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礼应;谢云惠;段建;郭虹;余开慧;王柏清;卓红爱
胃泌素(Gastrin)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nin,CCK)在近20年里作为单纯消化道激素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成年机体而言,Gastrin/CCK基因平常在G细胞和I细胞以外的消化道非内分泌细胞中仅低水平表达、分泌微量未成熟的Gastrin/CCK前体,但在其来源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astrin/CCK基因异常表达,合成、分泌相当数量的不同加工程度的产物,包括成熟的酰胺化分子形成(G-NH2/CCK-NH2)、甘氨酸延伸型中间产物(Ggly/CCK-gly)、Gastrin/CCK原(ProG/ProCCK),与其相应的自身受体形成自分泌环路(autocrine loop),以自分泌方式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过程进行重要调控.
作者:孙强中;张丰深;马宽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声学组织灰阶定量技术评价二次谐波显像在不同切面、不同深度心肌与基波显像的差别.方法:采用美国Hewletr Parkard Image Point HX心脏超声诊断仪和2-4MHz探头.在增益、抑制、TGC和LGC不变的情况下,对20例患者,分别用基波显像和二次谐波显像采集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左室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用Windows 98支持下的Photoshop 6.0软件对图象进行分析.结果:示二次谐波显像后近场的前间隔灰阶均值、离散度、中位数、小值、大值及优势灰阶分别高于基波显像19%、31%、24%、10%、15%和32%;远场的左室后壁的心肌灰阶均值、离散度、中位数、小值、大值及优势灰阶分别高于基波显像21%、45%、21%、17%、25%和46%.进一步研究发现二次谐波显像后左室侧壁的心肌灰阶均值、离散度、中位数、小值、大值及优势灰阶心肌灰阶各测值低于基波显像12%、47%、11%、16%、19%和30%.结论:二次谐波显像后心脏结构的轮廓更为清晰,尤其在透声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心内膜的显示能力明显增加.
作者:岑琪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1 nodular hyperplasia,FNH)现今成为需要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的重要对象之一.由于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与原发性肝癌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预后,如何对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病人确切诊断,使其免受手术之苦,是目前临床上的一个课题.
作者:刘辰;叶有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难治性急陛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应用米托蒽醌(Mx),10mg·d-1,1d~3d;足叶乙甙(VPl6)100mg·d-1,1d~5d;阿糖胞苷(Ara-c)200mg·d-1,1d~7d;7d为一疗程.结果:2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4例CR,占56%,5例PR,占20%,总有效率76%.结论:应用MxEA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作者:郭熙哲;潘敬新;张少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组合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GSTπ和TopoⅡ表达.结果:GSTπ表达水平升高,其阳性率在Ta~T1与T2~T4(34.5%、87.1%)、Ⅰ、Ⅱ、Ⅲ级(40%、62.5%、84.6%)、初发与复发(52.3%、87.5%)间比较(P<0.05);TopoⅡ表达水平下降,其阳性率在I、Ⅱ、Ⅲ级(80%、62.5%、30.8%)、单发与多发(81.3%、35.7%)间比较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复发无关P>0.05.以GSTπ+/Topo Ⅱ-表达者膀胱癌恶性程度更高,具有更强的侵袭力,易复发,进展快,预后差.结论:GSTπ高表达和Topo Ⅱ表达水平下降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相关.
作者:赵长林;石兴敏;徐惠绵;吴永安;苗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可以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晚期阶段,病因比较复杂.一般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和相关化验检查等常可确定病因.但是,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现伊始即为肾功能不全,因此确定病因比较困难.超声检查是肾病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本文总结分析超声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的情况,评价超声检查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益虎;石莹;陈伟明;吴意赟;王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3年3月,我们从1例肝脓肿患者的血液及肝脓性分泌物中同时分离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绿色气球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兴利;王延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131I治疗的504例不同年龄组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甲减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18岁)、B组(19~25岁)、C组(26~39岁)、D组(40~59岁)和E组(60~74岁),服131I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相同;确定治愈、未治愈及发生甲减标准,治疗后每3~6个月随访1次.结果:治愈率A、B、C、D四组相近(90.3~94.1%),E组略低(78.4%);甲减发生率A、B组高,E组低.结论:老年人组Graves病患者1311治疗治愈率略低,但甲减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青少年组甲减发生率虽高,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少年儿童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不属于绝对禁忌.
作者:王强;杨吉生;余大富;徐燕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行血管内介入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6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经血管造影检查,表现为隐匿性髓内血管畸形者6例,余20均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中供血动脉为单纯脊髓前动脉者10例,单纯脊髓后动脉者4例,脊髓前动脉和后动脉同时供血者6例.12例接受了栓塞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3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58.3%.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后行栓塞治疗是髓内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邹利光;周政;刘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高频电切及其它方法对直径小于2cm良性肿瘤行内镜下治疗.结果:48例内镜治疗后病理确诊黏膜下肿瘤,仅6例术前活检病理确诊,21例术前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其中1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47例1次切除,1例2次以上切除.单纯高频电切除24例,皮圈或尼龙圈套扎后切除12例,血管瘤栓塞和套扎治疗2例,黏膜切除术10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确诊有赖术后病理.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为较小黏膜下肿瘤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汪全红;陈世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正常查体人员中随机选择105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大于4 g/L者作为实验组,在同一人群中按年龄、性别1:1配比的原则,选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小于4 g/L者作为对照组;深入现场,检测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的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并随访比较了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者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9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高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6.1±0.8 g/L)明显高于低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的(4.4±0.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24%)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10%).结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孔令斌;纪德尚;杨本付;潘志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持续超过1个月的脑膜病变为慢性脑膜病变,可见于感染性疾患如化脓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艾滋病毒、梅毒螺旋体等脑膜感染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肉样瘤病、癌性脑膜病等.
作者:董继宏;钟春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46例C()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体温、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及痰液性状分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前者给予抗菌治疗,后者仅给予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前细菌感染组CRP为56±32.18mg/L,非细菌感染组CRP为6.32±2.54 mg/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抗菌治疗1周后,细菌感染组CRP值明显下降.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CRP水平增高与合并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选用抗感染治疗及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周亚新;吕祝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简称肺癌(1ung cancer)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6%,全部癌症死亡的28%,全部死因的6%.
作者:白春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及根除Hp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胃病患者在胃窦部3~5点取胃黏膜活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状况.对确诊Hp阳性的15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2周,3个月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结果:282例患者中,共检出Hp阳性150例(占53.19%).在Hp阳性的150例患者中,CagA-IgG的检出率为71.33%,其中活动性炎症患者中CagA-IgG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患者(P<0.01).Hp阳性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2周,3个月后复查Hp根除率为79.33%,且Hp根除组的炎症好转情况明显优于Hp未根除组(P<0.05).结论:Hp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I型Hp菌株感染与癌前期病变关系更为密切.抗Hp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程度及临床症状.另外,抗Hp治疗可能会使萎缩或肠化生的胃黏膜发生逆转.
作者:王永福;孙春梅;耿立霞;许贤智;杨国安;陈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对预防呼吸衰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77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治疗组39例及法莫替丁对照组38例,对照两组上腹痛、反酸、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上腹痛、反酸、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病死率分别为5.13%、7.69%、2.56%、0%,对照组分别为23.68%、34.21%、21.05%、13.16%,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奥美拉唑更能减少慢阻肺、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时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病死率.
作者:林学壬;肖伟民;李伟明;刘林;胡杨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拟行选择性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15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15例).术中连续监测HR,BP和气道压;测定患者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20min及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 4个时点的血糖浓度;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术后唤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气腹期间和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及HR均显著增加(P<0.05).气腹时两组气道压及血糖水平均有所升高,但A组升高较明显(P<0.05).B组病人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张中军;李涵葳;石碧明;任永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的血氨浓度变化与不同肝功能分级及门脉高压程度的关系,同时观察根除Hp后对血氨的影响.方法:48例确诊为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为阳性组,另有36例Hp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为阴性组,同时有40例Hp阳性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的血氨浓度进行比较,并应用丽珠胃三联治疗1周,于4周后再测定3组血氨浓度进行比较.结果:阳性组的血氨浓度与阴性组和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阴性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而阳性组和阴性组食管静脉曲张不同程度之间的血氨浓度亦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3组的血氨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肝硬化的血氨升高有密切相关性;而根除Hp可使血氨水平有显著降低.
作者:张剑波;林中;卢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是否掌握肺功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有关肺功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的6道A1型多选题用多媒体当堂逐题放映.97位内科医师在答题卡上逐题回答,每题1分,总分6分.比较三级和二级医院、副高级及副高以上职称和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医师、呼吸内科及其它内科医师、本科及本科以上和专科及专科以下医师,工作时间10年及10年以上和10年以下医师总分以及每道题答对率.结果:①总分:三级医院相对二级医院医师、副高及副高以上职称相对于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医师、呼吸内科相对于其它内科医师、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相对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医师、工作10年及10年以上相对于工作10年以下医师的总分高,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②各题答对率:三级医院相对二级医院医师、副高及副高以上职称相对于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医师的2道题答对率高(均P<0.05);工作10年及10年以上相对于工作10年以下医师的3道题的答对率高(均P<0.01);呼吸内科相对于其它内科医师、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相对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医师的4道题答对率高(均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认真学习2001年WHO和NHLBI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和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表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进一步认识肺功能在COPD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振威;顾宇彤;蔡映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