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玉才;任先军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是一种复合型骨折,发病率高,病程长,术后足部长时间不能负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因骨质和软组织损伤较重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病人因骨折粉碎严重使治疗非常棘手.
作者:丁小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韧带断裂后膝关节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对断裂的髌韧带尤其是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修复较困难,修复后拉力降低,对伸屈膝关节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作者:李祥明;段朝周;李其训;王铁丹;肖应庆;杨润杰;农国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的必要性、适应证、X线和CT价值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5年对17例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按Matta复位标准和评分法,其复位满意率为76.5%,评分优良占81.8%.结论:根据X线、CT检查,确定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严格手术操作,切开复位效果良好.
作者:杜敦进;张鹏程;王世松;朱鹤声;宋世堂;杜传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植入软骨缺损,观察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将其与Ⅱ型胶原凝胶相结合,植入到兔膝关节实验性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照组的缺损分别置入与髓腔血混合的Ⅱ型胶原凝胶、单纯Ⅱ型胶原凝胶或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取材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的缺损由透明样软骨样组织充填,术后12周,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修复;在对照组缺损,软骨下骨在术后12周亦基本修复,但表层软骨主要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经体外培养增殖后,足量的未分化细胞与Ⅱ型胶原凝胶载体相结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较好.
作者: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关节软骨是构成可动关节的重要结构,多种骨关节疾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关节软骨损伤,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病.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损伤后往往很难自愈,可引起长期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由于骨关节疾病中软骨损伤的分子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使得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比较困难.近有研究表明,减低关节内氧自由基的水平,可减轻关节软骨的损伤.本文就氧自由基与软骨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许鹏;蔡乾坤;郭雄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从1975年CT引入用于脊柱外科后,对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脊柱骨折的形态学诊断成为可能,使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更为科学.
作者: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的张力侧.方法:对用钢板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面的胫骨骨折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7~63岁,左侧20例、右侧11例.车祸伤24例,跌伤7例.横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1例.用普通钢板固定18例,加压钢板固定13例.切除小腿前内侧被胫骨骨端顶压而缺血失活的皮肤,并作减张缝合.结果:所有骨折固定术后骨折端紧密接触,未见骨折端张开.随访10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膝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小腿皮肤无坏死感染.结论:胫骨骨折的张力侧位于胫骨的前内侧,钢板螺钉应安放在胫骨的内侧面,并不会引起皮肤坏死,且具有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
作者:张根福;赵钢生;鲍丰;冯晓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手术危险性、促进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50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4%.术中,院内无死亡病人.按Frenkle标准优良率为86.95%.结论: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病情复杂.术前对病人并发症、并发病积极处理,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作者:张国亮;蔡启卿;于耀宇;郭宁国;强晓军;冯明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讨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和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6例139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依据Atlas标准进行分类并比较其稳定性,对照了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势及不足.结果:Atlas分类A型14例次,B型79例次,C型11例次,D型19例次,E型16例次.X线平片能发现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易漏诊、误诊;CT可准确显示椎体后缘、游离骨折片或椎间盘凸入椎管的程度;MRI能清晰显示韧带、椎间盘和脊髓变化.结论:对怀疑或X线已诊断的胸腰椎骨折应常规作CT检查,MRI可作为判定脊髓损伤程度的补充.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袁文;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总结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GSH钉固定,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11例,C型7例.A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C型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髁间用2枚6.5mm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7.4ml;平均随访10.5个月,16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98°,A型骨折101°,C型骨折93°;2例钉尾外留过长,膝关节屈曲时撞击髌骨产生疼痛;1例骨折端内翻8°.结论:GSH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髁上或髁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尹峰;黄洪月;印心奇;徐根宝;孙万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小的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在胫骨结节,胫骨下端或跟骨上各横行穿1根钢针,安装固定架通过旋转螺杆、旋转足托、布带或小夹板压垫法矫正骨折端的重叠、旋转、成角及侧向移位.结果:骨折愈合率100%,病人膝、踝功能正常.结论:本外固定架创伤小,适用于各段胫腓骨骨折或合并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
作者:李新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治疗上既要求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又要能抵抗影响骨折固定的应力,以利膝关节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意见,本文就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侧成角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影响因素及操作技术.方法:临床应用56例,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38例,良15例,优良率94.6%.结论:本外固定器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固定效果可靠,能早期下床活动,且近端固定针之间呈一定角度,充分防止了固定针的松动脱出及穿入髋臼.
作者:刘树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陈旧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施行肋间血管神经转位手术的31例患者于手术前后进行SLSEP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31例均得到术后平均2.5年以上的随访.患者术前SLSEP检查结果均异常或消失,术后SLSEP改善者12例,9例功能恢复良好(Franckel D级),另3例恢复较好(C级);术后SLSEP无明显变化者19例,其中3例恢复较好(C级),15例恢复不佳(B级),1例无效(A级).但26例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恢复或部分恢复.结论:患者手术前后SLSEP的变化同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相关,但不能完全反映其排尿功能的恢复程度.
作者:王志伟;张少成;崔义;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地研究了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和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6例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4年,骨折均骨性愈合,仅一例陈旧性骨折遗留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早期诊断和术中解剖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易志坚;陆锡平;鲁胜武;孙传友;曹家树;侯铁胜;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79例84膝骨关节病的关节镜诊断治疗回顾性总结,探讨高效率、创伤小、疗效佳的方法.方法: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术前检查对膝骨关节病分为:软骨破坏型,滑膜炎型,游离体型及半月板型,依此施行有针对性,局限化手术治疗.结果:50膝得到1~2年9个月的随访,按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分,优22%,良59%,可和差19%.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病损严重的病例,全膝置换是进一步提高总体疗效的适宜选择.
作者:张春礼;王树森;李立文;颉强;李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平均12个月,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作者:吴战勇;孙先泽;孔建军;赵贵群;曹在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是较常见的疾患.长期以来,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有很多方法,其中全身或关节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使用后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功能.但是功能的改善常伴随着进行性的关节损害,因此多年来许多学者对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究竟能产生什么影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刘昆鹏;陈百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MRI诊断颈椎损伤,发现其不能反映出Hangman骨折.方法:对三年来116例颈椎损伤病例进行了X线平片和MRI对比分析、部分病例MRIC2区局部轴位薄层无间隔扫描.结果:116例颈椎损伤病例,X线平片全部明确诊断,MRI在检查12例Hangman骨折中,不能获得直接征象,占10.34%.结论:Hangman骨折的诊断确立与否,不能仅依赖MRI来完成.
作者:程显堂;王玉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开放骨折的治疗仍是目前创伤骨科中极为棘手的问题.迄今,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二阶段是二次大战期间,治疗的重点是保存肢体;第三阶段是60年代中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治感染;第四阶段是指是70年代以来,治疗的目的是如何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各种功能.
作者:邓昌;郭炜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