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雁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0例0~4岁需输液7 d以上的小儿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A组)和头皮针组(B组),研究连续输液7 d患儿的情况.A组患儿在第1 d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后静脉留置针予以保留供以后6 d使用.B组患儿在第1 d静脉输液后拔掉静脉头皮针,以后每天输液时都重新穿刺.记录两组患儿第1 d静脉穿刺的次数、每天输液后两组患儿的针眼数量和穿刺部位肿胀情况、输液时哭闹情况,7 d后对两组患儿的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患儿第1 d静脉穿刺的次数、针眼数量、穿刺局部无差异,随着输液天数的增加A组患儿的针眼数量,穿刺局部肿胀基本不变,除第1 d穿刺哭闹外,以后很少哭闹,患儿家长都满意或基本满意这种输液方法,都表示以后愿意接受该方法.而随着输液天数的增加B组患儿的针眼数量、局部肿胀在不断增加,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需要多天静脉输液的小儿静脉留置针较头皮针有明显优势.
作者:郭锡素;鲁婷华;陈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作用,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我科326名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我科的病人满意度每月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的满意率直接影响到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毛应梅;李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并与变态因素有关的表皮炎症反应性皮肤病,损害具有多形性、渗出性、对称性、慢性复发倾向以及剧烈瘙痒等特点.我科于200r7年1月收治1例面颈部严重湿疹伴感染的患儿,经过8 d临床治疗及护理,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美英;孙丽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产生便秘的原因,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痛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理论,分别采取不同或综合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解决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颜爱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为确保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探讨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全身反应21例,占总接种人数的1.11‰;局部反应14例,占总接种人数的0.74‰;偶合反应1例,占总接种人数的0.05‰,异常反应3倒,占总接种人数的0.16‰.结论:任何疫苗的不良反应都会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影响,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疫苗的发生率,增加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梁翠霞;陈永坚;黄锦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门诊输液室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科室,治疗任务繁重,每天输液的患者逗留时间短、流动性大,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患者患病种类复杂,在短时间内患者经历了挂号、候诊、就诊、检查、取药等多个环节,所以患者来输液室治疗的时候,需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阿来 刊期: 2007年第13期
蚕豆病是由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之后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是发病的基本内因,故蚕豆病又常称为G-6-PD缺陷病.我院对小儿蚕豆病采取了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并做好预防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产时人性化服务是由一名责任助产士自临产至第四产程结束采取全产程一对一陪伴,进行心理安慰知识讲解、精神鼓励,严密监护产程中母婴情况及产程进展情况并负责接生[1],探讨产时实行人性化服务,对孕妇分娩方式、产程以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宋秀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对照传统开放性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通过对传统开放性与腹腔镜组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和术后的常规护理、术后离床活动、肠道功能恢复、体力恢复、平均住院天数及创伤痛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传统开放性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比较,腹腔镜优点显著.结论:随着腹腔镜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提高了护理的工作效率,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作者:杨容;苏珠英;郑金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床位260张,护理人员122人,除管理、门诊、医技护士外,病房护士与床位之比为0.33:1,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的配备标准0.4:1还有差距,临床一线护士严重缺编.为了能完成大量的基础护理与临床护理工作,从1995年始,我院就采取了聘用护工来协助护士完成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与部分基础护理工作.
作者:苏琰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众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仪器设备[1].其目的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罗月英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全身麻醉是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小儿因生理特性决定其机体代偿能力有限,麻醉手术期间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医护人员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儿安全渡过麻醉手术期.现将69例患儿麻醉手术时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君;王佩珍;童艳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畴日趋扩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护理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继续护理学教育是满足护理人员不断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一种知识更新的终身教育,它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护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护士的在职教育.
作者:孙蓉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报道了37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外叶切除后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护患沟通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再手术的恐惧和疗效的担心;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以及出院后T型管的管理.本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35例Ⅰ期愈合,1例发生胆漏经充分引流后治愈,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延期愈合.随访34例,无残石发生,有3例失访.
作者:张砚梅;周长秀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现就如何防范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丽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使食管贲门癌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6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采用鼻胃管空肠内营养支持.结果:全组患者病情恢复快,均未出现肠吻合口瘘及其他重要并发症.结论: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作者:薛焕芬;吴巧宁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1].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就医者对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服务态度、质量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护理队伍,要紧紧抓住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预测服务对象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2].为此,我院于2005年10月在我科开展人性化服务的示范病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慧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为了减轻输液患者的疼痛,促进康复,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提高输液质量,本文针对外周静脉输液中输液排气、药液配制、血管的选择及穿刺、进针的深浅度、滴速的控制、输液后的拔针及按压等操作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以减轻输液中的不良反应及病人痛苦.
作者:吴海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手术室是病人通过外科手术途径解除病痛的场所.手术对每一位手术病人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经历.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常有焦虑、紧张、恐惧、无可奈何的心理,这种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影响麻醉和手术的顺利实施.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术前访视作为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作者:张琴;罗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其表现为肺水肿的产生、肺内微血栓形成、低氧血症生成,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窘迫和进行性低氧血症.ARD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作为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LI),重度的AIJ即ARDS.
作者:刘琼祎 刊期: 2007年第13期