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价值

董怡;王怡;张希敏;陈为民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 超声检查, 病理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PTB的超声表现.结果:26例PTB中,13例为良性,8例为交界性,5例为恶性.7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4例内部有钙化点.肿瘤大径>5cm的16例PTB中,交界性与恶性共7例,恶性PTB彩色血流显示多为Ⅱ级.结论:PTB在超声图像上,有一些特征表现.超声对PTB的术前评价、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肿块局部边界不清、内部有囊变或钙化、内部血流丰富则提示恶性的可能.PTB大小与良、恶性之间无明显联系.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组织坏死和凋亡MRI鉴别诊断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大鼠肝右叶坏死和凋亡的动物模型进行磁共振T1 WI、T2WI、DWI和ADC等检查,观察形态和信号变化特点,探索MRI新技术对肝脏组织坏死或凋亡的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78只大白鼠随机分成13组,每组6只,A1、B1、C1、D1、E1、F1六组动物同时结扎肝动脉右支和门静脉右支.A2、B2、C2、D2、E2、F2六组动物单独结扎门静脉右支,另6只大鼠为假手术对照组.各组实验大鼠于手术后3h、12h、24h、3d、7d、14d进行MRI检查,然后处死动物并取得肝脏标本,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透视电镜等病理检查.每例均进行常规M RI和DWI、ADC图成像.结果:动物麻醉和结扎手术成功率93.8%.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后,病理显示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后,3h即出现凋亡细胞,24h达高峰.坏死肝组织在DWI上早期即呈高信号,中晚期呈长T1和中等T2表现.单纯门静脉右支结扎的A2、B2、C2组大鼠肝右叶在T1WI上呈特征性较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72h后出现斑点状高信号,DWI上早期呈信号减低改变,后期呈等信号或小片状高信号.结论:肝组织细胞坏死和凋亡在T1WI和T2WI上有明显的信号差异表现.结合DWI和ADC检查表现,可以区分肝脏细胞发生坏死或凋亡的不同病理改变.

    作者:詹松华;冯晓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WI在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及其瘤周水肿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DWI在颅内肿瘤及其瘤周水肿中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生理机制.材料和方法:分析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和颅内单发转移瘤的病灶实质及水肿带中的改变(36例).感兴趣区取病灶实质部分(病灶强化部分)及病灶周围水肿带(将水肿带三等份,分别作为近瘤周区、居中及远瘤周区水肿带),分别测定前述感兴趣区ADC值,测定对侧正常颞叶脑皮质ADC值作为参照值,测定相对ADC值(rADC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转移瘤病灶实质及水肿带的ADC值均高于胶质瘤,即在DWI图上前者与后者相比为稍低信号,两者水肿带ADC值有显著差异.胶质瘤居中水肿带ADC值低,低于近瘤周区及远瘤周区水肿带,有统计学差异.转移瘤居中水肿带ADC值稍低于近瘤周区及远瘤周区水肿带,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转移瘤病灶实质及水肿带ADC值均高于胶质瘤.胶质瘤水肿带成因除血管源性水肿之外,尚有部分原因为瘤细胞的浸润所致,肿瘤细胞阻碍了水分子的运动,此点有助于术前在DWI上鉴别两种肿瘤.

    作者:张冰;朱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6层螺旋CT副肾动脉分析

    目的:探讨16层CT显示副肾动脉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0例中腹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获得的所有肾动脉原始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副肾动脉发生率为25.9%,左、右侧分别为24.3%、27.3%,其中1支及2支副动脉发生率分别为24.2%(右25%,左23.3%)、1.7%(右2.3%,左1.0%);男、女分别为27.8%、23.5%,它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1支及2支副肾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2.5mm、2.2mm(右)和2.4mm、2.1mm(左).结论:16层螺旋CT在显示副肾动脉方面可提供较详细的信息,可应用于外科肾脏手术、介入治疗及肾移植供肾术前的评价.

    作者:彭令荣;韩希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推测冠心病相关狭窄血管--与冠脉造影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二维心超(2DE)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对相关狭窄血管推测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2DE及导管法冠脉造影(CAG)检查(2DE在先,CAG在后),以CAG为标准,统计分析根据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推测冠脉相关狭窄血管的准确性.结果:对狭窄冠脉具体血管数的检出两种方法比较,LAD、LCX、多支病变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以CAC为标准,2DE推测冠心病相关狭窄血管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约登指数<0.5;当冠状动脉的某一支狭窄≥90%或次全闭塞时,2DE推测冠心病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对LAD、LCX、RCA的判断敏感性均>70%,特异性均>85%,约登指数均>0.6.结论:2DE是一种简便、无创、良好辅助冠脉造影的方法,当血管狭窄≥90%或次全闭塞时准确性较高,当血管狭窄<90%时准确性欠佳.

    作者:孙红光;李澄;於晓平;徐俊;秦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组织定征对中毒兔肾脏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组织定征在不同剂量有机磷中毒兔肾脏改变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建立兔有机磷中毒模型,分别于染毒后1h、3h对4个不同剂量实验组及对照组行二维超声及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查.二维超声观察肾脏的回声,测量肾脏的大小,IBS定量分析肾脏改变.结果:任一剂量组染毒后肾脏回声均无改变.随着剂量的增大、染毒时间的延长,肾脏体积、长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的变化早于长径.染毒1h后,肾脏皮质及髓质IBS%与对照组相比,组3、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3h后,肾脏皮质及髓质IBS%与对照组相比,组2、组3、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组织定征可以为不同染毒剂量有机磷类化合物中毒兔肾脏改变提供依据.

    作者:曹军英;刘士远;李惠民;肖湘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PTB的超声表现.结果:26例PTB中,13例为良性,8例为交界性,5例为恶性.7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4例内部有钙化点.肿瘤大径>5cm的16例PTB中,交界性与恶性共7例,恶性PTB彩色血流显示多为Ⅱ级.结论:PTB在超声图像上,有一些特征表现.超声对PTB的术前评价、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肿块局部边界不清、内部有囊变或钙化、内部血流丰富则提示恶性的可能.PTB大小与良、恶性之间无明显联系.

    作者:董怡;王怡;张希敏;陈为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内腱鞘囊肿的CT影像学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19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内腱鞘囊肿病例的影像学资料,以提高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本组19例做了CT扫描检查,其中5例做了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19例,共25个病灶,15例为单发性,4例为多发性,其中1例为双侧对称性.病灶位于关节软骨下,低密度,边缘可有硬化,骨皮质可有断裂,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结论:骨内腱鞘囊肿的CT特征为:邻近关节面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单发或多发性骨质缺损,有间隔,边缘硬化,境界清晰.

    作者:陈憩;丁晓毅;杜联军;陆勇;陈克敏;江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ISA SPECT对心梗后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灌注和代谢的评价

    目的:探讨DISA SPECT在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心肌血流灌注和细胞代谢改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心肌梗死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在术前2周、术后3个月行DISA显像(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其中4例在术后9个月再次进行复查.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分析图像.结果:①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99Tcm-MIBI显像和18F-FDG显像的F值分别为5.27±0.55、5.05±0.41与6.50±1.71、6.24±0.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8例中3例代谢靶心图面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15例治疗后靶心图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83%),治疗后代谢恢复的面积占治疗前缺损面积的25.2%±4.8%.结论:心肌梗死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与细胞代谢均有显著性差异;灌注结合代谢能较好地观察和评价心肌梗死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改善程度.

    作者:张莺;楼岑;黄中柯;史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纹理参数分析法定量诊断肝脏弥漫性病变

    目的:对比正常肝脏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声像图纹理参数,得出超声诊断弥漫性肝病的半定量指标.材料和方法:应用超声纹理参数软件分析系统分析80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超声图像,并与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组织有、无纤维化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且分离比值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递增.结论:超声纹理参数软件分析系统能够鉴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有无纤维化,可以提供超声诊断弥漫性肝病的半定量指标.

    作者:杨永明;戴训芦;赵保平;蔡叶华;王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MRI)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4月期间具备:①垂体高径在男性超过8mm,女性超过10mm;②垂体双侧基本对称;③MRI平扫及普通增强扫描(CMRI)中垂体信号均匀,并完成DMRI检查;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为入选条件的丰满垂体共22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图像资料.结果:非瘤性丰满垂体19例,其中青春期12例,流产后4例,产后1例,增强后24~48s显示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增强后60~72s垂体均匀强化;垂体增生2例,增强后24~72s见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但结节部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垂体远侧部.瘤性垂体3例,均为垂体微腺瘤,增强后36~72s清晰显示垂体内局灶性低信号影.结论:DMRI可为瘤性和非瘤性丰满垂体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依据.

    作者:郑建军;项敏;周一波;任寅岳;卢仁根;徐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 M 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作者:钟唐力;张小明;赵建龙;黄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胰岛素瘤的超声诊断:与其他诊断方法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等方法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2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定位诊断的各种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他诊断方法对比分析其各自的定位符合率.结果: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B超31%(13/42)、EUS55.6%(5/9)、IOUS100%(10/10)、超声引导下PTPC100%.(3/3)、CT59.5%(25/42)、MRI50%(6/12)、选择性DSA27.3%(3/11)及ASVS90%(9/10).彩超(CDUS)对胰岛素瘤良、恶性有鉴别作用.结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后选用B超(含CDUS)、EUS、CT等已可解决80%以上的定位诊断,然后再做MRI及ASVS;对仍未作出定位者,只要定性诊断明确即有手术探查指征,因为IOUS能提供可靠的定位信息.

    作者:陈曼;龚新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鹏;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陈颐;吴安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原发恶性肿瘤CT及MRI表现

    目的:了解心脏原发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心脏恶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做心脏MR检查,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发生部位以右心房多见(6/12).跨心腔生长或累及邻近大血管及心包常见(10/12).伴有心包和胸腔积液(9/12).肿瘤多以中度不均匀强化为主,血管肉瘤内见同血管强化一致条状影,横纹肌肉瘤呈后期明显均匀强化.肿瘤MR信号以T1WI等略低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表现为主,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T2WI呈明显低信号较特征.结论:心脏恶性肿瘤具有一般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之特点,CT、MRI评价病变范围、组织特征具有优势,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案实施,进一步组织学定性、鉴别有困难.

    作者:杨姗;张志勇;曾蒙苏;王佩芬;陈财忠;沈继章;陈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化性肌炎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分析骨化性肌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结合文献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化性肌炎的X线、MR片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骨化性肌炎随着病程不同,表现各异,早中期影像类似于间质肉瘤,中晚期类似于含骨化、钙化成分的肿瘤.结论:骨化性肌炎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结合病程分析可减少误诊.

    作者:劳群;章士正;叶招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 CE-MRA检查.结果:76例3D CEMRA均获成功,3D 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 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晓兵;罗健君;秦明明;张继兵;史晓唏;翁小琳;张文琪;许建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RI在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讨论MRI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7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19~45岁,平均28.7岁;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脑干血管母细胞瘤1例位于延髓,2例位于延髓与脑桥交界处,4例位于脑桥.6例为单发囊性,呈大囊小结节,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瘤结节呈不规则形,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强度,T2WI呈较高信号强度.瘤旁无水肿或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瘤结节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呈环形强化.1例为实质性,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增强.肿瘤实质内及肿瘤旁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结论:MRI对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勾素华;李主镜;陈炳祥;郑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

    目的:描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0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共16个病灶,其中大脑半球8个,基底节4个,右侧背侧丘脑及基底节1个,脑室内3个.10例病变均表现为局灶性肿块,6例边界较清楚,4例边界不甚清楚.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脑回样强化,1例中等度强化,1例(放疗后)无强化.2例有侧脑室室管膜线样明显强化.9例存在占位效应.3例瘤周重度水肿,5例瘤周中度水肿,2例瘤周轻度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当男性中老年患者发现颅内,特别是幕上深部脑白质及胼胝体、基底节区实性占位性病变,呈稍长或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时,应考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

    作者:陆虹;马林;蔡幼铨;王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