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介素12诱导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实验研究

张一心;汪晓莺;梁志强;陈易人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免疫治疗,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白介素12
摘要:目的:比较IL-12诱导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常规用IL-2诱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增殖能力、细胞因子和细胞表型的改变.方法:将2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癌瘤进行体外分离,分别用常规含IL-2的培养液和含IL-12的培养液以及IL-12+IL-2的培养液培养,诱导TIL的生长.培养10~14d测定细胞杀伤率、细胞因子、增殖能力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56的表达.结果:①IL-12+IL-2组和单用IL-12组对自体肝癌细胞的细胞杀伤率比IL-2组明显增高(P<0.001;P<0.01),均具有极显著差异;②IL-12+IL-2组较IL-2组表达CD+3、CD+4、CD+8明显升高(P<0.01);CD+56增多不明显,无显著差异(P>0.05).③IL-12+IL-2组比IL-2组扩增能力明显增强(P<0.05).④IL-12+IL-2组或IL-12组较IL-2组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介素12作为诱导剂诱导肝癌TIL可明显增强TIL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且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xEA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目的:探索难治性急陛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应用米托蒽醌(Mx),10mg·d-1,1d~3d;足叶乙甙(VPl6)100mg·d-1,1d~5d;阿糖胞苷(Ara-c)200mg·d-1,1d~7d;7d为一疗程.结果:2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4例CR,占56%,5例PR,占20%,总有效率76%.结论:应用MxEA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作者:郭熙哲;潘敬新;张少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动态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NSE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d内、第5、7、10、14天血浆NSE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血浆NSE含量与患者Hunt氏分级及G()S预后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血浆NSE的高峰值出现在发病5d以后,Hunt氏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血浆NSE在发病第5,7d时较对照组高,P<0.05,发病3d内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Ⅲ、Ⅳ、V级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发病14d内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较Ⅰ、Ⅱ级的患者血浆NSE升高更明显,在第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患者平均血浆NSE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r=0.57,P<0.01),与患者的预后成正比(r=0.61,P<0.01).结论:动态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NSE有助于我们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代红源;杨友松;郭富强;韦永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1年12月以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9例.结果:获得随访33例,随访时间长20个月,短4个月,平均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9例,良10例,优良率87.9%,可4例(12.1%),无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结论:采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能提供坚强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桂召柳;程添栋;王尚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Gastrin/CCK与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胃泌素(Gastrin)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nin,CCK)在近20年里作为单纯消化道激素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成年机体而言,Gastrin/CCK基因平常在G细胞和I细胞以外的消化道非内分泌细胞中仅低水平表达、分泌微量未成熟的Gastrin/CCK前体,但在其来源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astrin/CCK基因异常表达,合成、分泌相当数量的不同加工程度的产物,包括成熟的酰胺化分子形成(G-NH2/CCK-NH2)、甘氨酸延伸型中间产物(Ggly/CCK-gly)、Gastrin/CCK原(ProG/ProCCK),与其相应的自身受体形成自分泌环路(autocrine loop),以自分泌方式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过程进行重要调控.

    作者:孙强中;张丰深;马宽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erbB-2表达、SPF和组蛋白酶D与乳腺癌预后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的c-erbB-2表达,SPF与预后的关系,以及cath-D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28例乳腺癌病人的c-erbB-2和cath-D的表达.结果:c-erbB-2表达比不表达病人预后差(P=0.01).cath-D和c-erbB-2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01).结论:c-erbB-2阳性表达和cath-D阳性表达者,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

    作者:孙燕翔;谢大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腔镜手术18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手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 59例,脾切除(LS)2例,LS+LC 1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1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LC 1例,辅助胃大部切除11例,可调控式胃束带术(LAGB)5例,甲状腺肿瘤4例,阑尾切除术2例.本组2次手术3例,胆漏1例,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普通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作者:丁志国;郑成竹;李际辉;印慨;胡明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正常查体人员中随机选择105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大于4 g/L者作为实验组,在同一人群中按年龄、性别1:1配比的原则,选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小于4 g/L者作为对照组;深入现场,检测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的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并随访比较了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者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9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高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6.1±0.8 g/L)明显高于低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的(4.4±0.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24%)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10%).结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孔令斌;纪德尚;杨本付;潘志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IgA肾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肾间质损害关系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改变的关系.方法:检测35例IgA肾病患者及22例正常人血浆ADM水平,分析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血浆ADM的关系.结果:IgA肾病患者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间质明显病变组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间质轻度病变组(P<0.01);血浆ADM水平与尿蛋白及尿钠的排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DM参与了IgA肾病患者病理生理过程,血浆ADM升高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关,血浆ADM与尿钠及尿蛋白的排泄有关.

    作者:曹礼应;谢云惠;段建;郭虹;余开慧;王柏清;卓红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成人室间隔缺损及合并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成人室间隔缺损及合并症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92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34.6±5.6岁.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9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4例),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7例.术前肺动脉测压47例,肺动脉平均压46.8±18.9mmHg(高为78mmHg).室缺修补采用直接缝合45例,绦纶补片修补31例,同时行右室流出道狭窄解除7例,右室流出道白体心包片加宽2例,三尖瓣成形9例,赘生物清除7例,单纯三尖瓣置换1例,三尖瓣、二尖瓣双瓣置换1例.结果:92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2%.右心功能不全6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术后残余漏2例,随访3~20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年龄因素不是室缺手术禁忌证,适应证的掌握及合并症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程云阁;俞世强;张近宝;杨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治疗

    目的:分析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方法:总结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我科NICU呼吸机治疗的63例新生儿资料,分析其各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比较肺透明膜病(HMD)治愈组与死亡组胎龄、出生体重及上机日龄的差异.结果: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愈率为69.8%;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为53.0%,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为41.3%,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常见的致病菌;气漏、肺不胀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9%,肺气漏的发生与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明显相关;HMD患儿治愈组与死亡的组胎龄、出生体重、上机日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愈的HMD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为25.9%,BPD的发生与胎龄、体重明显相关.结论:呼吸机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下呼吸道感染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建议早产儿当吸气峰压超过25cmH2O时,使用高频通气以免发生肺气压伤;HMD患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同时也越易并发BPD.

    作者:宋金枝;吴本清;潘小梅;吴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从肝脓肿患者中分离出1株绿色气球茵

    2003年3月,我们从1例肝脓肿患者的血液及肝脓性分泌物中同时分离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绿色气球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兴利;王延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控制胶体渗透压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胶体渗透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68例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晶体液、血浆、人血白蛋白、血定安预充,观察胶体渗透压和临床一些指标的变化及比较组织的湿干重比.结果:以人血白蛋白、血定安预充与以晶体液、血浆预充相比,前两者能够在体外循环中维持较理想的胶体渗透压;组织的湿干重比升高幅度较小;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短,出现眼球结膜、眼睑水肿的比率较低.结论:维持小儿体外循环过程中适当的胶体渗透压有助于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以人血白蛋白和血定安预充能够较好维持所需水平的胶体渗透压,且安全、有效.

    作者:徐驯宇;韩涛;李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椎小关节变性与腰椎滑脱-CT表现和联系

    目的:观察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与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5例腰椎滑脱而未见椎弓峡部断裂患者的腰椎CT,主要观察滑脱椎体小关节的情况.结果: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表现有关节突增生硬化、肥大及碎裂,椎小关节面毛糙、间隙狭窄消失,小关节半脱位等.结论:部分腰椎滑脱仅与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有关,CT可以清晰显示.

    作者:丁汉军;王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征的探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1997~2002年收治了57例DKA,其中老年者23例(40.4%),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老年DKA的临床特征.

    作者:苏会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呋喃唑酮诱发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及神经内分泌研究

    目的:建立一个可靠的、在病理及神经内分泌变化接近于人类扩张型心肌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43只2周龄SD大鼠喂饲呋喃唑酮8周;检测体重、心脏重量、体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组织病理及心血管活性肽.结果:呋喃唑酮组体重减少,而心脏重量增加;心电图表现为QRS时限与Q-T间期延长;心脏超声示LVEDD、LVESD增大,而LVEF减小;组织病理示心脏重量增加,光镜与电镜下表现为典型的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变化;血浆心血管活性肽:血浆中ANP、AngⅡ、ET和TXB2增高,而PGF1 α与血浆PGF1 α/TXB2明显降低.结论:呋喃唑酮诱发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不仅在活体形态学、组织病理而且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与人类相符.

    作者:于勤;朱宁;吕申;吕田;季晓鹏;姜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高频电切及其它方法对直径小于2cm良性肿瘤行内镜下治疗.结果:48例内镜治疗后病理确诊黏膜下肿瘤,仅6例术前活检病理确诊,21例术前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其中1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47例1次切除,1例2次以上切除.单纯高频电切除24例,皮圈或尼龙圈套扎后切除12例,血管瘤栓塞和套扎治疗2例,黏膜切除术10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确诊有赖术后病理.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为较小黏膜下肿瘤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汪全红;陈世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反应蛋白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46例C()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体温、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及痰液性状分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前者给予抗菌治疗,后者仅给予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前细菌感染组CRP为56±32.18mg/L,非细菌感染组CRP为6.32±2.54 mg/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抗菌治疗1周后,细菌感染组CRP值明显下降.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CRP水平增高与合并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选用抗感染治疗及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周亚新;吕祝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ilson病基因第8、14和18外显子突变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wilson病基因(ATP7B)第8、14、18外显子突变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30例患者和15例正常人ATP7B基因第8、14、18外显子突变频率.结果:第8外显子有6例患者发现泳动异常(20%,6/30),且均为杂合子;14、18外显子及正常人未见异常迁移.结论:提示中国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热区.

    作者:林豪杰;董强;李乃忠;汪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扁形筋膜血管神经蒂第二掌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或虎口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扁形筋膜血管神经蒂第二掌指背岛状皮瓣治疗拇指或虎口的适宜方法.方法:采用该皮瓣修复伤性拇指缺损10例,拇指中毒感染坏死2例,虎口外伤性缺损2例,电击伤坏死1例,外伤后后瘢痕挛缩1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而且都有感觉.结论:扁形筋膜血管神经蒂第二掌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或虎口缺损,简单易行,能克服解剖上变异,增加血运,比单纯的血管神经蒂更加安全可靠.

    作者:梁家龙;施向春;闫飞;王忠远;吴锦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31I治疗Graves病504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并评价131I治疗的504例不同年龄组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甲减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18岁)、B组(19~25岁)、C组(26~39岁)、D组(40~59岁)和E组(60~74岁),服131I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相同;确定治愈、未治愈及发生甲减标准,治疗后每3~6个月随访1次.结果:治愈率A、B、C、D四组相近(90.3~94.1%),E组略低(78.4%);甲减发生率A、B组高,E组低.结论:老年人组Graves病患者1311治疗治愈率略低,但甲减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青少年组甲减发生率虽高,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少年儿童Graves病患者,131I治疗不属于绝对禁忌.

    作者:王强;杨吉生;余大富;徐燕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