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罗恩病的治疗策略和机制

巫协宁

关键词:克罗恩病, 治疗策略, 三联疗法, 作用与作用机制
摘要:针对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病理变化进行多环节、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作者的治疗策略.联用泼尼松、硫唑嘌呤与中药CD方能起到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有关三联疗法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此文中有详述,主要是:(1)抑制自身免疫,纠正Th17/Treg和Th1/Treg的失衡;(2)饮食调整.还有些其他问题的简短讨论.
国际消化病杂志相关文献
  • 自噬分子机制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高度保守的细胞内物质降解途径.20世纪90年代自噬相关蛋白的发现使学者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噬发生机制,并明确了自噬在多种生物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自噬在炎性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包括自噬相关蛋白的结构、自噬调节机制、自噬在固有免疫及炎性小体活化中的作用等.

    作者:李香;刘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匹维溴铵联合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与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匹维溴铵联合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伊托必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匹维溴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胃肠激素、胃肠动力、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泻评分,SDS、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5-羟色胺(5-HT)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使用匹维溴铵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易默;周健;史丽萍;吴友伟;张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患者老年男性,63岁,农民;以“大便次数增多1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于2017年3月23日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黄色稀水便5~8次/d,伴纳差、乏力,伴食欲下降;2个月前上述症状复发加重,大便次数增多,约10次/d,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结膜苍白;肠镜结果提示“直肠多发息肉”,给予抑酸、止泻、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支持治疗.因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门诊以“腹泻待查,直肠多发息肉,贫血待查,低蛋白血症”为人院诊断收入消化内科,自发病以来体质量下降约15 kg.

    作者:晁帅恒;李修岭;吴丹婷;张梦婷;李毅;翟宇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异常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AP)作为临床上的重急症之一,是胰腺的一种潜在致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多认为胰腺的异常自噬作用参与了胰酶的提前活化过程,从而导致AP发生,研究胰腺自噬作用的机制有利于提供治疗AP的相关思路.近研究表明,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自噬的调控.此文就异常自噬在AP中的相关作用及C/EBP』3调控自噬的相关机制展开综述.

    作者:梅启享;曾悦;陆颖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的调查研究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食物不耐受状况,为对患者进行合理科学的饮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64例IBD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分析患者对单一食物和多种食物不耐受的状况,对IBD患者IgG抗体阳性食物进行饮食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对10种食物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克罗恩病(CD)患者对12种食物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其中阳性率和食物不耐受程度高的都是蛋黄蛋清.UC和CD患者对两种食物不耐受率分别是27.14%和39.69%,对3~5种食物不耐受率分别是15.71%和27.84%;对更多种食物同时不耐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对食物不耐受IBD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后,IBD患者生存质量问卷(IBDQ)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饮食干预2个月和4个月后,患者的肠道症状、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显著提高,IBDQ总分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根据IB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改进饮食习惯及饮食种类,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提升情感与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熊双双;王晓蕾;江春华;陈亚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术前癌胚抗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术前癌胚抗原(CE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与结直肠癌(CRC)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CEA、D-D和FIB术前检测在CRC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158例CRC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检测血浆CEA、D-D和FIB水平,随访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析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TNM分期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58例患者的术前血浆CEA、D-D和FIB平均水平分别是(4.41±0.84) ng/mL、(0.48±0.13) mg/L和(3.72±0.73) g/L.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TNM分期相关(P<0.05);经单因素分析,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均是CRC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TNM分期相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CEA、D-D和FIB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

    作者:周建刚;邵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的特发性、慢性和复发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受到遗传、环境和微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目前生物制剂治疗存在诸多缺陷.结直肠慢性炎性反应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IBD与结直肠癌高度相关,早期防治IBD对于预防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燕;花宝金;李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沃诺拉赞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现状

    幽门螺杆菌(Hp)是多种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Hp根除率越来越低.沃诺拉赞是一种新型抑酸药物,与传统根除疗法中质子泵抑制剂相比较,可以显著提高Hp根除率,但沃诺拉赞在根除Hp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此文就沃诺拉赞目前在根除Hp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王威;李金平;赵宗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的治疗策略和机制

    针对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病理变化进行多环节、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作者的治疗策略.联用泼尼松、硫唑嘌呤与中药CD方能起到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有关三联疗法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此文中有详述,主要是:(1)抑制自身免疫,纠正Th17/Treg和Th1/Treg的失衡;(2)饮食调整.还有些其他问题的简短讨论.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重要病因,Hp感染的早诊、早治对于防治上消化道疾病有重要的意义.Hp感染的诊断方法根据是否需要行胃镜检查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的患者依从性更好.Hp粪便抗原检测操作简便易行,检测结果可靠,性价比高,在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大规模人群筛查、治疗后复诊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高广周;郭会玲;郝英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MMR蛋白表达缺失检测对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MR)缺失的检测对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334例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并对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预后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MMR缺失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MMR未缺失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体质量、吸烟史及饮酒史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大小、分化程度以及组织学分型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MMR未缺失组相比,MMR缺失组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较短,APACHEⅢ评分和SF-36表得分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蛋白表达缺失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著,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检测对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和林奇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

    作者:侯宫宇;张美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Blatchford、Rockall和AIMS65评分系统预测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研究进展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目前研究较多的预后评分系统是Rockall、Blatchford以及近年来国际上推荐的AIMS65评分系统.Rockall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和预测患者再出血和死亡风险,Blatchford评分系统用于内镜检查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预测患者是否需要输血、行内镜下或外科止血治疗等.AIMS65评分系统的预测指标较少,操作方便,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对死亡和再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准度和稳定性.联合应用3个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将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季成菊;马臻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探讨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肺耐药相关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在不同病理特征的结肠癌患者中P-gp、MRP及LR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的结直肠癌患者的P-gp、MRP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直肠癌患者的LRP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LRP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者;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的CEA、CA19-9和CA125表达水平较高,而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和大小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患者的P-gp和MRP水平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LRP水平与CEA、CA19-9和CA12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LRP在直肠癌中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孙青云;李一凡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临床营养途径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目前早期肠内营养(EEN)越来越受到重视,EEN有助于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降低肠源性感染风险等.该文从EEN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免疫功能、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调节炎性因子以降低炎性反应三个方面来综述危重症患者EEN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邵利梅;杨小云;丁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其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进展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扩大胆总管开口是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步骤,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早提出且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ESBD)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方法,学者们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争论.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EST或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

    作者:宋立艳;袁庆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包括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4种亚型.因IBS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常伴有心理障碍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该文就目前IBS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IB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朱佳杰;刘珊;赵鹏程;尹璐;刘亚欣;刘登科;魏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内脏高敏感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内脏高敏感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可能与受体及通道的异常改变、神经递质的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大麻素受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5-羟色胺及其受体、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肠道菌群紊乱以及钠离子通道在内脏高敏感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近年来有关内脏高敏感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俊杰;杨长青;魏子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miR-545-3p抑制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生长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miR-545-3p抑制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生长的机制.方法 以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作为研究对象,转染miR-NC(对照组)或miR-545-3p(实验组);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细胞周期素D1 (Cyclin D1)和p21活化蛋白激酶2(PAK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变化;细胞增殖实验(MTS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过表达miR-545-3p后,CDK4、Cyclin D1和PAK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和细胞凋亡的增加(P<0.05),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miR-545-3p通过靶向干扰CDK4、Cyclin D1和PAK2的表达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是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王向辉;黄江平;崔丰和;钱海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