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贵;朱庆和
目的:探讨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01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在电视宫腔镜下对阻塞的输卵管行插管加压疏通治疗,对未能疏通的输卵管进一步用COOK导丝疏通治疗.结果:1101例患者中1555条输卵管阻塞,139条通而不畅:经输卵管插管加压疏通治疗,85条通畅;进一步用COOK导丝治疗,1213条通畅及70条通而不畅,输卵管的通畅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输卵管插管及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的治疗,能有效疏通输卵管,显著提高输卵管的通畅率.
作者:于玲;李欣迎;杨燕;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6月~2004年6月间85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例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病理切片.根据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明显急性炎症者可行病灶加周围部分腺体切除;有明显急性炎症者先抗炎后再行以上手术;形成导管瘘者的,将与瘘管相连的扩张导管及周围腺体组织切除.结果:96%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彻底治愈,其中有5例复发,经导管切开彻底搔刮,去除炎症组织,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结论:本病结合病史、体征以及术中病理切片可明确诊断.疑难病例术前可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患者经抗炎、病灶加周围腺体切除、引流等综合治疗措施可痊愈.炎症组织经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
作者:邵玉国;胡修全;吴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在腹水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7份不同性质的腹水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同时采用传统腹水鉴别法和SAAG鉴别法进行鉴别并比较.结果:漏出液的SAAG(21.68±4.65 g/L)和渗出液的SAAG(7.01±2.38 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5.28,P<0.01).传统四项鉴别法(白细胞计数、腹水总蛋白、Rivalta试验、比重)中的各单项鉴别符合率分别为69.3%、85.3%、84.0%、84.0%,同时符合传统四项指标的总符合率为46.7%;而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为96.0%.结论: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腹水鉴别法;以SAAG法鉴别积液的性质更容易、更准确.
作者:毛维荣;季广厚;卢金环;乔尚平;董艳;杨修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考察自行制备的纳米级磁性阿克拉霉素微粒在有无外加磁场的情况下在正常小鼠肾脏的组织分布.方法:将正常小鼠分为3组,每组6只.3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其中,第2、3组左肾部位分别外加2000 Gs和4 500 Gs永磁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组小鼠30 min时的左、右肾脏的阿克拉霉素浓度.结果: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体内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应用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给药,药物在靶向脏器的浓度明显高于普通水溶液给药,且靶器官药物浓度与外加磁场强度呈正相关性.结论: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作为肿瘤化疗药物的新型载体,磁性纳米微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有效提高靶向器官内药物浓度.
作者:张伟;沈锡中;王吉耀;于晓峰;王根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1年12月~2003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34例,男18例,女16例,小年龄17岁,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5.6岁.入院治疗前病史短3个月,长26个月.上腹隐痛24例,消瘦16例,黑便、贫血、乏力8例,腹部肿块5例.查体中21例剑突下中上腹有不同程度深压痛,7例扪及大小在2.5~5 cm腹部肿块.29例GI检查,32例胃镜检查,确诊或倾向PGL诊断5例,诊断率16.7%.27例误诊胃癌或胃溃疡,2例误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细胞重度不典型异常增生,误诊率82.3%.
作者:韩伟;秦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痰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双纸片协同筛选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阿莫西林/棒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40%.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呈现良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均小于36%.产ESBLs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菌株耐药明显升高,经卡方检验示有显著差异(P<0.001),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与非产ESBLs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产ESBLs有关.结论:下呼吸道感染应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检测ESBLs.
作者:蔡培泉;王春新;赵寅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医学工作涉及到医师和患者两方面:病人患病求医、去医院就诊,是作为求助者;医师看病和治病,是作为帮助者.这种在医院特殊社会场合中所形成或建立的医师与病人及其家属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关系,即医患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病人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季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以下简CH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在其诊断与治疗上有相当多的临床医师存在着偏差,以至使得较多的CHF患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病情延误,预后恶化.
作者:朱文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3例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为21.3%,有上腹部饱胀或隐痛78.2%,发热伴右上腹绞痛和压痛21.7%.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合并胆囊结石21.7%,B级合并胆囊结石30.4%,C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共占47.8%.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改善或缓解78.5%.手术病人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2例死亡,占22.2%.结论:肝硬化病人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多数缺乏胆石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或其症状被肝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应常规行胆道系统的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此类病人对手术耐受性差,并发症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黄东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A组:375例宫颈Ⅰ°~Ⅲ°糜烂患者为研究组.B组:为对照组,394例体检宫颈光滑者.采用PCR方法,对A、B两组进行宫颈HPVs检测,研究其潜伏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HPVs阳性率为31.2%,对照组阳性率9.14%,两组有显著差异(χ2=58.68,P<0.001).宫颈糜烂Ⅰ°与Ⅱ°、Ⅱ°与Ⅲ°间HPVs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2.6,P>0.1;χ2=1.03,P>0.5),而Ⅰ°与Ⅲ°糜烂HPVs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6.62,P<0.025).且Ⅰ°、Ⅱ°与Ⅲ°患者HPV潜伏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23.08%、35.9%和41.02%结论: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宫颈糜烂与HPVs感染相关更加密切.
作者:李季;曹文苓;颜景兰;黎小东;关艳冰;田广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1月~200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和解放军第149医院1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3例.均为多发伤.左侧膈肌破裂16例,右侧1例,双侧1例.手术经胸6例,经腹切口10例,胸腹联合切口2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它合并伤.结果:治愈15例,死亡3例.1例双侧膈肌破裂患者死于粉碎性肝破裂、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严重的脑外伤;1例死于呼吸、循环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提高认识,正确应用辅助检查,尤其是X线、CT等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徐善明;陈安清;钮海弟;钟金龙;卢正兴;陈喜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为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TGF-β1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主要分布于肝脏非实质细胞中,包括内皮细胞、星状细胞、成肌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增加而增强,且集中在炎症程度较重的门管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升高的TGF-β1主要由非实质细胞产生.TGF-β1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呈正比.
作者:顾文君;沈锡中;朱腾方;胡锡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病因和诊断方法,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选择152例符合FUO病例,对病因和确诊的终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8例(91.8%)FUO患者通过血清学和(或)细菌学、体液或骨髓、组织活检、手术探查以及观察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获得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组占48%(73/152),在感染组中,传染性疾病共27例,占17.8%(27/152),而结核病(肺结核、肺外结核)17例(17/152),占11.2%;肿瘤性疾病占27.6%(42/152),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5.1%(23/152),仍有9.2%(14/152)诊断不明.结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是我院FUO主要原因,在诊断FUO时,应尽可能获得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避免误诊、漏诊和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张鸿文;赖国祥;柳德灵;林庆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在临床未扪及肿块乳腺原位癌中的外科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4月~2004年8月乳腺外科临床未扪及肿块的乳腺原位癌6例.全部病例经美国GE公司生产的平板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并应用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定位切除.结果:导管内癌4例,小叶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伴Paget病1例.全部病例术前准确定位,2例行保乳手术,4例行改良根治术.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结合术前病灶穿刺定位切除能发现更多临床未扪及肿块的乳腺原位癌,使其得以早期治疗.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张亚男;尤承忠;陈卫东;汤文浩;刘万花;郑凯尔;何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不同代MSCs成软骨诱导后,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测定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aggrecan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成软骨诱导后,第2、4代MSCs表达aggrecan明显较第6、8代细胞高.结论:MSCs很可能由多种形态功能接近,分化潜能有略有差异的细胞组成;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对此传代后成软骨能力减弱.
作者:霍建忠;陈峥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肌钙蛋白I(cTnⅠ)与心电图(ECG)改变三者的关系,探讨HBV对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收集36例HB的临床资料及ECG的变化,并检测血清HBV-DNA、cTnⅠ含量.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各型肝炎cTnⅠ的阳性率不等,总阳性率为22.2%(8/36).急性、慢性重度、慢性中度、肝硬化、慢性轻度的阳性率分别为50%(2/4)、25%(1/4)、23.4%(3/13)、14.2%(1/7)、12.1%(1/8),急性肝炎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慢性中度、重度与慢性轻度、肝硬化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轻度与肝硬化之间、慢性中度与慢性重度之间无显著差异.HB病人ECG异常发生率为36.1%(13/36),4例急性肝炎患者均有过ECG改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1)cTnⅠ阳性与ECG异常表现并不一致,cTnⅠ可以作为判断HB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2)在HB急性期的心肌损伤可能是HBV直接作用,慢性HB心肌损伤是自身免疫作用的结果.
作者:周永香;范修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调脂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二级和一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运重建术,而在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骨质疏松、肾脏疾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有很多进展;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以外的多效性是其作用广泛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裴志勇;崔吉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对13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改良millin前列腺切除手术,其手术要点为前列腺摘除后将膀胱颈部粘膜拉下覆盖缝合于前列腺窝内壁.结果:手术时间50~135 min,平均81.5 min,术中出血50~750 mL平均失血量为150 mL,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70.5 g.平均6.5 d,全部病例拔除导尿管、排尿通畅.108例获术后随防3~25月,IPSS自术前平均26.8分下降至4.5分,QOL自平均4.5分降至1.2分,平均大尿流率自术前6.8 mL/s升至18.6 mL/s,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该改良术式尽量保留了尿道粘膜的完整、止血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杰;薄隽杰;黄旭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接受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高血压病的患病及治疗情况,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肾穿刺患者的资料,对其高血压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肾穿刺患者,尤其是其中的慢性肾病患者中的高血压发生率高,分别为54.9%和63.3%.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在全部肾穿刺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中分别为25.9%和26.3%.各种急、慢性肾脏病几乎都可以伴发高血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肌酐值高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低于140/90 mmHg的占14.2%,慢性肾病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不高于130/80 mmHg的占7.0%.结论:高血压和肾脏病常常互为因果,伴随发生.高血压是肾脏病病情严重的表征之一.通过控制血压来延缓肾脏病进展,临床上仍大有可为.
作者:傅辰生;方艺;徐少伟;丁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作者:曹梅;李南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