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竹;张瑞岩
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总体而言是安全的,但一些患者在术中或术后会发生各种严重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临床研究机构已建立了各种PCI危险评估模型,并在临床中得到了验证。该文介绍近年来一些较著名的PCI危险评估模型。
作者:李茂巍;郑兴;赵仙先;陈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非本院首诊、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360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采取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的研究组(n=200)和采取常规模式的对照组(n=160)。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54.8%±8.5%对48.5%±7.9%,P<0.05);研究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47.5±4.8) mm对(51.4±5.6) mm ,P<0.05];研究组FMC‐to‐B、D‐to‐B时间分别为(118.3±45.6) min和(74.5±33.4) 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145.6±61.5) min和(110.8±40.9) min(P均<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7.0±2.5)d和(46856±1395)元,均低于对照组的(11.6±4.5)d和(53562±1455)元( P均<0.05);随访6个月内,研究组发生心源性猝死4例、再发心肌梗死8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0例和21例( P均<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可缩短FM C‐to‐B及D‐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MACE ,可有效提高区域内STEMI救治水平。
作者:杨宁;司定然;王恒亮;任付先;商惠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半乳糖凝集素‐3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行总结,为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文斌;唐其柱;李金;向仕钊;马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2015上海交大心脏论坛”定于2015年12月11—13日在瑞金医院科技大厦举行,同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心血管疾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心血管疾病抗栓治疗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经导管左室分区术(PARACHUTE)等使用的鞘管较大,通常通过髂‐股动脉入路,如发生入路并发症可影响患者预后。研究发现,经动脉TAVI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经心尖部TAVI的患者。优化新型心脏置入器械的入路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建;王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药红景天及其主要成分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对数增殖期的VSMCs随机分为低糖(5 mmol/L)培养和高糖(25 mmol/L)培养两组,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低浓度红景天(0.3 mmol/L )、高浓度红景天(0.5 mmol/L )、低浓度红景天苷(0.3 mmol/L)、高浓度红景天苷(0.5 mmol/L)5种干预条件下培养24 h ,采用BrdU 法观察VSMCs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结果:低糖培养下各亚组间VSMCs增殖无差异,ROS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亦无差异。在高糖培养条件下,VSMCs增殖明显,ROS 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加入红景天/红景天苷后,VSMCs增殖、ROS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被抑制,并且存在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红景天及红景天苷可抑制高糖诱导的VSMCs增殖,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有关,红景天苷可能是红景天发挥这一作用的主要成分。
作者:庄心宇;阿力木江·买买提江;李勇;施海明;姜晓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与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泡沫细胞形成的重要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介绍ox‐LDL的主要结合受体、ox‐LDL刺激泡沫细胞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
作者:李益萍;王肖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钠泵不仅是细胞膜内外离子跨膜转运的重要通道,还参与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研究表明,钠泵通过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以及信号转导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该文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钠泵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张明超;汪和贵;柯永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慢血流(CS F )可能与微血管病变、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功能及其他血液成分异常等有关。CSF患者心电图存在异常表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该文主要介绍CSF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安盛;赵玉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出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CI围手术期出血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相关。实施出血风险分层管理,以减少PCI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该文主要介绍PCI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预后及管理。
作者:郑妮冰;张瑞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遵从程度[1]。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血压控制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的一个特殊人群,不仅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易致残致死,而且血压达标所带来的心血管获益也多于普通高血压人群[2‐3]。本项研究考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其血压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戚玮琳;赵越;施海明;王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发展相关,然而提高患者血浆 HDL‐C水平的药物未能降低ACSVD风险。研究发现,HDL‐C亚类HDL3‐C以及 HDL‐C的胆固醇外排能力(CEC)在ASCVD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心脏起重要保护作用,这为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指导调脂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长源;张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 )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1‐2]。既往研究显示,行PCI后不良事件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3]。性别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 PCI 的预后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桑震池;金惠根;陶春燕;徐佑龙;钱俊峰;蔡振东;刘宗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可再发Stanford A、B型夹层,预后不良。为了解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回顾性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11例,报告如下。
作者:耿传良;别自东;孙丽叶;孟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主要特征,并贯穿冠心病及ACS发病过程中,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直接相关性。冠状动脉血栓标志物主要包括前纤维蛋白、死亡诱导终结因子1、P‐选择素、可溶性CD40配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该文主要介绍ACS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赵志宏;罗俊;李新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在伴有宽Q RS时限的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受限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临床上CRT无反应率仍较高。左室电极的置入位置是预测CRT 反应性的重要因素,该文主要介绍如何优化左室电极置入位置,提高CRT反应性。
作者:王义龙;顾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药物洗脱支架(DES )较金属裸支架显著减少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然而影响置入支架术后新生内膜的各种生物因素和器械因素在DES时代依然影响术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新型DES通过革新支架材料及构造、涂层材料等以减少血管损伤,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疾病状态仍是DES置入术后临床预后的挑战。
作者:刘慧竹;张瑞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早期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快速、准确地诊断ACS尤为重要。现有的ACS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仍存在不足。近年发现的新型心肌标记物如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心脏相关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且有利于危险分层,并能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该文主要介绍新型ACS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安琪;徐文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围术期不同方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和兰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7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生素用药方案分为4组。A 组( n=187)、B组(n=183)、C组(n=174)均在术前30 min~1 h预防性静脉滴注抗生素1次,术后A组使用抗生素平均(6.52±1.13)d,B组使用3 d,C组术后未使用,D组(n=178)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4组患者术后第1、3、5天常规各换敷料1次,住院期间观察手术切口和囊袋,并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结果:4组患者术后发热、切口红肿及囊袋积血发生率及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延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疗程未能显著降低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感染发生率。
作者:陈芝蔷;陈永清;张卫泽;余静;白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及其下游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所组成的信号通路在5‐氮杂胞苷(5‐aza)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 SCs)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利用胶原酶法分离、培养ADM SCs ,并用10μmol/L 的5‐aza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5‐aza诱导前后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5‐aza诱导前ADMSCs内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低,诱导后增强。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内PI3K 的磷酸化受到抑制和 TnT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aza能诱导ADM SCs向心肌细胞分化,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5‐aza诱导AD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蔡琳;马凌;张卫泽;王菲;张汉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