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境因子对钉螺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影响

徐玉梅;张世清

关键词:血吸虫病, 钉螺, 环境因子, 分布, 生长发育
摘要: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改变环境因素可影响钉螺的生存、繁殖及其分布,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钉螺的目的.该文系统介绍了温度、湿度、植被、土壤、气候、水文、光线等环境因子对钉螺生态的影响.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Wolbachia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研究进展

    沃尔巴克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中的革兰阴性共生菌,该菌对宿主生殖有多种调控能力,可以诱导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inducing,PI)、杀雄作用(male-killing)和雌性化(feminizing)等.近来研究发现Wolbachia对登革病毒的繁殖和传播有控制作用.该文对近年来Wolbachia在控制登革热传播过程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张东京;詹希美;郑小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河南省中华按蚊抗药性及其与kdr突变关联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 2009年以区分剂量法调查河南省桐柏、淮滨和永城3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并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了kdr基因序列检测.χ2检验判断其抗药性与kdr基因突变的关联性.结果 河南省3县(市)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5%,其中淮滨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及永城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其余为初步抗性群体.溴氰菊酯(χ2=2.955,P>0.05)和氟氯氰菊酯(χ2=0.000,P>0.05)抗药性与kdr突变均无关联.结论 kdr基因突变并不能直接引起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具体的抗药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祁欣;崔晶;张红卫;苏云普;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曼谷并殖吸虫的研究进展

    曼谷并殖吸虫自命名至今已有40多年,期间的研究涵盖虫卵、囊蚴、后尾蚴、成虫,第二中间宿主和实验终宿主的种类与分布、大体形态、超微结构、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等诸多方面,但也遗留下一些空白和值得研究的问题.该文综述了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学与非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曼谷并殖吸虫提供参考.

    作者:万雅芳;周本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襄阳市2007-2010年疟疾疫情及抗疟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07-2010年的疟疾疫情,找出发病重点地区、人群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的抗疟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襄阳市9个县、市2007-2010年疟疾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及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对疟疾发病地区、季节、人群分布及抗疟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襄阳市累计报告疟疾2 101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1例),平均发病率为9.63/10万;枣阳、老河口、襄州占全市发病总数的94.20%;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60岁年龄段多;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22%和11.18%;血检阳性率为0.21%.血检阳性患者数占上报疟疾患者数的14.89%;疟疾现症患者治疗率及正规治疗率均为100%,疟疾休止期治疗人数45 316人,休治率和正规休治率分别为95.13%、94.75%,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率为92.17%.结论 目前疟疾发病呈现相对集中、高度分散的特征,枣阳、老河口、襄州部分乡镇形成较顽固的疫点;疟疾防治工作重点人群为农民,以青壮年及老年人为主.针对治疗传染源的抗疟措施执行情况较好.

    作者:蔡冬青;陈德江;柳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010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52个乡(镇)3 657个村开展螺情和疫情监测.螺情监测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疫情监测用血清学筛查,对阳性者作粪检,检查有螺村和来自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的人(畜).结果 在18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691 100 m2;解剖钉螺81 31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194 186人,阳性2 853人,阳性率为1.47%;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9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的人(畜).结论 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作者:张剑锋;陈文;严晓岚;朱明东;李理;林丽君;俞丽玲;闻礼永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的有利因素、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该文主要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西疟疾流行情况、传播媒介、控制措施、防治取得的成就、消除疟疾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广西疟疾防治成就显著,从1954-2009年,疟疾发病率从296.7/万降至0.01/10万,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比例从70%降至0.1%.2008-2010年全自治区仅在2个县(市、区)检出当地疟疾感染病例2例,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比高达77∶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指南,广西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

    作者:郭传坤;黎学铭;李锦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FTA/PCR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用FTA/PCR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技术,并与常用的商业化的粪便DNA抽提试剂盒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经病原学检测已经确诊的隐孢子虫阳性和阴性粪便,分别采用FTA卡和商业化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粪便样本中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利用BLAST在NCBI上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做同源性分析,确定虫种.结果 应用商业化DNA抽提试剂盒抽提DNA,无论是否反复冻融破壁,2个阳性对照样本扩增出目的 片段,另3个阳性样本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样本纯化后应用FTA卡抽提DNA进行PCR检测,所有阳性粪样均扩增出830 bp左右的目的 片段,通过测序和比对,其中2个为贝氏隐孢子虫,1个为火鸡隐孢子虫.结论 应用FTA进行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DNA的抽提方法具有简单有效、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等特点,可以应用于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检测.

    作者:田利光;张小萍;陈韶红;刘琴;郭俭;蔡玉春;陈家旭;周晓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感染率的临床调查

    目的 调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父婴垂直传播感染率的情况.方法 以56对感染HBV的父亲而母亲无HBV标志物的夫妇新生儿脐血做研究组,以10对均不携带HBV的夫妇新生儿脐血做为对照组,分别做HBV PCR检测.结果 在研究组的脐血标本中检出2例HBV DNA阳性标本,而这2例新生儿的父亲均是HBsAg(+)HBeAg(+)HBcAb(+)型HBV感染者,对照组脐血均未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结论 HBV可能通过感染HBV的男性传递给下一代.

    作者:杨静;吴晓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蚊嗅觉结合蛋白和嗅觉受体的研究进展

    蚊的许多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嗅觉,嗅觉对其生存与繁殖起着重要作用.蚊的嗅觉系统,主要包括嗅觉结合蛋白、嗅觉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元.该文主要对蚊嗅觉结合蛋白和嗅觉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裕华;刘艳霞;陈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传疟媒介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按蚊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媒介控制能有效减少疟疾患病率和死亡率.遗传控制策略是很受关注的新方法,在应用转基因技术、优势死亡技术和RNA干扰技术来减少和替代媒介种群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该文就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廖园美;许建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1992-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疟疾监测结果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1992-2009年消除疟疾后期疟疾流行现状.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北海市疟疾监测资料.收集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的疟疾监测资料和有关记录,包括该市1992-2009年疟疾病例的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和血检相关资料,统计分析这些资料的血检数、病例数、血检率和阳性率等指标.结果 1992-2009年北海市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7例,年平均发病数为2.06例.其中1996年之前31例,1996年之后6例.未外出居民发热患者年平均血检率为1.33%,血检阳性率为0,检测流动人口9 716人次,检出疟疾阳性病例37例,血检阳性率为0.38%,均为间日疟.这些病例主要来源于云南、海南、贵州、缅甸等一些疟疾高发地区,以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为主.结论 北海市在达到消灭疟疾的标准之后,仍然有疟疾病例的输入,应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的传人传播.

    作者:谢平;沈智勇;许承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环境因子对钉螺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影响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改变环境因素可影响钉螺的生存、繁殖及其分布,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钉螺的目的.该文系统介绍了温度、湿度、植被、土壤、气候、水文、光线等环境因子对钉螺生态的影响.

    作者:徐玉梅;张世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整体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蛋白质是生物生长、分化、代谢及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因而蛋白质组学方法成为研究生物体不同状态下差异蛋白表达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用于筛选和鉴定不同种类和状态下各样本之间蛋白质组之间的区别和变化,寻找任何有意义的因素所引起的样本间的差异蛋白质谱,从而进一步认识个体生理的发展与变化.一些寄生虫的蛋白质组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迅速发展起来.该文着重对差异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增梅;黄慧聪;潘长旺;谭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