/2在不同环境中降解规律不同.结论:用不同比例单体共聚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结构的生物材料,它们在不同环境中降解性质不同.
作者:孙磊;梁奇志;徐莘香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张震宇;韩芳芳;景岗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冯贵新;沈翰燊;陈日景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9例远端尺神经和40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与34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92.1%,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作者:张晨阳;刘郑生;唐金树;缪力;贾云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观察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评价加压外固定对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骨外加压固定治疗胫骨干骨不连49例(男37例,女12例),骨不连时间为7~132个月.其中7例感染性骨不连偏侧性骨缺损者,行病灶清除开放性植骨;5例感染性骨不连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小腿皮瓣转位;10例骨不连、骨缺损伴伤肢短缩者,行胫骨干骺端截骨或骨骺牵伸延长.结果:植骨全部成活,创面植皮获Ⅰ期愈合,肢体延长幅度4.5~13.5cm,平均7.5cm,达到预期目标,49例患者均于术后2.5~10个月,获得骨愈合,平均5.4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不仅具有确实的效果,而且有以下优点:(1)方法简便、创伤小、局部血运干扰少;(2)在局部感染的条件下仍可使用;(3)骨端始终保持有均匀的压应力和肢体功能锻炼时产生的生理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愈合;(4)可配合肢体延长联合使用,既治愈了骨不连,又均衡了双下肢长度,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周仲安;李起鸿;杨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刘安庆;张银光;王春生;王坤正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异常发生率,以及其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复习了131例符合条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记录和影像检查如术前、术后出现的心肺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术前PFTS正常(73.28%),术前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和PFTS结果异常显著相关(P<0.001).131例患者中仅4例发生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3.01%),未行胸廓成形术的患者没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论:拟行后路矫正融合术的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PFTS检查意义并不象在重度脊柱侧凸那样重要.同期行胸廓成形术,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唯一风险因素.
作者:李明;侯铁胜;陈语;李光业;朱晓东;倪春鸿;贺石生;李少华;鲁凯武;付强;李强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范存义;曾炳芳;胡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95°髁钢板与Richards钉对老年转子间骨折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136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95°髁钢板84例,Richards钉52例,通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生物力学特征、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95°髁钢板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抗扭转力强等优点,但强度不如Richards钉.Richards钉具有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负重等优点,但切口相对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抗扭转力差.随访结果:2组优良率分别为92.86%和93.02%.结论:正确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按技术要领操作,2种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袁宏;施毅颋;车立新;刘宗海;顾峥嵘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作者:刘凤文;刘星志;张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1990年3月~1999年3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截瘫病人44例,分别行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成述阁;魏运福;曹智;郑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重组体人类神经胶质生长因子2(rhG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73只大鼠分3组.第1组(n=5)实施模拟挤压操作.第2组(n=34)、第3组(n=34),每只动物选一5mm长的坐骨神经段承受100g挤压2h.第3组为治疗组,rhGGF2 1mg/kg挤压后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4d.第2组用等量的载体治疗.通过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和测量趾长伸肌强直收缩力来评价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结果:第3组神经在术后11~21d表现出显著的SFI改善.第3组肌肉收缩力强于第2组,从4~14d在70Hz,100Hz刺激下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切片显示3组呈现较轻的轴突溃变和较早的神经再生.结论:rhGGF2治疗坐骨神经挤压伤能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进而显著改善其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康;俞志明;陈隆恩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的一种新方法.方法:10只成人新鲜手标本,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掌背皮神经在手部的走行、分布情况及其横径的大小.临床设计以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和中指尺侧指动脉岛状皮瓣瓦合,急诊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6例6指.结果:临床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伤指除缺少指甲及稍短外,外形及皮肤色质与健指相似,食指掌侧远端指腹两点辨别觉为3.5~6.0mm,运动功能按TAM系统标准评价:优1指,良3指,可2指.结论: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和中指尺侧指动脉岛状皮瓣瓦合是修复食指皮肤脱套伤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王友华;汤锦波;顾宇彤;侍德 刊期: 200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